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严经》的翻译
《华严经》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即是指一切如来所证之法,体、相、用皆包容无遗。方广意谓相用周遍。佛华严,意谓契合法界,能证人也。佛:即是修行所证之果。万德圆明即是佛。华,比喻万行。严,为庄饰,因位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云华严。《华严略策》又云:大方广者,所证法也;佛华严者,能证人也。佛谓果圆觉满,华喻万行披敷,严乃饰法成人,经乃贯穿常法。
据真谛三藏所云:印度本土传说,龙树菩萨在龙宫,见此经有三种本子:上本有十三干大干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干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其中,上、中二本及普眼等,皆非凡人所能持受,故隐而不传。仅携出下本,在印度民间流传。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在龙树之前,《华严经》中某些章节的经文已在印度本土流行,如《十地断结经》《兜沙经》等。龙树之后,随着佛教逐渐向大乘方向发展,特别是经过龙树为《华严经》造出诸颂,《华严经》在印度便以大乘经典的形式流传开来了。
中国的《华严经》译本有三种,一是晋译六十卷《华严经》,共二万六千偈,又称六十华严;二是唐译八十卷《华严经》,共四万五千偈,又称八十华严;三是中唐以后译的四十卷《华严经》,实际上是《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一品,又称四十华严。
(一)晋译六十华严
晋译六十卷《华严经》,乃是由佛陀跋多罗在建业译出,历时两年,从晋义熙十四年三月十一目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418—420)。当时参加翻译的有一百余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沙门法业、慧严、慧观等。至此以后,《华严经》遂以整部经典形式在中土流行。
佛陀跋多罗,又称觉贤,本姓释氏,迦维罗卫人。他是甘露饭王的后裔。其祖游天竺定居后,遂居于天竺。三岁l丧父,八岁丧母,为外祖父家所养。幼年就剃度出家。17岁时,与众僧习诵佛经,众人要一月才能背诵的,觉贤一日即可,其师甚为赞叹。后经秦沙门智严所请,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遂来到中国。先到长安与罗什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后又与罗什共同为秦太子泓说法。义熙十四年,经吴郡内史孟頫、右卫将军褚叔度之请,在道场寺与百余僧人共译此经。觉贤卒于元嘉六年(429),享年71岁。据史传记载,觉贤死时,手屈三指,明示世人他已得阿那含果。
(二)唐译八十华严
八十卷《华严经》,由实叉难陀译出,历时五年,从武则天证圣元年至圣历二年(695—699)。参加翻译的有菩提流志、义净、复礼、法藏。至此,《华严经》稍始完备。然其中仍有缺文。
实叉难陀,又称喜觉,于阗国人。其人兼善大小乘及异学论。因武则天之邀,遂来中国,在遍空寺翻译《华严经》。嗣后,又译《入楞伽经》及《文珠授记》等经。曾中途回国看望老母,后又于景云元年(710)再回中国,未及翻译经典,于大荐福寺圆寂,享年59岁。 (三)唐译四十华严
四十卷《华严经》乃由厨宾人船若三藏(Drajna)在长安崇福寺译出,历时两年,即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至贞元十四年(796—798)。参加翻译的有圆照、澄观。此经乃东印度乌荼国国王所进贡,实乃八十卷《华严经》第九会的《入法界品》。
至此,汉译《华严经》遂告一段落。
(四)觉贤前后的《华严经》翻译情况
在六十卷《华严经》未翻译之前,汉土就有《华严经》的单行汉译本之问世了。依《华严经传记》记载,这些单行本经典的名称是:《兜沙经》一卷(今“名号品”),后汉支娄迦谶译;《菩萨本业经》一卷(今“净行品”),吴支谦译;《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今“净行品”),西晋聂道真译;《菩萨本原行品经》一卷(“净行品”),道真重译;《菩萨十住经》一卷(今“十住品”),东晋诃支译;又,西晋竺法护、聂道真均皆翻译过此经。《十地断经》十卷(今“十地品”),后秦竺佛念译;又,西晋聂道真译经此(共十二卷),竺法护译此经(一卷);《大方广十地经》一卷(似今“十地”“十住”品),西域沙门吉迦夜译;后东晋诃支又译此经(一卷);《十住经》(四卷)(今“十地品”),后秦罗什、觉明译;《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今“十地品”),西晋法护译;《菩萨初地经》一卷(今“初地品”),西晋聂道真译;《等目菩萨经》二卷(今“十定品”),竺法护译;《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今“寿命品”),唐玄奘译;《如来兴现经》四卷(乃“性起品”,无重颂偈,又在后面编入“十忍品”),西晋竺法护译:又,西晋白法祖亦译此经;《大方广如来性起经》二卷(序乃“名号品”,正文是“性起品”),译人不知,另有异译本,乃西晋元康年间人,译人不知;《度世经》六卷(今“离世品”),吴译本,译人不知。《罗摩伽经》三卷(“入法界品”部分文字),西秦沙门圣贤,或云坚公译,又魏安法贤译此经(三卷),北凉昙无谶译(一卷)。《大方广华严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二卷,隋智德,或云共笈多译)之后,如《度诸佛境界智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