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平民书记(杨善洲)/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
0.00     定价 ¥ 3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2204799
  • 作      者:
    作者:唐似亮|编者: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责编:朱颖
  • 出 版 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云南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聚合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推动云南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凝心聚力。《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的出版,对加强云南省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历史的了解、认同,爱国爱乡爱民并甘于奉献,对提升优秀精神品质,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坚定推进富民强滇的信心和决心,显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切实的助力。本书为改系列之一,记述了平民书记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
展开
作者简介
唐似亮,1955年1月出生于宜良草甸土官村。已在《上海文学》、《电影·电视·文学》、《芳草》、《春风》、《边疆文学》、《滇池》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百余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漓江出版社、长春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越州九歌》、《乡村》、《月亮天上走》等中、长篇小说和中、长篇报告文学十余部。其中《柔情多依河》获云南省文艺创作基金一等奖,《大道健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曾当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现为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曲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之一种。本书记述了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杨善洲是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
展开
精彩书摘
苦中亦有乐
1927年1月4日,杨善洲出生于现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委会大柳水村。
这是一个深藏于怒江北岸崇山峻岭中的小村子。村子前边是山,后边也是山,一条小溪沟从两山间穿过,沟边有一排柳树,沟里的水雨季暴涨,冬春则基本干涸。尽管山沟狭窄得快要碰到头,但还是有人家搬迁进来。先来的人家沿沟居住,后来者只能往沟两边的陡坡上起房盖屋。来的人家多了,小山沟便渐成村落。
这是云南许多村庄的形成史和成长史。云南汉族的迁徙,基本上遵循这样一条迁徙线路:从川、黔方向进入滇东北,然后向滇东南、滇西北扩散,直至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区。迁徙之路千里迢迢,人们离井背乡,总有万不得已的缘由。尤其在某些特定的年代,山高、山大意味着坡陡箐深,而山沟越闭塞,就越是最好的栖身之所。
杨家的迁徙史,和绝大多数移民一样,仅有祖辈口耳相传的“演义”。但凡迁徙到深山峡谷中的人家,基本上是白丁,没有家谱、家史等资料留给后人。杨家到了大柳水,没有一分田地,没有一尺山林,生存下去的唯一路子,是向有田有地的人家租种,或者当长工,或者打短工,让一家老小有饭吃。
这样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相信,一部分知天命的人也不信,以为是在“忆苦思甜”,是在搞“控诉万恶的旧社会”那一套。这不奇怪,任何时候人的境遇千差万别,不同境遇的人对同一时代的同一事物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些看法甚至严重对立或错位。
20世纪初的人对贫富的看法还没有森严壁垒,“富不过三代”的铁律已经证明,贫富相互转化的故事绝不是虚构的。杨家固然穷,一家人挤在一所匆促搭起来的茅屋里,过他们认为该过的日子,干他们认为该干的事,结婚生子、繁衍后代。
杨善洲顺利降生,爷爷欣喜若狂,给孙子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黑蛮儿。
黑蛮儿是杨善洲的小名,文雅的说法叫乳名。“蛮儿”是合音字,不能以北方话的儿化韵来看待,而是将儿化与主体音韵合为一体来读,这种读法只有云南人专有专用。“蛮”字在云南方言中有两层意思:一是当年朝廷将南方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子”,引申为不懂礼仪,缺少文化;二是云南人自己赋予的看法,即身材粗壮、孔武有力的男子,也称蛮汉或莽汉。爷爷的意思显然是第二种,希望孙子长大后能干重活,能承担家庭重任。在“蛮”字前加一个“黑”字,让人一看就知道不是好惹的。
爷爷的愿望在缺医少药的时代合情合理,但又只能是一厢情愿。别说是穷人家,就是家有万贯的富豪,都是生的多,长大成人的少。杨家生下大儿之后,接连两胎生的是女孩,情况就比较严重了。杨家香火的传承要靠这棵独苗苗。为了保证大儿安然无恙,爷爷、父亲经过商议,决定按照当地的习俗,给大儿拜祭一个干爹,也叫“打干亲家”,由干爹另取一个名字来消灾免难。民间将这种行为叫作“讨口”,认为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孩子好养。
“打干亲家”也不容易,任何时候都讲究门当户对,父亲是赶马人,只有去找另一个赶马人。那个赶马人十分乐意,想了小半天,还没想出给干儿子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无意之中看到自家场院里站立了数十年的拴马桩,一个非常有行业特点的名字便脱口而出:马桩。
还有一种说法,拜祭的干爹不是赶马人,而是红岩脚一个杨姓人家,懂一点中草药,在山区还吃得开。
当时草药医生这样说:“就叫马桩,拴在上面稳稳当当的。”当地民间还有这种说法,干爹给干儿子取名,要越丑越好。
两种传说,就连传说的人也没搞清楚取名人姓甚名谁,黑蛮儿的父亲赶过马,找赶马人的说法比较可信。总之,有了马桩这个小名之后,原先的小名就渐渐被人忘记了。
P2-4
展开
目录
寒门出骄子
苦中亦有乐
石火砺身心
选择终不悔
丰稔天地安
民以食为天
扎下万年桩
命脉握在手
农科比翼飞
农经别有天
山青水长流
求索无止境
福荫亮山民
长远看未来
文脉流千古
丹心红如血
大任重如山
忠义薄云天
忠诚以立身
至孝轻如风
平常百姓心
生命高于天
身后垂青史
真情知冷暖
淡泊海天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