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灵魂:致友人的七封信》:
记得中国西部的那个平原之夜。我们临时决定在一个草棚里野营过夜。拂晓,我们刚刚睁开惺忪的双眼,在朦朦晨雾中,看见一个土丘上伫立着三株古松。它们间距相宜,疏而不弃,亲敬有致。旷野的韵律尽在其中。此时此刻,一轮火球在天边烙下赤焰的印记。我顿时领悟:天之大美始终在此;每一个人的灵魂都可以领受,绘成自己的画卷。人类的创造无非就是大造化的延伸。
我还记得曾在阿尔卑斯山的一间小石屋过夜。第二天清晨,我们向山峰攀登。高山深处,孤独宁静中,一湾湖水等待着我们。天地之间,湖水一尘不染,映照苍穹原始的湛蓝。白云洒影湖面,微风吹皱碧波,荒草狂舞,野花倒影,飞鸟掠过,这一切都不能扰乱湖水的清静。它像一面镜子,邀请我们一起映照大自然。我们在那里,在山峰之巅,在无限之中,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就在那么一瞬间,我们的确感受到自己是一面镜子。因为在这个隐蔽的山间,有那么一个美,美得如此无法解释,我们却看到了,被感动了。否则,这一切都没有意义,无人知晓。除非冥冥中有一只眼睛,它看到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这面瞬间的镜子,也就不是在自作多情。此景此情,不能不让我联想到一个和我们一样的镜子,不过是一位天才,他能够让我们看到的美更持久一些。我想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这一幅传世名作中,他不是也画了一个点缀山景的湖吗?这个湖坐落在从幽谷蜿蜒上升的山巅。这一幅垂直的背景衬托出画面主人翁的形象。山巅之湖恰好和蒙娜丽莎的双眼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湖面泛出超凡的光芒强化了蒙娜丽莎的眼神,于是使画面上升到另一种境界。达·芬奇原本是要为佛罗伦萨一位贵妇画肖像,而实际上他描绘出了对美之神秘的形而上学探索。这个创世性的景色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奇迹,那就是对美的原始承诺,它具体表现在女人身体和面庞的美丽。这个探索令人震撼、震惊。究竟发生了什么?怎么会如此这般?美是什么?假如美具有意义,那么它意味着什么?我们又是谁,居然与美如此休戚相关?正是这些纠缠在一起的提问,使得蒙娜丽莎的微笑摄人心魄,使得这一幅画独一无二。
说到达·芬奇,谈及面对美的震撼,不禁勾起我对他另一幅画的回忆,它描绘上帝对人体美的痴迷。那就是我曾经在罗马博尔盖塞别墅看到过的《丽达与天鹅》。朱庇特为了引诱丽达并和她媾欢,化身天鹅。在许多以此为题材的画中,丽达或坐或躺,达·芬奇是唯一让丽达在画面中站立的画家,于是从正面把她神秘的光彩毫无遮掩地尽显于世。这恐怕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大胆的一幅裸体画,比波提切利的《维纳斯》有过之而无不及。画中天鹅用翅膀搂住意中人腰臀,丽达却用一只手抓住它的长颈,力图推却凑近自己嘴唇的天鹅之吻。这幅画释放出一股强烈的征服力,在绝大多数同一题材的作品中,其他艺术家着重描绘的是可以被称作“引诱得手”之后的场景;天鹅的欲望就要得到满足,接下去的只能是消退,换言之,“销魂”。我们这位佛罗伦萨艺术家的天才之处就在于,抓住“得手”之前的瞬间,也即欲望如树液沿着树干升腾的那一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神与人戏剧性纠缠的场面,气氛在不可抑制的冲动和难以琢磨的暧昧的摩擦中强化。神成了造物之美的俘虏,为自己的情欲而惊愕;女人在竭力抗争一个怪物的强暴的同时,感到一丝颤抖和惊惧。这一幅画充满了强烈的肉欲,然而又不失庄重。达·芬奇原作其实已经消失,这是一幅被公认为最逼真的临摹作品。原作的创意因为这幅仿作而进入我们的心灵。从此,我们就像艺术家一样不断地回到那魂系梦牵的化境。这是灵魂间不断实现共体的另一种形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