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张治平,1905-1984,湖北广济人,曾任西安外国语学院党委第一书记、副书记、书记、院长等职。1928年-1934年,旅居印度尼西亚。主张教育救国。担任西爪哇南洋华侨学校校长.1935年回国求学.考入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1938年6月奔赴延安参加抗战,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后在延安从事教育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担任刚成立不久的西安外国语学院党委第一书记兼院长。张院长紧紧依靠全体教职工,遵照外交部部长陈毅指示,全身心地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急需的优秀外国语人才培养工作,为我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
一、五四时期的热血青年
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大清灭亡后,中国依然是国贫民弱。1919年国内爆发了以觉醒的青年为先锋的“五四运动”,这些受过教育,接受了世界先进思想的青年人,胸怀救国拯民的理想,开始向海外,向西方寻求真理。刚满23岁的张治平漂洋过海,到达了中国侨民聚居最多的印尼爪哇,那个被称为现代文明、繁荣、富庶的南洋群岛。
二、怀揣教育救国理想的印尼华侨
印度尼西亚是当时东南亚文明最发达的国家,青年张治平却看到在这个繁华岛国生活的华侨尽管夜以继日地工作,却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上、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他意识到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提高华侨的文化水准,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办教育。于是他投入印尼西爪哇兴办华侨学校之中,从学校校工、助教做起,踏踏实实做好与华侨教育有关的每一件工作,仅4年时间学校规模越办越大,吸引了印尼各地更多慕名而来的华侨及本地学生。张治平也由教师做到教务长、校长,成为华侨界著名的教育家和实业家。
三、印尼侨界翘楚印尼富足的生活没有停止他寻求真理的脚步。他不满足于个人丰厚的物质享受。以改变民生为己任、以教育挽救苍生为使命、以教育培养未来民族英才为追求的信念促使他回国深造,于193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
四、苦苦寻求救国之路
1937年是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日本侵略军发动的侵华战争全面升级。面对民族危亡,国民政府的软弱表现,令回国深造的张治平极其失望。1938年寒假,其夫人的哥哥何定华告诉张治平,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何定华是中共早期党员,参加过五四运动,不久加入共青团。在当局通缉下不得已东渡日本,在日本参加了共产党(共产国际),回国后来到延安,是日本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联络人。在何定华的安排下,张治平经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主任董必武(中共一大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介绍,于1938年6月到达延安。
五、延安时期的张志平
1937年7月,张治平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延安校园浓浓的抗战气氛一扫南京高校歌舞升平的萎靡,学校坚定的追求激发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斗志和勇气。
在“陕公”学习期间,张治平刻苦学习,快速领悟的能力和原本具有的良好教师素质,给前来上课的李达(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中共一大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此成为延安大学的授课教师。
P3-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