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做智慧老人/逻辑与智慧人生系列/悦读丛书
0.00     定价 ¥ 4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7320761
  • 作      者:
    作者:陈宗明|责编:李梦溪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宗明,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教授。中国逻辑学会理事,浙江省逻辑学会会长,国际符号学研究会(IASS)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逻辑和符号学等。曾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两项。已出版著作《现代汉语逻辑初探》《逻辑与语言表达》《说话写文章中的逻辑》《汉字符号学》《符号学导论》《描述语用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已步入老龄社会,如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本书主要探讨老年人晚年生活之道,除序章讲“老人与智慧”外,其他八章分别介绍“老有所思”“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弃”“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爱”“老有所归”的“八有”理论。内容通俗易懂,让老年人在轻松阅读中,提高日常的逻辑意识,锻炼思维能力,做一个智慧老人。
展开
精彩书摘

老有所弃,放弃什么?放弃必须放弃的东西。至于具体放弃一些什么,什么应该放弃,什么不该放弃,这就需要智慧了。放弃恰当则老年生活快乐、幸福,否则就会不快乐、不幸福。

在序章里,我们说到老人智慧的实践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说到七个“不要”: 不要把老底都给了孩子,不要干预乃至包办孩子的婚恋,不要包揽孙子辈的养育和教育,不要干预孩子们对于专业和职业的选择,不要沉湎于养生,不要迷信神鬼,不要倚老卖老。下面进行一些具体讨论。

1. 不要把老底都给了孩子

父母对儿女的义务是把他们养育成人,儿女长大后就不该再依赖于父母了。“啃老”是错误的。可是有的父母一味迁就已经成年的儿女,甚至把老底也给了他们,弄得自己凄苦不堪,儿女们也未必领情。例如,一位老太,在老伴去世后独自住在一所比较宽敞的房子里。一个孩子要求搬进来陪伴母亲,老太同意了。可是孩子们接二连三都搬了进来,弄得老太只得睡在阳台上。有的老人把部分积蓄私下给了自己喜欢的孩子,可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其他孩子认为老人不公道,大闹了一场。

2. 不要干预乃至包办孩子的婚恋

婚恋是儿女们自己的事情,父母可以提出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但绝不能包办代替,强制儿女服从。有一个女孩一次次选择自己的婚恋对象,父亲经过自己的考察,都认为“不符合条件”,以致年复一年,大姑娘变成“老姑娘”,50多岁还是单身一人。这不是很悲哀的吗?

杭州有个万松书院,是当年梁山伯与祝英台读书之处,如今成了父母代子女相亲的地方。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可不要包办婚姻哦!

3. 不要包揽孙子辈的养育和教育

老人疼爱孙子辈,这很容易理解,但不应当包揽孙儿孙女们的养育和教育。一来老人们的育儿经验和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难以满足子女们的要求,有时还会产生重大分歧,大家都不快活;二来老人精力不济,容易出现闪失。有一位老父亲负责照料外孙,有一次在户外看孩子玩耍,一不留神把外孙丢了。老人为此痛不欲生。女儿好几年不跟父亲说话,同样痛苦不堪。(当然,老人们给儿女“搭把手”是应当的,但不必担当“大任”。)

4. 不要干预孩子们对于专业和职业的选择

孩子读大学或读硕士生、博士生,专业选择关系到孩子一生的职业、兴趣和幸福,他们自有主张,不需要父母或祖父母们越俎代庖。有一位中学特级教师,她对女儿的期望值很高,女儿也确实非常优秀,读的都是名牌学校,毕业后又在国外一所著名大学读博士。可是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这位一直优秀的女孩竟然留下一纸遗书自杀了。遗书说她一直听母亲的话,为了“优秀”,实在压力太大,非常的累。这位母亲好心办了坏事,而且是无法挽回的坏事啊!此刻我们能对这位母亲说些什么好呢?

5. 不要沉湎于养生

老人健康不仅可以让晚年生活更幸福,同时也减少了子女们的负担。老人的保健主要在于保持良好的心态,有相对严格的作息规律,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当体育运动,而不在于服用什么保健品。有些不良商家利用老人希望长寿的心理,诱骗老人购买大量的保健品,把老人多年的积蓄乃至养老钱、保命钱都掏了出来。一些保健品推销员巧舌如簧,说得天花乱坠,不容得你不信,目的只是掏你的腰包。有的公司还搞就餐、旅游、抽奖等活动,那还不是你们腰包的钱吗?

6. 不要迷信神鬼

迷信神鬼和宗教信仰是不同的两回事。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般由宗教组织、信仰、戒律等基本要素构成。但封建迷信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陋习,一般是由神汉、神婆等迷信职业者从事的算命、看风水、求签卜卦等活动组成。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私事,而封建迷信活动则是神汉神婆们妖言惑众,装神弄鬼、进行诈骗的活动。这些活动,即使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人深信不疑,包括知识分子。这也是很可悲的事情啊!

7. 不要倚老卖老

社会尊重老人,尊重老人对社会的贡献,尊重老人的人生经历。年轻人对老人彬彬有礼,热心为老人们做一些事情,比如,在车上给老人让座,搀扶老人过马路,送陌生的生病老人上医院就医,等等。但这些都不是他们“必须”做的,他们可以不做。作为老人,他们做了,就应当感激,表示谢意。老人不能倚老卖老,认为这一切都“理所当然”。比如,有的老人上车就直接要年轻人让座,否则就大动肝火,说年轻人“不懂事”。有个老人早晨出去“遛鸟”,提了五个鸟笼,在公交车上占了六个座位,完全不顾这是上班高峰时间。

智慧老人不做蠢事,勇于放弃,这就是老有所“不”为。老有所为是老人对社会的奉献,老有所“不”为也是奉献社会。事实很明显,老人们不做违背规范的事情,比如,不违反交通规则,不聚众闹事,不赌博、酗酒、吸毒,不随地吐痰,不说粗话;比如,不倚老卖老,不迷信神鬼,不沉湎于养生,不干预不该干预的儿女事情,这不都是有益于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大好事吗?所以,老有所“不”为也是为社会作贡献。放弃是一种美丽。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老人与智慧

第一节 人是怎样悄悄变老的?

一、 老人的生理变化

二、 老人的心理变化

第二节 老人的智力还会发展吗?

一、 什么是智力?

二、 老年人智力的发展

第三节 老人的智慧

一、 智慧的两个要点

二、 老人的经验型智慧

三、 老人智慧的认知和实践

 

第二章老有所思

第一节 “心之官则思”

一、 思维的心理特征

二、 思维的逻辑

第二节 历时的思考

一、 过去现在将来

二、 “可能为真”

第三节 老人的辩证思维

一、 没有无矛盾的事物

二、 矛盾律与辩证思维

三、 “次协调”思维

第四节 老人的思维陷阱

一、 “老经验”的误区

二、 真理与谬误之间

 

第三章 老有所学

第一节 学习的境界

一、 学无止境

二、 通达人生更高的境界

第二节 读书

一、 老有所学的首选

二、 老人读书的方法

三、 心得,读书的推理

第三节 老有所学的广阔天地

一、 上学

二、 自学

三、 “社会大学”

 

第四章 老有所为

第一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一、 为社会贡献余热

二、 有所为,积极的养老方式

第二节 “有所为”的选择

一、 “或者”的选择

二、 “优先”的选择

第三节 “度”的拿捏

一、 “为”必有度

二、 度的计量

三、 拿捏适度

第四节 “为”的规范

一、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二、 “应当”和“允许”

 

第五章 老有所弃

第一节 放弃是一种美丽

一、 老有所“不”为

二、 智慧老人不做蠢事

第二节 放弃的选择

一、 放弃也是一种优先选择

二、 放弃,也是获得

 

第六章老有所乐

第一节 快乐的心态与脑态

一、 快乐是一种心态

二、 快乐更是一种脑态

第二节 乐观和幸福

一、 乐观

二、 幸福

第三节 理性的超越

一、 感悟

二、 平常心

三、 难得糊涂

 

第七章 老有所养

第一节 外部条件

一、 国家

二、 社会

三、 家庭

第二节 自我认知

一、 长寿之谜

二、 养生之道

三、 心理保健

第三节 “条件”的那些话儿

一、 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二、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三、 “条件”的推论

 

第八章 老有所爱

第一节 亲爱

一、 “血浓于水”

二、 舐犊情深

三、 家和万事兴

第二节 情爱

一、 老伴

二、 黄昏恋

第三节 友爱

一、 朋友

二、 老人的朋友圈

 

第九章 老有所归

第一节 生死

一、 生与死

二、 生死观

第二节 “归”往何方?

一、 “归天”

二、 回归大自然

第三节 归去路上

一、 选择的权利

二、 临终关怀

三、 永远在路上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