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儿童行为心理学(懂孩子才是真的爱孩子)
0.00     定价 ¥ 52.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1194189
  • 作      者:
    作者:刘莹莹|责编:郭晓雪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莹莹,管理哲学系硕士研究生,80后宝妈,3年全职妈妈。

家藏有上千册绘本,曾阅读大量的育儿书籍,并结合育儿实践,逐渐摸索并独创了一整套育儿理念。曾在多个平台发表多篇育儿文章,帮助广大读者解决了很多育儿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孩子的每个行动、每一句话都有着家长的影子。因此,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每个行动、每一句话、每个细节、每个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时刻仔细观察分析孩子语言和行为中的潜在心理。当你看清孩子的潜在心理后,就能找到适合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从而让孩子健康成长。本书从孩子的心理潜意识出发,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家长找到引导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些孩子不愿意跟身边的人相处,不愿意和身边的人打招呼,不愿意


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因此父母就认为孩子太孤僻,担心孩子社交能力


差,影响以后成长。所以,父母总会要求孩子要有礼貌,不可以内向,不


可以害羞。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并不是所


有孩子都擅长和喜欢社交。有些孩子天生就有社交障碍。如果强迫孩子做


不喜欢的事情,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家长要明白其中


的道理。


对于不善于社交的孩子,父母只要教育和引导的方法得当,就能够弥


补孩子性格上的短板。


五、社交能力差,


孩子成长是一个过程五、社交能力差, 孩子成长是一个过程


1. 不爱分享,喜欢自己玩——自我意识的萌芽


我的孩子在两岁时突然变得“自私”起来。别人的手还没碰到他的玩


具,他就立马嚷嚷着:“不许动!”他总是把自己的东西护得紧紧的。他常挂


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我的。”我为此伤透了脑筋。孩子怎么就不爱分


享呢?后来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


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把自己的东西保护得死死的。其实,这不是


自私的表现,而是因为孩子正处在物权意识关键期。此时,孩子开始形成


自我意识,表现为对很多物品和玩具拥有强烈的占有欲,认为“我”的东


西就是我的,别人不能动。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这是我的。不许


动!”别人动了他的东西,就是剥夺了他对物品的所有权。孩子只能把东西


紧紧地把握在自己手里,自我意识才会得以满足。


所以,孩子处在物权意识关键期时,不懂分享,并不代表自私,抢别


人的玩具,也不代表霸道。当孩子经历了这个阶段后,就能学会分享。但


是许多家长看到孩子争抢玩具时,往往不能冷静处理,而是用成人的道德


观念强迫孩子分享。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的内心,给孩子留下难以修复的


创伤,甚至可能会形成不好的性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可能会更自私


家长强迫孩子分享自己心爱的物品,会混乱孩子对于物品“所有权”


的认识。他们会认为,分享就是抢走自己的东西,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123儿童行为 学——懂孩子才是真的爱孩子 


这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分享是痛苦的。于是,孩子会厌恶分享,甚至会


争夺物品的所有权,以保证自己的权利,以此来弥补缺失的安全感。


(2)容易丧失自我


当家长强制孩子把东西拿给别人时,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意愿不被尊重,


意见不被采纳。这样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其他小朋友开心了,父母就会


开心,就会称赞自己很懂事。这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观念:他人的需求胜


过自己的需求。于是,孩子就会压抑自己的感受,隐藏自己的意愿。这样


一来,孩子不仅容易形成懦弱、胆怯的性格,还会丧失自我,无法捍卫自


我的正当权利。


(3)扰乱孩子物权意识的形成


有时人们会逗孩子,说:“这个东西是我的。”甚至强行把孩子的东西抢


过来。有的孩子会抢回自己的东西,有的孩子会因此哇哇大哭。于是,人


们会说孩子:“你真小气。”


孩子在 3 岁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物权认知。玩具、书本,哪怕是一


个小瓶盖,在孩子眼中,都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东西。家长如果强迫孩子把


东西“分享”出去,只会扰乱孩子物权意识的形成,从而不敢确认自己所


有物品的权利。


(4)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


当孩子被强迫分享时,内心是不快乐的,是压抑的。因为孩子无法反


抗而交出了自己心爱的物品。慢慢地,孩子会认为自己连心爱的东西都无


法保护,逐渐形成自卑心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安全感是其自信心的来源,而长期被要求分享的


孩子会认为家长没有捍卫自己的所有权,从而降低了自身的安全感,进而


124五、社交能力差, 孩子成长是一个过程


丧失自信心,甚至会影响长大后的心理状态。


因此,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物权意识关键期,注意孩子语言、动作和情


绪方面的表现。孩子构建自我意识,其中物权意识是关键内容。如果父母


发现孩子已经进入物权意识关键期,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帮助孩子平


稳度过这一阶段。以下几种做法可供借鉴:


育儿经


(1)给孩子做好榜样


父母的言行都会被孩子机敏的眼睛记录下来。父母要用言行给孩子做


榜样。比如,当父母自己想吃水果时,首先问一问家人:“要不要一起吃?”


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父母的这些行为都会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2)把孩子最不愿分享的东西藏起来


作为成人,我们也会有几样东西是特别珍视,不愿借给朋友的。所以


我们为什么要强制孩子分享对他来说最珍贵的东西呢?如果是他最爱的玩


具或者图画书,就提出要他和别人分享的要求。不过,这要事先和孩子沟


通,如果小朋友来家里玩,不要把这些拿出来显摆,让它们“躲在”柜子


里,等客人走了再拿出来玩。


(3)尝试角色置换游戏


如果孩子每次被要求分享时,都习惯性地说“不”,那么可以尝试一


下角色置换游戏。比如,当孩子提出要你手中的黄色积木或者汽车轨道时,


你平静地说:“不要!”此时,孩子一定会无法接受。而此时就是让孩子学会


125儿童行为 学——懂孩子才是真的爱孩子 


换位思考的好机会。然后,你再对孩子说:“当你不肯和小伙伴分享玩具时,


他们也会像现在的你一样难受。”父母切忌对孩子进行唠唠叨叨的说教,只


要能让孩子形成对分享的初步认识就可以。


(4)孩子分享时及时给予表扬


我们总是花太多的时间来让孩子改正不良的行为,却很难在孩子表现


好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后者才是能让孩子表现好的充足动力。所


以,当孩子主动分享时,我们不要忘记好好地表扬他一番。你要告诉孩子:


“妈妈看见你和小朋友分享,真的很骄傲!很开心!”


展开
目录
一、孩子饮食习惯不好,内心纠结的不是食物
1.孩子挑食——并非食物不好吃,而是抗拒心理在作怪
2.需要大人陪伴才吃饭——依赖性太强,缺乏独立意识
3.别人碗里有的,我也要——孩子的攀比之心在萌发
4.自己不吃,也不许别人吃——自私和傲慢心理的共同使然
5.吃饭喜欢含着——长期吃流食,孩子失去吃饭热情
6.爱吃零食不爱吃主食——孩子更喜欢味道丰富的食物
7.把饭菜抓在手里揉捏——是“试验”和“探索”的过程
8.吃饭喜欢用手抓着——不喜欢受束缚
二、生活里的“小癖好”,孩子在表达自我需求
1.爱吃手,爱啃指甲——孩子口欲期的特殊习惯
2.不高兴就咬——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完善
3.对玩具爱不释手——内心情感的需要
4.不会说话却暗自嘀咕——孩子的专属行为语言
5.一言不合就撒泼打闹——孩子在表达愿望
6.总是把东西倒来倒去——动作敏感期的典型表现
7.孩子喜欢涂抹——是想象力发展的正常表现
8.喜欢玩弄私处——性意识觉醒
三、睡眠那些事,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1.不敢一个人睡——分离焦虑期的正常表现
2.胆小怕黑——孩子的”泛灵心理“在作祟
3.不肯入睡——孩子珍惜父母的陪伴
4.小便前,要问大人——尿床被责怪的后遗症
5.对小被子情有独钟——孩子睡前没有安全感
6.睡觉时喜欢手搭着父母——担心醒来找不到爸妈
7.睡前喜欢听故事——其实是需要陪伴
8.睡前翻来覆去——寻求关爱才是真正原因
四、学习模仿能力,生存的必备技能
1.学习剧中人物的言谈和行为——模仿促使同理心发展
2.在人多的场合自觉排队——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
3.效仿同龄人欺负小动物——同群效应
4.拿胭脂水粉化妆——爱美之心萌发
5.喜欢和姐姐做一样的事——寻找认同感
6.沉迷于电子产品不爱阅读——可能是来自父母的影响
7.远离暴力游戏和影视——遏制孩子内心深处的暴力基因
8.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五、社交能力差,孩子成长是一个过程
1.不爱分享,喜欢自己玩——自我意识的萌芽
2.喜欢说谎——思维能力强化的表现
3.容易害羞——缺乏自信心,需要父母慢慢引导
4.模仿大人说脏话——想获得大人的关注
5.特别排斥陌生人——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
6.不爱帮助别人——缺乏同情心,共情能力差
7.总是喜欢捣乱——这是内心孤僻的表现
8.选择性缄默症——这是心理不安的表现
六、自我中心主义,为我之后才可以更好地为他人
1.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功利心萌发
2.容易嫉妒——爱慕虚荣的心里作祟
3.在学校不合群——内心孤僻,不爱社交
4.对长辈没有谦让之心——自私自利的天性所致
5.希望爸妈只爱自己一个人——占有欲强
6.拿别人东西占为己有——没有清晰的物权意识
7.喜欢和大人对着干——逆反情绪在作怪
8.总觉得自己的东西比小伙伴好——有自负倾向
七、对外界的应激行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
1.容易受惊吓——听力神经没有发育健全
2.容易紧张——对某件事缺乏安全感,没有信心
3.敏感多疑——孩子成长期的“蛋壳心理”
4.容易着急——自控能力弱,导致情绪波动大
5.容易焦虑——这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
6.容易哭闹——希望获得心理满足
7.容易愤怒——孩子在表达反抗
8.容易恐惧——这是一种危机意识
八、这些不良性格,是家长给了他“理所当然”的想法
1.爸爸有钱所以我不用努力——好逸恶劳心理在作祟
2.父母为我付出是应该——理所当然心理
3.他是大人所以应该让着我——我弱我有理
4.别人说什么我也说什么——家长没有倾听孩子意见的习惯
5.长得丑的人品一定不好——不要刻意带孩子远离残疾人
6.踢坏了窗户不敢承认——是你抹去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7.没有买高档球鞋就绝食——你的溺爱成了孩子的倚仗
8.看电视成瘾,劝也劝不住——孩子的好奇心领域在变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