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智库科学与工程导论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3457
  • 作      者:
    作者:潘教峰|责编:牛玲//刘巧巧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正从专业化、科学化向学科化迈进,本书提出智库科学与工程这样一门新的学科,介绍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情况、概念内涵、理论范式、逻辑架构等内容,提出智库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结构和五大问题域,包括:基本问题域阐述学科的概念内涵、理论范式和知识逻辑;规律问题域研究学科的关键问题和知识演进;治理问题域聚焦经济、社会、科技领域的治理方略进行分析;方法平台域介绍学科实践中的数据与方法模型和技术系统;知识传播域描绘智库共同体的构建、智库传播与交流以及智库人才的培养。寻智库学术之根,筑智库科学之基,本书旨在系统阐述智库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结构,形成智库人才培养的知识载体,坚实智库建设行稳致远的理论基石。 本书可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从事决策咨询、战略研究、政策研究、智库理论方法研究的相关人员和对智库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篇 绪论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的全面推进,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从无到有,从专业化起步,到形成专业化智库、研究力量、对接渠道的历程。通过智库理论方法的创新工作及其应用,智库建设从专业化走向科学化。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开始形成一定的理论范式和学科方向,成为智库人才培养的阵地和摇篮,逐渐由科学化向学科化迈进,正在走出一条从专业化到科学化再到学科化发展的道路。
  智库所面对的公共治理问题复杂多样、研究对象多元、涉及的学科知识领域交叉融合,这些特征要求智库需立足复杂社会系统、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结合多种知识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同时也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参与智库研究。面对这些挑战,智库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新学科开始出现。同时,决策层、智库界、学术界也开始能动地、自上而下地谋划智库科学与工程这一新学科的发展方向。
  本篇包含两章内容,将智库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新学科开展理论建构工作,分析了智库科学与工程的产生过程,对学科建构的思路、层次、内容进行了阐释,是对全书进行“立论”的章节。
  第1章 智库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产生
  20世纪末,公共管理逐渐从刚性、单一的政府直线管理模式走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加之知识经济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公共治理问题日趋复杂化、多样化,迫切需要智库这一建制化的机构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更需要智库“锚定而后动”,创新理论方法范式,建立新的学科,进行有组织性、综合性、系统性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从全球智库建设进程来看,智库真正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发挥作用是从专业化智库建设开始的,并且随着理论方法创新工作的推进,智库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形**的学科方向和理论范式,进而走向学科化发展。由此,智库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新学科开始形成。
  本章将对智库科学与工程的产生过程进行深入阐述。一方面,从学科发展的需求角度,通过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来展现智库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分析智库研究对象的日益综合化、复杂化对智库科学与工程这门新学科提出的迫切需求,以及如何通过顶层设计来推动智库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另一方面,从学科形成的可能性角度,描述智库建设从专业化到科学化再到学科化的发展过程,阐述智库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的条件是如何逐渐具备的。
  1.1 智库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需求来源及形成路径
  1.1.1 公共治理的问题需要智库发挥功能
  1929年,美国纽约股票价格暴跌,银行倒闭、工厂破产、失业人数激增随之而来,一场空前严重、旷日持久的世界经济危机由此爆发,并且从美国迅速蔓延到英国、德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引发这场经济危机背后的政策原因主要是各国被“自由放任主义”经济理论席卷,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其生产活动缺乏政府的监管,呈现“市场失灵”状态。这次经济危机无疑是对无政府状态下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次否定,使得人们意识到政府应该发挥其在调节“市场失灵”中的作用,通过各种调控手段干预市场经济,确保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行。在此之后,以通过政府干预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思想开始盛行,西方各国政府先后采取政府干预的方式管理经济,对经济危机后各国的经济恢复发挥了积极有力的促进作用。
  然而,随着介入时间的增长,政府对经济干预的范围和力度逐渐增大,职能日益扩张,政府结构臃肿、官僚腐败、办事效率低下、决策失误等“政府失灵”问题不断显现。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与公众的利益本身具有一定差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又缺乏竞争,并且政府往往较难在完全掌握市场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决策。这些内在矛盾使得以政府这一单一利益主体的“权威管理”难以行通,*终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出现公众信任危机。
  针对上述问题,西方各国探索和尝试采取缩小职能、精简机构等措施对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调节,但收效甚微。此时,“治理”这一新的概念逐渐显现出来。世界银行*次使用“治理危机”这一概念来概括当时非洲地区以及一些拉美国家难以发展的情况(The World Bank,1989),并将“治理”定义为国家政治权力运作的一种制度。随后,“治理”这一概念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国的政治实践中。例如,20世纪末,英国政府在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早期的错误决策导致其疯狂蔓延,社会各界对传统政府单一利益主体的权威管理产生信任危机,并且逐渐意识到需要通过多方利益主体交流、对话,以实现包容、透明和敏捷的治理。该事件推动了英国政府管理模式从刚性的权力监管走向柔性的治理,从单一的直线管理走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
  实际上,governance(治理)在英语中并不是新生词,希腊语中就有这一词语,有“控制”的意思,与govern (政府统治)一词曾经交叉使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治理”一词开始被赋予新的含义。詹姆斯 N. 罗西瑙(James N. Rosenau)作为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认为“治理”不可和“统治”一词混用,治理可视为未得到正式授权但能发挥积极作用的管理机制,其管理的主体不一定是政府,治理的实现也无须使用国家的强制权力(詹姆斯 N. 罗西瑙,2001)。由此可以看出,“治理”的内涵和范围比“统治”更大,不仅包括政府机制,也涉及非政府的机制。
  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罗德里克 亚瑟 威廉 罗兹(Roderick Arthur William Rhodes)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治理”的六种定义(Rhodes,1996):①从国家与国家之间或者全球的角度来看,自组织网络(self-organizing networks)的治理是建立一种信任、互利的社会协调方式;②从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控制系统(social-cybernetic system)的治理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③从公司或者组织的角度来看,治理是对公司运行机制进行指导、监督,作为公司管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一种方式;④从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来看,作为*小国家(the minimal state)的管理活动,治理是一个国家通过减少公共开支、以*少成本获得*多效益的管理活动;⑤新公共管理(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中蕴含的治理是在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竞争和激励;⑥善治(good governance)中蕴含的治理则聚焦于公共服务的法治化和高效化。
  还有诸多学者对“治理”一词进行了定义,其中*具权威性的是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提出的—治理是指通过协调、合作开展公共事务管理的各种方式,不仅有强制的、正式的制度规则,也包括自愿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1995)。从该定义的角度看,治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涉及政府、民间机构、企业、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治理的方式多样,不只是强制性的,也包括自愿的,以及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商与合作。由于公共治理是对公共事务的治理,与治理的内涵一致,故而“公共治理”一词也简称为“治理”。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公共治理问题日趋复杂化、多样化。正如斯蒂芬 霍金(Stephen Hawking)所说,“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世纪”(Hawking,2000)。公共治理问题的这种变化趋势带来了巨大的全新挑战。其一,公共治理的各个领域正在不断向更深层次、更精细、更专业的层面发展,需要用更加专业化的领域知识来解决公共治理问题;同时各个领域相互交错、融汇发展,应对公共治理问题需要以更加综合化的知识信息为支撑。其二,公共治理问题的背后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同时在未来更是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公共治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以问题为主线,不仅要追溯因果、挖掘规律,而且要预测未来、前瞻研判;实现这一过程既需要有专业的知识信息做基础,也需要持续开展专业研究和长期追踪科技、经济、社会等的前沿发展趋势。其三,公共治理问题具有高度复杂性,通常是一系列的科技、经济、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关联和影响,问题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跳出既有的理论方法和单一片面的思维定式,通过创新性的理论方法工具、系统性的思维分析来厘清公共治理问题的全貌,从而得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篇 绪论 2
第1章 智库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产生 4
1.1 智库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需求来源及形成路径 4
1.2 智库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起源历程及形成条件 12
第2章 智库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构 20
2.1 智库科学与工程的建构思路 20
2.2 智库科学与工程的学科框架 24
第2篇 基本问题域 32
第3章 智库科学与工程的概念内涵 34
3.1 基本概念、学科内涵与研究范畴 34
3.2 学科功能、特征与要求 39
3.3 学科结构与主要研究内容 43
第4章 智库科学与工程的理论范式 46
4.1 思想源流 46
4.2 学科属性 49
4.3 主要研究范式 52
4.4 基本原理 57
第5章 智库科学与工程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 62
5.1 智库科学与工程的认识论 62
5.2 智库科学与工程的方法论 67
5.3 智库科学与工程的实践论 74
第3篇 规律问题域 80
第6章 智库科学与工程的关键问题 82
6.1 智库科学与工程的科学问题 82
6.2 智库科学与工程的技术问题 86
6.3 智库科学与工程的工程问题 91
第7章 智库科学与工程的知识演进 97
7.1 知识基础 97
7.2 学科交叉 104
7.3 数据驱动 121
第4篇 治理问题域 128
第8章 经济治理方略问题 130
8.1 经济领域智库与经济发展战略学 130
8.2 经济领域智库研究的关键议题 134
第9章 社会治理方略问题 147
9.1 社会领域智库与社会发展战略学 147
9.2 社会领域智库研究的关键议题 150
第10章 科技治理方略问题 163
10.1 科技领域智库与科技发展战略学 164
10.2 科技领域智库研究的关键议题 171
第5篇 方法平台域 178
第11章 数据与方法模型 180
11.1 智库研究中的数据与方法模型概述 180
11.2 智库研究中的数据 181
11.3 收集数据的方法模型 184
11.4 揭示信息的方法模型 187
11.5 综合研判的方法模型 192
11.6 形成方案的方法模型 197
第12章 智库技术系统 200
12.1 智库研究面临的挑战 200
12.2 智库技术系统的重要性与特征 201
12.3 智库技术系统的构建原则与架构逻辑 204
12.4 智库技术系统的发展趋势 212
第6篇 知识传播域 214
第13章 智库共同体 216
13.1 智库共同体的内涵和功能 216
13.2 智库共同体的类型和职能 218
13.3 智库共同体促进智库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探索实践 223
第14章 智库传播与交流 227
14.1 智库传播 227
14.2 智库交流的方式、成果与特征 232
14.3 智库期刊、智库出版物、智库报告与智库品牌会议 234
第15章 智库人才培养 240
15.1 智库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240
15.2 智库人才培养的国际实践和学科建设 244
15.3 智库人才传承与学科文化建设 248
第7篇 应用与展望 252
第16章 智库科学与工程应用 254
16.1 实践中的智库科学与工程 254
16.2 高水平的大规模智库工程的组织:“中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 257
16.3 理实融通开展智库研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研究 259
16.4 问题导向、证据导向凝聚智库研究重点:水利工程评估 262
16.5 证据导向解析决策问题:支撑欧盟产业战略制定的战略研究 265
第17章 面向未来的智库科学与工程 268
17.1 学科发展态势 268
17.2 学科发展展望 271
参考文献 274
索引 29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