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献综述
1.1 自恋人格
1.1.1 自恋人格的概念
1.1.2 自恋人格的测量方式
1.1.3 自恋人格的理论模型
1.1.4 自恋人格的形成机制
1.1.5 自恋人格的发展
1.2 攻击行为
1.2.1 攻击行为的概念
1.2.2 攻击的测量方式
1.2.3 攻击行为的理论基础
1.2.4 攻击行为的发展
1.3 自尊
1.3.1 自尊的概念
1.3.2 自尊的测量方式
1.3.3 自尊与自恋人格的区别和联系
1.3.4 自恋人格与攻击行为:自尊的调节作用
1.3.5 自我肯定——提升自尊的实验操纵
1.4 相关研究
1.4.1 自恋人格与攻击行为
1.4.2 威胁情境下自恋人格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1.4.3 自尊对自恋人格和攻击行为的作用
1.4.4 自我肯定的缓冲作用
2 问题提出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2 拟研究的问题
2.3 总体研究设计
2.4 研究的意义
2.4.1 理论意义
2.4.2 实践意义
2.5 创新性
3 预研究:童年中期儿童自我观分析描述及自恋量表适用性
3.1 预研究A童年中期儿童自我观的描述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方法
3.1.3 结果分析
3.2 预研究B儿童自恋量表的适用性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4 研究一:儿童自恋人格与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及关系研究
4.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研究设计
4.2.3 材料
4.2.4 统计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年级和性别儿童自恋与攻击行为得分的描述统计
4.3.2 相关分析
4.3.3 自恋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
4.4 讨论
4.5 结论
5 研究二:不同情境下自恋人格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设计
5.2.3 实验材料
5.2.4 实验程序
5.2.5 统计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实验操纵有效性检验
5.3.2 自恋水平与不同情境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5.4 讨论
5.5 结论
6 研究三:高低地位威胁下自恋人格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6.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6.2 研究方法
6.2.1 被试
6.2.2 实验设计
6.2.3 实验材料
6.2.4 实验程序
6.2.5 统计方法
6.3 结果分析
6.3.1 实验操纵有效性检验
6.3.2 自恋水平与威胁来源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6.4 讨论
6.5 结论
7 研究四:威胁情境下自尊对儿童自恋人格与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
7.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7.2 研究方法
7.2.1 被试
7.2.2 研究材料
7.2.3 研究程序
7.2.4 统计方法
7.3 结果分析
7.3.1 描述统计
7.3.2 威胁情境下自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状态自尊的调节作用
7.3.3 威胁情境下自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内隐自尊的调节作用
7.4 讨论
7.5 结论
8 研究五:威胁情境下自我肯定对高自恋儿童攻击行为的缓冲作用
8.1 研究五A威胁情境下自我肯定对高自恋儿童攻击行为的缓冲作用——行为指标
8.1.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8.1.2 研究方法
8.1.3 结果分析
8.2 研究五B威胁情境下自我肯定对高自恋儿童攻击行为的缓冲作用——生理指标
8.2.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8.2.2 研究方法
8.2.3 结果分析
8.3 两个分研究的合并讨论
8.4 结论
9 综合讨论
9.1 童年中期的儿童对自我持积极评价
9.2 童年中期自恋人格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具有情境性
9.3 肯定自尊是缓冲高自恋儿童攻击行为的关键
9.4 生理因素对攻击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
9.5 本研究的教育启示
9.6 本研究的局限性
10 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10.1 研究结论
10.2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测量工具部分题例
附录2 攻击行为测量竞争反应式范式图例
附录3 内隐自尊测量范式图例
附录4 实验中所用部分编程代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