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飞雪,一时多少豪杰。《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以北大红楼为主舞台,聚焦1916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豪杰”与“风流人物”,为探求学问与救国真理所作的诸多探索:上篇“学问”,自蔡元培入主北大后的诸多教育革新讲到以红楼为策源地的五四运动;下篇“真理”,从五四退潮期不同青年们的抉择讲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红楼短短数年的探索与革命实践,不过历史长河之一瞬,但而今看来,正是“红楼”时期的诸多探索,为中国社会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为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也铸就了一个矢志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先进组织最原初的精神本色和崇高价值追求。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一书,揭示出青年正是推动时代发展的不绝力量,他们也终用青春热血,浇灌出一个新中国。回望当时青年,有追求,有风骨,为国为民无惧牺牲,各种个性,跃然纸上。正如作者韩毓海教授所强调的,青年人是不满足的,不相信历史终结论的;也是敏感的、是能看到矛盾的,但只要去努力,去实践,去奋斗,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红楼青年正好体现了这点。
老故事是生动的,当年为追求真理而炽热纯粹的青年精神,仍是照耀今日的光芒。让我们走进“红楼”,重读“五四”,在作者汪洋恣肆、风格独到的新讲述中,与轰轰烈烈的少年英雄一起,探索真理是如何从逼仄的“铁屋”里点燃火光,探求中华民族发展的大逻辑。
问题与主义(选编)
胸中有丘壑的胡适,把政治理解为权力斗争。他认为所谓民众掌权,就等于谁也没有权力,掌握权力的只能是职业政治家。胡适关注的不是政治的前台,而是幕后。他对于权力的技术,对于党争,有一种天然的兴趣,喜欢从这个角度去“深刻地理解政治”。在他看来,搞政治只能是躲在后面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才是政治家的本事。五四运动中,胡适基本上置身事外,置身幕后,这也许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他看来,一切主义,无论是民主也好,爱国也好,都会成为政客操纵民意的工具和旗号,民众是不成熟的,青年学生尤其容易为政治所操弄。
一旦从“幕后”来理解政治,去观察五四运动,胡适难免会得出一个结论:政治,无论怎样标榜真理与正义,无非就是派系斗争,就是权力斗争……
为了给五四运动“泼冷水”,胡适从幕后的角度,讲出了另外一个五四运动的故事————所谓思想运动,所谓启蒙,都是前台,而背后的东西就是派系斗争、权力斗争。在权力斗争中,研究系利用了民主主义,而安福系则利用了社会主义。思想界无论提出哪种主义,都只能被政客所利用,而通过宣称“不谈主义”,胡适表面上要打击安福系官僚,实际上是把矛头对准了陈独秀、李大钊乃至蔡元培,也对准了社会主义。
胡适终于在五四运动的后期跳了出来,突然间就在《每周评论》上掀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当时,身在河北昌黎五峰山的李大钊,读出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背后的味道,于是连夜挥笔写下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寄给胡适……针对胡适的“经验主义”、怀疑主义,李大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思想范畴——理想主义。
用理想、信念来对抗知识上的怀疑主义、经验主义,李大钊一举抓住了胡适之所以“朕浅”之根源。他指出,如果没有理想,人类就不能前进,如果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人类连团结都不会有。
理想主义与怀疑主义,这是李大钊与胡适的第一个根本区别,因此他说:
因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那么我们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他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满意不满意的尺度……
目录
楔 子 · 大槐树下 - 006
第一章·红楼
1 奠基-023
2 1916级-035
3开学-043
4 引无数英雄-055
第二章·新文化
1 新道德-075
2 中国文艺复兴-090
3 “中日密约”-107 —
4 利刃新发于硎-123
-
第三章 · 改造
1 他来了-135
2《国民》和《每周评论》-162
3 平民教育讲演团-181
第四章 · 五四
1 巴黎和会-193
2国亡了-199
3 大风天-209
4 罢不罢,看北大-222
5 杀君马者道旁儿-226
6 镇压-233
7 总司令-241
8 欢迎词-258
第五章 · 互助
1 “互助进化”-267
2 分道扬镳-275
3 创造一个少年中国-290
4 曦园-296
5 工读互助团-304
第六章·初心
1 到民间去-317
2 驱张运动-326
3 问题与主义-333
4 亢慕义斋-349
5 课堂辩论会-359
第七章 · 觉醒
1 “五一” -373
2 地火-383
3 欧游—390
4 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396
5 社会主义青年团-410
第八章 · 诞生
1 饿乡纪程-423
2 上海来信-432
3 其作始也简-440
结语 其将毕也必巨-456
主要参考文献-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