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民族心理学之意义(1919) 陈大齐
民意测验(1923) 张耀翔
小青之分析(1927) 潘光旦
社会心理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1929) 章益
涂尔干氏的社会心理学说(1932) 胡鉴民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个途径(1935) 朱亦松
社会心理学的问题与对象(1943) 高觉敷
中国人的脸面观(1944) 胡先晋
社会心理学之近今趋势(1944) 孙本文
第二编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1982) 杨国枢
“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1988) 金耀基
由中国“社会心理学”迈向“中国社会心理学”
——试图澄清有关“本土化”的几个误解(1991) 杨中芳
影响成就动机的家庭社会化因素之探讨(1991) 余安邦
中国人的慈善观念(1993) 朱瑞玲
人缘:中国人舞台生活的秩序(1996) 余德慧 陈斐卿
儒家关系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方法论基础(2001) 黄光国
台湾地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2004) 瞿海源
谈如何建构一个好的本土心理学理论(2011) 叶光辉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的展望
——庆贺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的成立(1982) 吴江霖
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总体框架(1986) 沙莲香
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微观性(1989) 马广海
论濡化(1990) 陈元晖
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跨文化比较及其认知模型(1993) 张建新 彭迈克
正直与圆滑:国人在做人问题上的冲突
——汉语谚语的社会心理研究(1995) 李庆善
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1999) 彭泗清
“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1999) 杨宜音
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
——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1999) 翟学伟
第四编
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视角(2001) 方文
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2002) 李伟民 梁玉成
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文化检验
——以天津、波士顿两地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为例(2005) 乐国安 陈浩 张彦彦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深层文化分析(2008) 王登峰
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2009) 金盛华 郑建君 辛志勇
文化反哺与器物文明的代际传承(2011) 周晓虹
被放逐的心理——从疾病分类体系的演进看躯体化(2013) 汪新建 王丽娜
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2014) 王俊秀
“大家在一起”:上海广场舞群体的“亚文化”实践
——表意、拼贴与同构(2018) 周怡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