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学困难怎么办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1337530
  • 作      者:
    作者:易春丽|责编:赵晴雪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聚焦于孩子的上学问题,讨论的内容范围和孩子的年龄范围都比较广,年龄范围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孩子都有,涉及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包括: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症,以及青少年社交焦虑、抑郁、网络成瘾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上学困难。作者聚焦“上学困难”这一在当代社会中很多家长、学生、教师都要面对的焦点问题,结合自身作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领域多年实践者的丰富经验,及心理学专业的学科背景,用众多生动的成功干预经验案例,从多个角度、掰开揉碎地探讨了这一主题。

展开
作者简介

易春丽,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讲师,心理学博士,儿童家庭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长期从事儿童心理与家庭咨询方向的科研、教学、咨询与督导工作,著有《重建依恋》、《亲密不再遥不可及》 。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作为儿童心理咨询领域的实践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当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或者发育滞后的情况时,父母面对的重大问题就是“孩子还能不能上学”“上了学能按时完成作业吗”“我怎么面对老师抛来的各种问题”等。同时,校方也处在不知所措的状态。书中从上不上学、是否需要休学、家长如何与老师和学校谈判、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待(包括是否要陪读)、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包括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校方应建立的态度和机制等方面,指导各相关方如何更好地、以“养育三原则”(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破坏贵重财物)为最基本的要求,来应对儿童的上学难题。特别地,书中还分析了儿童的上学难题到底是来自孩子、家长、学校,还是各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的共同作用等。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问题儿童上学问题的成功干预经验的总结,是一本对家长、老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指导意义的书籍。
展开
精彩书摘

做作业求快而不求完美

从咨询的观点来看,我认为,对于儿童来说,作业做得快、能做完,是我们优先追求的。当然前面说过做不完作业的事例,那就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处理。但是有一类孩子是因为执着于做得好、做得对,而导致拖延。当孩子力求完美而拖延时,我和父母商量不要求孩子做得百分之百准确,孩子只要能保证作业做完就行,做错了也不用批评,能做完就可以。如果父母和老师要求孩子写得好,又干净、又不能出格子,当要求无限多,甚至面临各种潜在惩罚的时候,孩子就已经退缩了,最后我们会发现,孩子会停在那个地方,好像老是在走神儿似的,不往下做了,这样在学业上会有非常大的问题。

说起来,我为什么觉得头悬梁、锥刺股,反复练习的方式不是必需的,不练习也不是一件灾难性的事件,这还是早年一个来找我咨询的中学生,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他们一家来诊的时候,他妈说他小时候不做作业,是因为他特别聪明,看一眼就知道是什么,直接就把答案写上了。因为聪明,他对谁都表现得不在乎,老师让他做作业,他也不做,反正就这样一直持续到现在。等到初二的时候,他妈说他这个马虎的毛病可要命了,72能看成27,63能看成36,反正他能在这种很简单的地方栽跟斗,题做得漏洞百出,过程是对的,结果就是马虎算错。因为他很聪明,大家都觉得他不应该出这个问题。他来咨询的时候,我就笑话了他一下,我说你当时是不是没有反复练习过加减乘除,他说没有练过,我说你回家把你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拿出来全部算一遍。虽然这对他来说很简单且很无聊,但他真的回家算了一遍,当然这对他来说也很快,写写就好了,大概就做一两次,他做题马虎的这个事儿就解决了。

就是这个孩子,如果你让他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把题都算一遍,他会觉得无聊、不愿意做。那个时候他没出问题,所以也不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但是他在上初二的时候来咨询,72看成27这种事情,他多少有点儿想解决了,他也觉得自己在这个地方吃亏了,这只是他在计算上的习惯问题,这个习惯稍微练一下就好了。

我们现在总是有个错觉,家长觉得我要先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习惯,所有的习惯都要非常完美。但在建立良好习惯的过程里,很可能已经是在攻击孩子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变得非常反感学习。我并不是说孩子不好的习惯都要保留,而是说,在所有的选择里,要挑一个相对不坏的选择。我们没法做出最完美的选择,如果非要孩子做到完美,不犯错,按照标准答案来,那小孩很可能就不能上学了,恐惧做作业,恐惧学校,得不偿失。抓大放小,只要孩子能上学,基本的框架不错,有些缺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很多家长觉得,只要孩子努力就能做到。我有时候跟孩子说,努力不一定有用,甚至可能越努力越绝望。你努力,别人也努力,我们必须认清自己有没有天分,决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我有时候开玩笑说我的绘画水平之差,努力一万年都没有用。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能解决的,这个事情家长是要注意的。我有个同学,她的女儿五音不全,是真的五音不全。我不相信,我觉得我唱歌还行,她妈妈说你和她一起唱,她就真的把我给带跑了,完全不在调上,这样的孩子在音乐这方面就别努力了,接受现实就好了。像我这种美术不行的,我同学女儿音乐不行的,明显有缺陷的是肯定做不好的,这类作业就糊弄吧,跟老师说一下,我们真的是做不好。

我咨询过的一个上初二的孩子网络成瘾,抑郁、焦虑导致休学,三年半没上学,直接上高中,他的焦虑、抑郁还没完全好,上课完全听不进去,老师讲什么他也不明白,他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只知道老师的嘴在一张一合的,老师留一堆作业,他也不知道怎么做,后来他选的是文科。我教他的方法是,照着答案抄,你拿老师发的题纸,不管是抄同学的还是抄练习册后面的正确答案都行,写不完也没关系,他父母和老师商量不用写完作业。在那个私立学校,最让他高兴的是学校的学习氛围特别差,很多同学还不如他,同学也什么都不会。他原来心理出问题,一部分和他原来的学校是重点中学,同学竞争激烈有关;在这里他心情特别好,他能看到一批学习不好、也没觉得是一种灾难的孩子,他有了新的范本可以学习,人生百态啊。他那个时候实际上处于焦虑状态且处于一种解离状态,我们没有办法让他变得很好,我们接受了他的这种状态,完成适合他的作业量,允许他维持这种状态很长时间,等待他恢复,后来他真的恢复了。

我们再说说多动症的孩子,多动症最核心的症状是注意力不集中、静坐不能、多动。这类孩子有很多症状,那么我们希望解决什么?很多老师和家长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都想解决,这是不可能的,太贪婪了。

多动症的注意力不集中,还有自闭症的注意力不集中,我都推荐大家去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儿童创伤的其中一个症状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而这个注意力不集中是为了回避焦虑和恐惧,这种回避常常使得孩子处于解离状态,也就是神游的感觉,感觉他听跟没听一样,你越逼他集中注意力,他越紧张,解离状态越严重,所以在这个时候,要安抚孩子,告诉他没事儿。作业可以少做点儿,也可以让老师在他走神儿的时候不要通过提问惊吓他,他会更害怕。降低对孩子的作业要求,慢慢让他知觉到环境的安全,随着孩子能力的提升,再把作业慢慢加到他能承受的范围。

多动症在学校里最惹麻烦的并不是注意力不集中,而是多动,影响课堂纪律,这才是我们主要关注的点,因为这会影响课堂教学,自闭症孩子也有这个问题。如果影响课堂,比如他要跑出去,老师怎么办,管班里的孩子,还是去找他。这类孩子让课堂变得完全不可控,我们要和孩子商量怎么给他一些可以玩的东西,比如图画书或者小玩具,让他们有可接受的多动方向,不影响他人,能在课堂中待下去,而不是不停纠正他,一边纠正他多动一边纠正他注意力不集中,这对孩子是多重打击,只会加重症状。

还有对于作业做得慢的孩子,我教给他们的就是乱答,快点答完就行,很多做作业慢的小孩是怕做错了,紧张,然后一点儿都做不下去。我先跟家长普及,不追求做得对,只追求快,你就先做完,快点做,瞎做就行,不用琢磨,管它呢,也不用检查,错就错嘛,直接给老师送去,然后让老师批一堆红色的叉也没关系,当然这个事要事先和老师沟通好,我们想先解决慢的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里还要练习脸皮厚,和老师说好,做完就行,判完叉也不需要改正,就先这样,咱做完了,态度是对的就行。这里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是速度,快点做完就开始玩,他就更有动力做完;第二是做错了,天也没塌下来,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他知道父母给他的是无条件的爱;第三,很多孩子是因为有完美主义倾向才拖延的,这样做可以帮他先去掉完美主义倾向,减少恐惧,而且还能练得脸皮厚一些,对失败这件事不那么脆弱。这个事情必须是速度上来以后,再谈质量。很多小孩儿处在解离状态的时候,可以对着一道题看半个小时一动不动,时间白白消磨了不划算的。我们的目标就是,不会的题目,瞬间过,瞎写个答案,然后做下一道题,作业快点儿全做完,做完了就能看电视或者出去玩,写成啥样算啥样。实在连瞎编都不会,那就少写点儿也行,或者父母写出来答案,孩子抄一遍也行,重要的是速度。

有的家长喜欢坐在那里看着孩子,不停地纠正,当然老师也给家长布置任务,要检查孩子作业,这就变成了打击孩子自信心的过程,非常损害亲子关系,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非常脆弱和焦虑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在教孩子学习的时候,也要教他们接受错误,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完美,追求不犯错会变成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多重攻击。当然我们要教孩子做好作业,但是孩子能力有限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要合作,在一定时间内有所取舍,比如在一两个月内可以先少做作业,或者做得快、不怕错。等孩子状态变好之后再慢慢调整作业要求。

不会写作文的小女孩

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孩,老师让写作文,她不会写,每次写作文她都很退缩,她妈就说:“要么我提醒提醒你?你写完以后我给你改?”后来她妈觉得这样也不行,就找了一个语文老师补习。补习的时候老师就说这个小朋友不说话,你跟她说什么都没有用,她也没有反馈,都是那个老师连蒙带猜的跟她说。后来学校让写作文,给了题目,补习老师就说“你写一篇我也写一篇,咱们俩看一看写完是什么样子的”。之后小朋友觉得老师写得好,她就把老师的作文抄过去交作业了。这个也没关系。结果学校的语文老师说我们不光要把作文写了,还要用几点概括一下写作文的思路。这个小女孩就快被搞疯了,她还想要用补习老师的那套东西,但是她的概括能力又不足,她不知道补习老师怎么概括,她总觉得自己概括得不对。

那天她妈不在,她爸在,她爸就跟她概括了一晚上,她爸概括的结果她也不满意,觉也睡不好,她睡前跟他爸说我们是不是明天不要上课了,她对上课都已经害怕了。她觉得她没办法当补习老师肚子里的蛔虫,她想知道补习老师的思路,是应该用几个字概括还是几句话,还有她也想成为他们学校语文老师肚子里的蛔虫,想知道老师到底想让他们把概括总结写成什么样才能满足老师的内在标准。她很崩溃,崩溃到觉也睡不好,早上爬起来还想再接着做。

她妈妈就问我怎么让她语文成绩提高,我说“你女儿都快不能上学了,提高什么语文成绩”。作文也没有那么重要,稀里糊涂写完就行了,包括她妈妈第一轮给她女儿改作文,我说:“那个你都不用改,她只要字数写差不多,能对付交上去就可以了,写完就完,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她实在不爱写,你大体上知道发生了什么,你跟她说两句,让她照你说的写两句,或者你帮她写让她抄上去,你要确保她觉得这不是大事儿,能上学。也让她知道她的想法和老师是有一定差别的,想摸清老师的心是不可能的,和老师的要求有出入,也是可以接受的。家长要去跟学校老师谈,谈的内容就是我们作文字写够了,差不多就行,我们目前不想要作文有太高的成绩,和老师说她紧张得快不想上学了。不要因为她作文写得不够好而失学了。我们必须分清主次,能上学排第一,作文写不写得好是可以商量和妥协的。补习老师写的作文也可以当范文,抄一下交上去也行。”孩子在写作方面已经出问题了,作文当然是自己写还写得好是最好的,其实自己写得不那么好也不错,再不行就是别人帮她写,她抄写一遍,再不行,就不写了。看孩子的能力水平,能力不行,那就退而求其次,重点是能上学、不失学。

这个孩子已经到了失学边缘,家长在纠结“我只要把她的作文或者语文成绩搞好了,一切就都解决了”。我的意思是,她女儿现在的语文水平就是这个样子,这不是说提高就能提高的。至少目前不能提高,请抛弃这个幻想,而且家长要淡化作文的重要性。着眼点要落在父母和老师都能接受她随便写写就行,能愉快上学就好。我们也不是有写作天分的世家,差不多就行了,能把字数凑足了,都谢天谢地了。

我觉得作文要提高,最主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变好,孩子愿意说、愿意描述,然后把说的写下来。我为什么对语文特别不在意?我觉得没关系,跟我自己的人生历程有关,我小的时候作文特别不好,就为了凑七八百字费老大劲了,写作文就是凑字数,当年我的语文成绩很不好,不光是作文不好,就这么混下来。不知道是不是我当年数学很好,抑制了语文的功能,语文就是拉分的科目。

当年我不会写作文,我以为是终生的,结果后来发现不是。等我上了大学,选择了医学院,对于我一个数学好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个灾难。学医感觉没数学什么事了,各种科目全部要死记硬背,整个人变笨了,这时候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始变好,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变好了,我推测当年是因为我数学好压制了语言区,后来没有这种压制之后,写东西好像也不错了。我的博士论文写了近10万字。所以一些事情不是说只争朝夕,而是孩子能行了,你就帮他一把,孩子不行,你可能就要去接受这件事情,也帮助孩子接受这个事情,和老师协商接受这个事情。

在这个过程里,老师和家长要学会怎么去妥协。家长总是要知道个标准,老师也是有标准的。老师都希望所有的孩子按照一个特别好的标准去做,但是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有的人作文好一点,有的人就没这个天分,能给你堆出来800字,管他怎么写的,他挖空心思凑出来的字多不容易?你还跟他说这段写得不好,要这么改、那么改,结果他更怕写作文了。字数够了,差不多,就挺好的了。尤其是这种比较退缩的孩子,她希望什么都是对的,又害怕在老师那里不一定对,家长要和老师商量写完就算过,不增加其他的要求,我们只求不要因此产生焦虑不敢上学,这就是我们的底线。上学就是愉快的,即使没写完作业,愿意上学,愿意去学校玩,我们就没输,就不是最坏的选择。不要总想最好、最完美的选择,那样会适得其反。

 


展开
目录

1, 能不能上学

2,休学或转换学习环境

3,以什么姿态上学

4,家长需要向孩子和老师传递什么

5,要不要带陪读

6,家长怎么和老师沟通

7,学校和老师的管理机制

8,辨别是谁的问题

9,哪些“不良行为”可以保留

附录  用案例解读多因素导致的不同问题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