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季羡林佛学沉思录/季羡林沉思录
0.00     定价 ¥ 58.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9516942
  • 作      者:
    作者:季羡林|责编:王芝文//崔岱远
  • 出 版 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享誉海内外的***大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笔耕一生,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学、东方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造诣非凡,对中华文化有着深沉的思索。先生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的信心。
展开
内容介绍
  《季羡林沉思录》丛书试图对先生的文化思想与人文精神做一次整体回顾,带领读者感受作品中独特的理念、智慧、神韵与气度,认识一个似曾相识却不曾深知的季羡林,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增加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季羡林佛学沉思录》辑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佛学的经典文章,包括“佛教溯源”“佛教在中国”“传法高僧”三个部分,其中关于佛学起源的研究、佛学传人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交互和独特的“佛教倒流”现象,以及对中国佛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高僧的精彩介绍,全面反映了季羡林先生的佛学研究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上面谈到的那种社会经济和政治情况必然会反映到思想领域中来。
  梨俱吠陀时代(公元前第二千纪中叶),雅利安人是乐观的,总是向前看的。当时他们侵入印度为时不久,经常同本地居民战斗。在许多颂神的歌中,他们呼吁神灵协助,祈求胜利。他们并不怕死,认为战死可以升天。后来的阎罗王已经有了,但是他的王国并不阴森可怕,里面充满了永恒的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东进的过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越来越多了起来。那种天真粗犷的乐观情绪逐渐染上了一些悲观的色彩。但是基本调子仍然是乐观的。
  代表这种思想的是婆罗门。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种人代表另外一种思想。这就是婆罗门教、佛教以及当时其他教派所谓的沙门。
  沙门是什么样的人呢?在《梨俱吠陀》的一首诗中,曾描绘了一种叫做“牟尼”的人,蓄长发,着脏衣,外衣是褐色的,飞行空中,喝饮毒汁。显然,对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来说,这样的人是十分陌生的,他们同婆罗门是完全不一样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是土著居民的宗教的代表,也就是行苦行的所谓沙门。
  在佛典里,经常是沙门、婆罗门并提。希腊人梅伽斯提尼斯记述他在公元前第3、4世在印度亲身经历的时候,谈到印度有两种哲学家,一种叫婆罗门,一种叫沙门。沙门不住在城中,甚至也不住在屋中,穿树皮衣,吃橡子,用手捧水喝,不结婚,不生子,行苦行,枯坐终日不动。根据我们目前能够得到的资料来看,这些描绘是忠实的。
  这些沙门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是同婆罗门不一样的。他们根本不相信婆罗门相信的那一些吠陀里面的大神。他们相信轮回转生,作为轮回转生说基础的业说是他们宗教信仰的核心。所谓业说就是,今生所作所为的好坏决定来世转生的好坏。无论做好事做坏事,有因必有果,反正总是要转生的。可是他们又厌恶生,不想再转生。于是就想尽了种种办法,希望能跳出轮回。他们认为,苦行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显而易见,所有这一切想法的基础是悲观主义。有这种主义的人决不会是征服者、胜利者、日子过得很舒服的人,而是被征服者、失败者、日子过得很不舒服的印度原来的居民。他们处在雅利安人的奴役下,生活只给他们带来痛苦。因此,他们不但对今生没有任何兴趣,而且也不希望有什么来世。有的人就想用苦行来帮助自己跳出轮回。而苦行主义本身也说明了被压迫者被奴役者那种得不到任何人世间享乐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沙门所代表的思想正是这些被征服了的原始居民的思想。婆罗门思想与沙门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婆罗门主张膜拜神灵,祭祀祈福,而沙门则不供养什么神灵,主张业(行为)可以决定祸福,人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他们甚至主张,连神仙也受业的支配。这简直是挖婆罗门的墙脚。这可以说是政治经济方面的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
  但是,到了公元前第7、8世纪奥义书兴起的时候,在正统的婆罗门教的经典中逐渐出现了轮回业报这样带悲观主义色彩的学说(可能在梵书中已有萌芽)。在婆罗门六派哲学中,数论和瑜伽的主要学说基本上同沙门是一致的。据婆罗门经典的记载,在雅利安人中首先宣传这种新学说的是刹帝利,而不是婆罗门。奥义书中屡次提到,轮回业报说是秘密学说,是刹帝利所专有而婆罗门所未闻的。这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婆罗门和刹帝利在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从现在开始婆罗门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逐渐接受一些本地居民的东西,吠陀思想与非吠陀思想开始汇流了。
  ……
展开
目录
佛教溯源
追根溯源——六七世纪的印度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菩提参悟——释迦牟尼
“但有此生,更无后世”——提婆达多与释迦牟尼的路线斗争

佛教在中国
传人中——佛教传人(汉代)
佛教在晋朝
唐初的中国佛教
佛教在宋朝——衰微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
佛典中的“黑”与“白”
佛教的倒流
中国的弥勒信仰
《六祖坛经》
中国商人与佛教
《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
漫谈梵文研究

传法高僧
竺法护
道安
鸠摩罗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