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学术.第33辑》:
毋庸置疑,对《宣言》的研究应当将它置于马克思主义谱系中,特别是其诞生前后的相关文本,如《德意志意识形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这一研究也包括此前恩格斯执笔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为不同版本撰写的七篇序言,以及相关书信等。《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缩版”,诞生一百七十余年来对人类思想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种学说如此激进又如此直接地与革命实践结盟(事实上是等同),很自然会导致多种多样的解释和策略。”从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所做研究从未间断,成果丰硕;对《宣言》所蕴含的文艺思想、文艺美学、文艺学方法论、语体风格等方面的研究也不断展开,且日益深入。但是,从文学批评角度,立足于理论内涵与实践精神两大维度,重新审视《宣言》在新时代对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启示和价值,相关研究则明显偏弱。立足这一角度对《宣言》做探讨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可从源头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原则。《宣言》作为马克思早期文本,首次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提出阶级斗争学说,奠定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虽然并未直接提及文艺和文艺批评,但是《宣言》体现的鲜明的唯物史观,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原则。《宣言》指出的与传统观念的彻底决裂和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关于人的“异化”、资本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的文学”等,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范畴。其次,《宣言》是理解世界文学格局变迁的一条主线。马克思恩格斯推崇批判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但《宣言》的诞生是促成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先锋艺术理论兴起的因素之一。这与《宣言》对资本主义丑恶本质的无情揭露,对资本两重性的尖锐批判有关,也与它重新赋予“宣言体”以独特、强大的生命力密不可分。第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新时代的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运用中必须以历史条件为转移,俄苏、西方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此做出了回应。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需要对《宣言》思想做出新的解读和阐释。
国内外学者公认《宣言》文本具有极强的张力和极为开阔的阐释空间,可以涵括不同向度的阐释策略和意图。这既是《宣言》的独特魅力所在,也增加了从某一特定角度切入研究的难度。从《宣言》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关联性出发,可从四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一是阶级和意识形态学说如何规定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范式形态,影响批评视域的展开;二是传统决裂说和现代性批判对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带来哪些影响;三是在全球化与“世界文学”语境下,如何重新理解地方性、民族性的文学,是否有可能建立“世界文学”的阅读模式和批评标准;四是“宣言体”的语体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为处于边缘地位的理论带来怎样的革命性力量。
关于第一个方面,阶级与意识形态学说从根本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形成。“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也是贯穿《宣言》的一条主线。两大阶级的斗争是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领域,也渗透于不同阶级的日常生活中。历史地看,从阶级斗争学说出发,观察和分析文艺作品中不同阶级在观念意识、行为方式上的矛盾冲突,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对资产阶级虚假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则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继承发扬。从阶级分析方法来说,一方面要注意这一方法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阶级斗争学说在文学批评中带来的修辞学变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注重文艺作品揭示先进阶级与落后阶级、被压迫者与压迫者之间的矛盾斗争,主张文艺要正确表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俄苏时期、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显示了唤醒民众、激发革命热情的强大力量。由于《宣言》认为资产阶级时代的特点是“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而且“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文学批评中出现阶级分析的简单化、粗暴化的弊病。实际上,《宣言》明确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随着时代和科技进步,国际社会的发展进入相对和平时期,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虽然趋于缓和但仍然存在,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考察文艺作品中的阶级矛盾和对抗,怎样以《宣言》中所言“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来理解“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的新时代中国文艺方针,值得深入思考。此外,《宣言》以阶级斗争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创造性地运用一整套与“阶级”和“斗争”相联系的日常语言体系,社会生活于其中呈现一种特殊的斗争景观,由此也深刻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修辞学上的特征。而《宣言》中以阶级性为显著特征的意识形态批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所重视,如卢卡奇、阿尔都塞、阿多诺、威廉斯、伊格尔顿、詹姆逊等人。由于马克思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其意识形态带有极大的欺骗性,因而属于批判之列。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鲁迅等人的文学批评就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批判色彩。在当今中国,《宣言》体现的意识形态批判性仍然值得重视和借鉴,这既是因为在全球化资本运作下所输入的西方文艺作品中,依然具有不易察觉的体现西方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与资本者的矛盾冲突并未消失,文艺领域中的“底层写作”也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需要从理论上予以剖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