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在文化的原野上(精)/涵芬学人随笔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05641
  • 作      者:
    作者:范子烨|责编:白彬彬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2-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文化的原野上(涵芬学人随笔)》为中古文学研究学者范子烨先生的学术随笔集,收录了其在近年来所撰写的文章三十余篇,内容广泛,既涉及“古诗十九首”、曹植、陶渊明、《世说新语》等经典作家作品,也有关于音乐与文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显示出作者宏阔的学术视野。文章文笔生动优美,文质兼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展开
作者简介

范子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文学与文化,代表性学术著作包括《〈世说新语〉研究》《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悠然望南山——文化视域中的陶渊明》《竹林轩学术随笔》。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文化的原野上》为我馆“学人随笔”系列丛书之一,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学者范子烨先生。全书约二十万字,分四卷,除“代序”与“代后记”,共计三十篇文章。其中,卷一共9篇文章,是谈陶渊明的;卷二共7篇文章,是谈音乐文化史的,侧重于对中古诗人和中古诗歌的音乐学解读;卷三共5篇文章,侧重于历史和宗教文化;卷四共9篇文章,侧重于经典与作家。这些文章长短不拘,无一定之规,但都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有的放矢,试图解决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体现出作者一贯秉持的“学术本身应植根于广阔的文化原野”的学术旨趣。
展开
精彩书摘

     口弦琴的发源地在今日黑吉辽蒙交接之红山文化区域,由此向西部传播,直至川藏甘陕的交界地区,具体位置就是今日黄河、长江发源之河曲地区,其中,今日甘肃省的天水市和通渭县是早期口弦琴传播的核心区域。口弦琴红山区域的民族之发明,历经红山文化期、夏家店文化期,乃至山戎、古羌人等古代的族群。古羌人最初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口弦琴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跨越欧亚大陆向西方传播,后来随着羌人的大规模迁移,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常见的民族乐器,它在南下之后又进入海洋岛国,沿海上丝绸之路不断传播。由此,口弦琴走向了全世界。

     口弦琴是一种构造简单的原始乐器,主要分为骨制、竹制、金属制以及竹子与金属结合的等四种。金属制的口弦涉及铁、铜、钢等金属。最早的口簧是骨头制作的。迄今为止,以陕西神木石帘遗址出土的23件口簧为最早,这些骨簧的考古断代在四千年以上。

     竹簧产生于周代,至春秋时代开始广泛流行。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戎人墓地出土的竹簧即属于这一时期。

     竹口簧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狩猎和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吴越春秋》记载了上古时代的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实(肉)。”在制作狩猎工具的过程中,古人很容易发现竹子因破裂而发声的现象。撒尼族长诗《阿诗玛》“破竹成四块,划竹成八片,青青的竹子啊,拿来做口弦口弦轻轻地响,弹出心里的话,甜甜的声音啊,爱它和宝贝一样。”竹簧的制作完全取材于大自然。从弹奏方法上看竹口簧主要分为拉线竹簧(又称绳振式竹簧)和弹拨竹簧两种;就造型而言,又有网针形竹簧、剑形竹簧和平头形竹簧等多种。由于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如不能制造螺丝不能焊接、不能拼版等等),所以纯粹竹簧的结构清一色是自体簧结构,即簧片和框架都是在一块竹片上切割出来的。

     口弦琴的制作,通常是手工技术与机械使用相结合其工艺并不复杂,但制作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是调式的确定,是制作口弦最难的一个环节。制作竹口簧,主要环节包括取材、熟材、切割、焙烤、调音等过程,金属口弦琴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取材、弯钢、锯槽、打磨簧片、安装簧片、弯尖硬化、锯尾和测音等步骤。

     铁簧在汉代开始流行,其直接的源头是箭弓,由箭弓产生弓琴,又由弓琴产生金属口簧。

     ……

展开
目录

十载耕耘:在文化的原野上(代序)

卷一
谁是五柳先生?
陶渊明缘何用了九个“不”?——再谈《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与“种豆诗案”
陶渊明的服食养生与临终高态
“商山四皓”与“南山四皓”——沈从文别解“悠然见南山”献疑
多声部的交响——陶渊明《九日闲居并序》的互文性建构
“中国人宗教的精髓”——《五斗米与白莲教:对陶渊明的宗教文化解读》自序
陶诗:没有钟声——《五斗米与白莲教:对陶渊明的宗教文化解读》后记
《归去来与桃花源:对陶渊明的政治解读》引言

卷二
呼麦艺术的鼻祖:对兴隆沟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的音乐学解读
曹植和鱼山梵呗
武川追怀敕勒川——北方游牧民族音乐史视域下的《敕勒歌》
胡笳声与催奶调:对乾隆《咏驼》诗的蒙古音乐学解读
人类初音与民族风采:说口弦琴
“自然之至音”:中国古代的长啸艺术
辛苦•幸福•陶醉——《自然的亲证:啸音与乐诗研究》后记

卷三
“机关木人”与“愚公移山”
“王戎如意舞”及其他
六朝名僧与麈尾风流
“狂泉”与“贪泉”的佛典渊源
辞曹归刘的隐情——重读《三国志•关羽传》

卷四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作者之谜
谁是“幽并游侠儿”?——说《白马篇》:曹植的一首“政治微言诗”
北国地名之南迁与中古诗人之流寓
《洛阳伽蓝记》概说
《世说新语精粹解读》导言
经典中的经典:《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条疏解
中国古代第一部文章总集——华廙《善文》考略
江东“二俊”与邺城“三台”
邺下风流与北国“六朝文学”

后记:长安的我,我的长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