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从应急管理指挥体制、应急管理部门协调、部门管理体制以及安全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等方面人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构建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①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应当从四个方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应急管理体制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分级响应制度,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中央给予指导支持,建立有分有合、上下联动、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体制。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应急管理体制,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进行政治和社会动员。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日益凸显,各种传统与非传统的风险叠加交织,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风险防范与灾害处置主体责任势在必行,构建统一指挥、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迫在眉睫。
第二,实现应急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有机协调。一方面,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有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对灾害事故风险的综合监测和应急指挥。另一方面,加强应急管理部和其他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应急管理部组建前,在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办公厅层面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平时负责应急管理预案等日常工作,在非常时刻,则转化为中央政府的指挥部,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层面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其他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很多。应急管理部组建之后,原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能得已整合,这对于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也带来了应急管理部与其他平行机构的沟通协调问题。所以,加强应急管理部门间的协调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三,推进部门管理体制改革。要从思想政治、干部管理、纪律作风、待遇保障、职业荣誉和表彰奖励等方面加快出台相关配套文件,细化实施细则,保障队伍稳定性,激发队伍积极性,提升职业荣誉感,增强职业吸引力。
第四,推动安全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推动危险化学品安全、国家矿山安全监管监察体制改革和安全生产综合执法改革。加强化工安全人才与矿山安全人才培养,并且创造条件,使得培养的相关人才能够不流失、留得住。整合乡镇(街道)党政事务站,强化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2.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应当在突发事件的潜伏、爆发、持续、恢复这四个阶段加强应对化解机制,着力做好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
在突发事件的潜伏阶段,要做好预防与应急准备。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要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责追责的原则,落实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要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在突发事件的爆发、持续阶段,要做好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只有做好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工作,才能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才能在灾害发展的早期及时遏制灾害的进一步发展,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提升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效率与及时性,要健全应急处置机制,要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应急管理部门的介入能够做到反应灵敏。
在突发事件的恢复阶段,要规范灾害事故的调查评估工作,精准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后的恢复重建阶段,要摒弃传统的粗暴对待大自然的思维,要摒弃短时的、短视的、狭隘的对待大自然的方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恢复自然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坚持最小化干预的方针,探索建设海绵城市与美丽乡村,使得现代的城市、美丽的乡村与和谐的生态相得益彰。
3.健全法律法规预案标准体系
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就是要坚持依法推动应急管理工作,运用法治思维,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包括《安全生产法》等在内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安全的“定海神针”。标准规制和规范操作的意义就在于,离开了合理流程和规定动作,就是在远离安全,走上与危险为伴的道路,客观性力量最终会以强制性力量迫使人认识到违背标准规制、规范操作的后果。后果的发生总是综合因素结合导致的,而违背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就是造成灾害事故爆发的重要原因。
除了健全运用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之外,完善和提升应急管理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也非常重要。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的两项最基本的制度。有了预警机制,才能把灾害的破坏降低到最小,有了快速反应机制,才能在有预案的情况下,有条不紊、临危不乱地处置突发事件。在我国,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推出了“一案三制”,使得应对突发事件有了总体的框架与方案。但是也面临着预案细化的问题。在国外,英国内阁国民紧急事务秘书处曾制定通过5年期内的风险和绘制约80个危害和威胁的风险矩阵,以指导突发事件应对;在美国,《通用任务清单》明确了突发事件应对4个阶段的约1600项通用任务,《目标能力清单》明确了5个方面的37项核心能力,尽管如此,还应认识到,由于预案的制定可能是以“突发事件后果”为条件的,预案就可能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此外,由于风险总是走在人类的前面,人类并无未卜先知的能力。所以,总会有预案不敷使用的状况出现。在此状况下,应急管理需要运用判断力来处理紧急状况。同时,还要考虑到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区差异,工业门类齐全,还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特点,城市化不断推进,人口不断聚集的特征等,制定具有地区特色、行业特色,有针对性的预案,以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