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由生存到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的理论思考
2.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的理论反思
2.2 社会融入理论概述
2.2.1 社会融入的概念化
2.2.2 社会融入的操作化
2.2.3 社会融入理论的研究应用
2.2.4 对社会融入理论的基本认识
2.3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概念的再建构
2.4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测量维度的再建构
2.4.1 职业待遇整合维度
2.4.2 职业行为适应维度
2.4.3 职业文化接纳维度
2.4.4 职业身份认同维度
第3章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测量与验证
3.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初始构建
3.1.1 构建的原则
3.1.2 构建的步骤
3.1.3 构建的初始框架
3.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验证
3.2.1 数据采集
3.2.2 样本特征分析
3.2.3 项目区分度分析
3.2.4 分层面因子分析
3.2.5 信度与效度分析
3.2.6 验证性因子分析
3.3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确定和应用
3.3.1 指标体系的确定
3.3.2 指标体系的应用
第4章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基本状况分析
4.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职业待遇整合状况
4.1.2 职业行为适应状况
4.1.3 职业文化接纳状况
4.1.4 职业身份认同状况
4.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
4.2.1 评价方法
4.2.2 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5.2 变量界定与回归模型
5.2.1 变量界定
5.2.2 回归模型
5.3 回归结果与分析
5.3.1 职业待遇整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职业行为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5.3.3 职业文化接纳的影响因素分析
5.3.4 职业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社会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研究
6.1 社会融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理论假设
6.1.1 社会融入度与就业质量
6.1.2 制度融入与就业质量
6.1.3 经济融入与就业质量
6.1.4 文化融入与就业质量
6.1.5 社会关系融入与就业质量
6.1.6 心理融入与就业质量
6.2 变量处理
6.2.1 社会融入变量的处理
6.2.2 就业质量变量的处理
6.3 分析方法与策略
6.3.1 结构方程模型
6.3.2 分析策略
6.4 社会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的全样本分析
6.4.1 全样本模型结果检验
6.4.2 全样本模型结果分析
6.5 社会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的地区差异分析
6.5.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与就业质量水平的区域比较
6.5.2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对其就业质量影响效应的区域比较
6.6 内生性问题处理
6.7 总结与讨论
第7章 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7.1 以协同治理为基础,构建就业支持系统网络
7.1.1 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创造良好的宏观就业环境
7.1.2 用人单位创新企业管理,提供充分的就业支持
7.1.3 个体开发潜能,主动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7.2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找准就业质量四个维度的着力点
7.2.1 继续提升职业待遇整合水平
7.2.2 不断增强职业行为的适应性
7.2.3 充分培育职业精神与文化素养
7.2.4 努力获取积极的职业身份认同
7.3 以城市融入为驱动,为就业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社会融人环境
7.3.1 推动制度改革,扫除制度障碍
7.3.2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
7.3.3 倡导先进文化和共享价值,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性
7.3.4 营造和谐、包容的社会互动氛围,培育就业质量提升的软环境
7.3.5 促进心理融入,构筑温暖的精神家园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附录3:访谈对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