马英九战胜陈水扁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国民党的团结。由于陈水扁展现出借市长选举问鼎2000年“大选”的强烈意愿,因此这场选战被国民党视为“大选”前哨战,党内危机意识得到激发,对马英九“不冷不热”的李登辉也出面挺马。二是“台独”主张不得人心。陈水扁施政满意度虽曾高达八成,但很多选民对其“台独”主张与制造族群矛盾的做法并不认同,马英九温和理性的形象更能获得台北选民的认同。三是马英九个人优势突出。马英九在“法务部”的历练为其积累了较高人气,而辞官又以退为进获得了党内支持与民间同情。与陈水扁强势作风不同,马英九给人以理性温和印象,在台北这样的都会区也更有市场。
陈水扁以高施政满意度落选时,党内出现情绪化反弹,要求其代表民进党参选下届“总统”的呼声不降反升。后来事态的发展更出乎意料,随着国民党内讧、宋楚瑜出走,2000年“大选”分裂的国民党对阵民进党,陈水扁最终渔翁得利而获胜。2004年“大选”国亲两党实现整合,但选前民调一路领先的“连宋配”最终因“两颗子弹”疑云以微小差距落败,陈水扁再次侥幸当选。国民党两次“大选”失利,内部要求进行改革与世代交替的呼声高涨。
2004年底“立委”选举后,党主席连战表示将在2005年8月交棒,让国民党未来朝清新化、透明化与年轻化发展。新一届党主席之争在两位副主席马英九与王金平之间展开,这是国民党首次举行非同额的党员直接选举党主席。而早在2002年马英九高票连任台北市长后,其声望扶摇直上,泛蓝阵营内部就出现一股“拱马”参选“总统”的声浪。2004年“连宋配”失利,国民党世代交替步伐加快,2005国民党主席选举虽出现“马王相争”且王金平获党内大佬、“立委”系统及地方派系支持,但马英九得到基层党员的拥戴。在最后选举中,马英九获得37.5万票,得票率72%,王金平获得4.3万票,得票率27%。马英九以绝对优势胜出,国民党进入“马英九时代。”
本次选举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幕是,连战起身投票时,应记者要求表演投票动作,没想到圈选盖章太用力,从选票背后可以看出他投给了王金平。当记者问连战是否投给王金平时,连战的反应是:“有吗”,“你不要唬我吗!”投票后连战表示,媒体借强烈灯光透视他的选票,很不应该,投票隐私权应该得到尊重。当外界一股脑解读连战从个人感情上更倾向于支持王金平,但其实从形势上判断,马英九获胜已是大概率事件,像连战这样久经沙场的政治人物,很难相信他会做出王金平能赢的判断。因此连战亮票,无论有意或者无意,都能从情感上给王金平一个交代。台湾政治人物间的爱恨情仇,对于被称为“不粘锅”的马英九而言,也许永远是那么深奥。
马英九当选台北市长,除依靠其个人魅力外,来自党的支持也至关重要,马英九虽然是国民党中生代耀眼的政治明星,但马与党还更多体现为依附关系,马英九从党汲取的支持某种程度上大于其对党承担的责任。而当选党主席则既意味着广大党员和泛蓝选民看好马英九,也预示着马英九必须承担领头羊角色,带领国民党重整旗鼓夺回政权,马英九需要交出一份难度更高的答卷的紧迫性增强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