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实验心理学指导手册
0.00     定价 ¥ 7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22966
  • 作      者:
    编者:李杰|责编:孙文影//高丽丽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系统整理和介绍了不同心理学领域常用的、采用E-prime软件编写实验程序的经典实验范式。全书共33个实验范式,主要涉及心理物理法、反应时、感知觉、注意、学习记忆、社会文化认知等领域,也包括语言文化与认知课题组涉足的研究领域内的实验范式。相关的实验范式按照实验背景、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结果分析、讨论、参考文献和建议阅读文献的框架来编写。本书内容丰富、全面,不仅对于了解心理学实验研究和开展实践操作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理解及学习心理学实验研究过程、编写实验程序和撰写研究报告有实际参考价值。附录部分介绍了经典实验范式常用的SPSS统计分析示例,对于了解实验结果分析有借鉴作用。 本书不仅适合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使用,也适合广大心理学专业学生和心理学爱好者参阅。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 古典心理物理法
  一、恒定刺激法
  (一)实验背景
  恒定刺激法(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us)也称正误法、次数法,是费希纳(Fechner)于1860年提出的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测量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本实验用恒定刺激法测定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differential threshold)。差别阈限是指人们刚刚能够感觉到的两个刺激(同一物理量)之间的*小差别的变化值。实验心理学中又把它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间的差别。通常个体对线段长度的知觉是有一定限度的,当长度变化幅度很小时,人们通常是知觉不到的;当长度变化幅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便能够感觉到两个刺激的长度差异的存在,那么个体感觉到的*小的长度变化就是长度差别阈限。本实验通过恒定刺激法测定长度的差别辨别阈限,以增进对个体感觉功能的了解。
  恒定刺激法和*小变化法在实验实施过程上的差异不大,两者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阈限值的计算上。本实验采用相继呈现的方式进行恒定刺激法任务,探索线段长短的差别阈限。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意在通过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使学生学习使用传统心理物理法—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掌握测量长度应该控制的各种因素,并考察不同性别被试的长度差别阈限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三)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设计,自变量为线段长度,因变量为被试对线段长度的判断(上侧的更长、下侧的更长或一样长)。
  (四)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由相同长度的微小线段组成的不同长度的线段,标准刺激为70个单位长度的线段。
  (五)实验过程
  被试阅读完指导语后,经过500ms的间隔,屏幕中央上、下会出现两条线段,如果上面的线段更长,被试需要按“F”键;如果下面的线段更长,被试需要按“J”键;如果一样长,被试则需要按“空格”键。为了控制被试的观察时间,被试需要在2s内做出判断,否则会直接进入下一试次。判断后会经过3s的时间间隔,进行下一次判断,每进行14次判断,被试可以选择休息,*多休息200s。为了避免空间误差,一半标准刺激会出现在屏幕上方,另一半标准刺激会出现在屏幕下方。实验中共有7个比较刺激,其中1个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等长,其余6个比较刺激中的3个比较刺激分别比标准刺激短3个、6个和9个单位,另外3个比较刺激分别比标准刺激长3个、6个和9个单位。共有2×7=14种刺激呈现方式,呈现5轮,共计70个试次。
  (六)结果分析
  E-prime软件可以收集被试的反应数据。在生成的E-DataAid数据文件中,属性“s1Longth”为屏幕中上方的刺激长度,属性“s2Longth”为屏幕中下方的刺激长度,属性“response”为被试反应。具体数据分析如下。
  1)记录每个试次的上限、下限,并计算差别阈限。
  2)分别计算出各种情况下每个被试的差别阈限平均值。
  3)检验实验中被试是否有空间误差。
  4)检验实验中被试是否有练习或疲劳效应。
  (七)讨论
  结合不同被试的实验结果,探讨线段的长度差别阈限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建议阅读文献
  胡振江.(1995). 恒定刺激法与差别阈限.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9-80.
  李新旺,李永鑫,丁新华.(2000). 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触觉长度知觉的对比研究. 心理科学,(2),240-241.
  吴颖.(2010). 使用恒定刺激法探索刹车行为中线索的选择. 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
  二、平均差误法测量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一)实验背景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可以用于测量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以及差别阈限,是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平均差误法的典型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新的比较刺激会围绕一个平均数变化,而这个变化区间被称为不肯定间距(interval of uncertainty,IU),这个区间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point of subjective equality,PSE)。因此,通过测量主观相等点和不肯定间距就可以计算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应用程序是:实验者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在实验过程中同时呈现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要求被试调节比较刺激,使其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同。客观上,一般来说,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不一定相同,因此每一次比较都会得到一个误差,可以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得到平均误差。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E表示平均误差;X表示每次测定所得数据;S表示标准刺激;N表示测定总次数。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二)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通过测量线段长度辨别差别阈限,学习使用传统心理物理法中的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了解长度测量应该控制的各种因素。
  (三)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为线段长度,因变量为被试对线段长度的判断(上侧的更长、下侧的更长或一样长)。
  (四)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采用E-prime编制的线段长度辨别差别阈限的实验程序,以及由相同长度的微小线段组成的不同长度的线段,标准刺激为70个单位。
  (五)实验过程
  阅读完指导语后,经过500ms的间隔,屏幕左右会出现两条线段,被试要根据指导语的提示,选择对左侧或右侧线段进行调整。“F”为增加1个单位,“J”为缩短1个单位,“S”为增加5个单位,“L”为缩短5个单位。如果被试认为两线段已经等长,就按“空格”键,休息3s后进入下一个试次。为了平衡空间误差,比较刺激会在屏幕左侧、右侧随机呈现,次数相同。为了平衡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及动作误差,一半的比较刺激更短,另一半的更长,且初始刺激与标准刺激随机相差9~15个单位。每完成10次判断,被试可以选择休息,休息时间*多为200s。4种刺激呈现方式重复15轮,共计60个试次。
  (六)结果分析
  通过E-prime软件可以收集被试的反应数据。在生成的E-DataAid数据文件中,属性“ans”为被试反应,正值表示被试的调整值大于标准刺激x个单位,负值表示小于标准刺激x个单位,标准刺激为70个单位。具体数据分析如下。
  1)记录不同呈现方式下的主观相等点,并按照公式计算长度差别阈限。具体记录内容和公式见表1-1。
  表1-1 长度差别阈限数据记录表
  注:St为标准刺激,M为均值,PSE为主观相等点,X为每次的调整结果,n为调节的次数,AE为平均误差,AESt为与标准刺激比较的平均误差,AEM为与平均数比较的平均误差,CE为常误
  2)分别计算所有被试在不同呈现方式下的主观相等点,填入表1-2。
  表1-2 不同呈现方式下被试的主观相等点
  3)检验实验中被试是否有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
  4)检验实验中被试是否有练习或疲劳效应。
  (七)讨论
  结合不同被试的实验结果,探讨长度差别阈限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长度差别阈限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建议阅读文献
  董利军.(2014). 明代扶手椅的尺寸比例与其视觉感受之间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王同健,田秀华,王琳.(2013). 恶臭监测嗅觉测试方法的比较分析. 中国环境监测,29(5),169-172.
  三、*小变化法测量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一)实验背景
  *小变化法(minimal-change method)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是费希纳提出的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它是一种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既可以测定绝对阈限,也可以测定差别阈限。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小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心理物理法 1
第一节 古典心理物理法 1
第二节 现代心理物理法 9
第二章 反应时 16
第一节 减法反应时 16
第二节 减法反应时变式 24
第三章 感知觉实验 33
第一节 知觉整体性 33
第二节 知觉加工 38
第四章 注意实验 45
第一节 注意的分配 45
第二节 注意的反应抑制 52
第五章 学习记忆实验 63
第一节 记忆过程 63
第二节 其他记忆现象 70
第六章 社会文化认知实验 88
第一节 社会认知研究 88
第二节 社会文化认知研究 97
附录 SPSS20统计分析示例 10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