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政协协商的探索与实践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3496875
  • 作      者:
    编者:欧阳坚|责编:张春霞//牛梦岳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专门机构,有其自身独特的制度优势。这种优势,使得人民政协通过协商民主参与基层治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人民政协的代表与整合功能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目标的战略性机制。由于人民政协在界别设置、政协委员产生机制上的广泛性与灵活性,对社会利益结构与价值观念变化的反应更加敏感,也更加及时。这一制度特征,使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目标过程中,彼此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互补机制。其次,人民政协将在完善决策程序与民主监督层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的制度性安排。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这表明,新时代人民政协将在公共决策和民主监督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白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一环。
展开
精彩书摘
  《政协协商的探索与实践》:
  1.我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参加委员联组讨论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深刻揭示了我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党制度与西方多党制、两党制的本质区别,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新”和“三个有效避免”。
  (1)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西方的政党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无论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哪个政党上台执政都不可能代表全体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中,始终坚持照顾同盟者的具体利益,通过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广泛凝聚共识,通过制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应措施,保障他们及所联系群众的权益,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益诉求。
  (2)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以不同政治利益集团通过选举和竞争掌握权力为基本特点,决定了政党之间必然要为争取选民而相互争权夺利、彼此排斥倾轧。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之上的,在今天,这个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民主党派在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历程中,切实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在西方,政党追求选票最大化,利益集团追求利益最大化,形成否决型政体,甚至前任建房、后任拆梁,造成选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带来社会撕裂。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相适应,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民主集中制;既坚持人民民主的原则,又贯彻团结和谐的要求,实现了集中领导和发扬民主的有机统一。通过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把协商民主贯穿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有利于广泛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广泛畅通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广泛凝聚团结奋斗的智慧和力量。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人民政协参与国家治理的历史演进与理论逻辑
第一节 协商民主的提出和演变
一、协商民主的概念
二、协商民主的内涵
三、我国协商民主的历史演进
四、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逻辑
第二节 治理的内涵
一、治理的概念
二、治理的内涵
第三节 人民政协参与国家治理的历史演进
一、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准备阶段
二、人民政协的曲折发展阶段
三、改革开放后人民政协的发展
四、人民政协发展进入新时代
第四节 政协协商参与基层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基层治理的现状
二、政协协商参与基层治理的必要性
三、政协协商参与基层治理的可行性

第二章 协商是人民政协的主责主业
第一节 政协协商是坚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要求
一、政协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二、发展政协协商是社会主义民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三、推进政协协商是发挥其独特优势的内在需要
第二节 政协协商是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必然选择
一、新型政党制度概念的提出
二、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容、特色与优势
三、新型政党制度的完善需要加强政协协商
第三节 政协协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一、政协协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
二、政协协商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三、专门协商机构与人民政协的职责相契合
……

第三章 政协协商的制度设计和实施
第四章 政协协商的保障体系
第五章 典型案例比较分析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