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会无期》里面有一句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戳中了当下多少年轻人的“痛点”。理想很“丰满”,现实太“打脸”。经常有人抱怨“道理我都懂,但是真心做不到”“我知道我应该努力,可是坚持不下去呀”“明白是一回事,行动又是另外一回事”。思想上大家都是巨人,可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人人又成了矮子。
阿德勒认为,所有“我做不到”的说辞,其实只是“不想做”罢了。人出于趋利避害的自我保护心理,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当他们说“我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时,心情会放松许多,无形中获得一种解脱。这类人想要传达这种思想:我很想改变,我也曾努力去做,可惜难度太大,我做不到。他们表面看上去挺无辜——“这不是我的错”,实际上是不负责——“我终于可以不用做了”。
在职场中,领导突然安排你去处理一件棘手的工作,假如你手头的资料非常有限,你的第一反应通常是“这太难了,我做不到”,言外之意是:不是我军无能,而是敌军太强大。把责任推到难度系数上,从而逃避问题。换作另一位资深员工来处理,他会主动寻找解决方案,想办法获取该项目的详细资料。尽管有困难,但是他能够克服。
由此可见,这项工作并不是难于上青天。你之所以做不到,是压根就不想去做,才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的不作为“洗白”。推脱责任,或许让人倍感轻松,而承担责任,则让人获得价值感。事实上,成大事者和平庸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遇到困难时如何抉择,是寻求解决还是选择放弃。一个人只有敢于接受挑战,并在困局中突出重围,才能鹰击长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为何很多年轻人拥有雄心壮志,到头来却一事无成?答案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阿德勒给出的建议是:“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事情就会在你想不到的时候发生改变。”没有能力,可以培养,没有资源,可以慢慢积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阿德勒虽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维也纳医学院,最终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但是他早期的求学过程并不顺遂。阿德勒于1879年就读于施佩尔文理中学,同样,这里也是弗洛伊德的母校。学校规定满10岁才能入学,阿德勒的父母谎报年龄,让9岁的阿德勒进入了中学。
由于不适应校园生活,加上小一岁的缘故,阿德勒的成绩很差,尤其是数学,他完全搞不懂。他第一年就留级了,同学们都瞧不起他,老师认为他天赋极差,甚至建议家长,让阿德勒去当制鞋工匠的学徒。
所幸父亲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他不想给阿德勒太大压力,安慰了儿子一番。或许是父亲的不断鼓励,又或许是老师的话太难听,阿德勒下定决心开始刻苦学习。他的学习成绩很快就有了提升,连数学都变得得心应手了。就连难住老师的题目,阿德勒也能算出答案。从此之后,阿德勒信心倍增,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各种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通过这次的自身经验,阿德勒相信,想要达成目标,解决问题,努力和付出是前提条件,只要不是异想天开的事,都有实现的可能。他以自己的案例,反对夸大遗传的影响力,反对给孩子下定义,设定个人局限。阿德勒曾经引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名言:“他们之所以做得到,就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到。”
法国文豪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写道:“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
在此,我想说,任何人都有脆弱的时候,当“我做不到”的念头一出现,就会拼命找理由为其正当化。但是,当成功人士遇到困难时,从来不会逃避也不会放弃,他们习惯说“我要尝试”。只有当你下定决心,拼尽全力地去做一件事时,才能领略到潜力释放和智慧碰撞所带来的淋漓酣畅感。至于结果,必定与目标相差无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