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新鲜实用的内容带领读者走近健康心理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对这门学科有一个概览性的认知,了解哪些因素和行为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哪些疾病与心理密切相关,以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预防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提高生命质量。读者还可以通过书里提供的小测试了解自己的身心状况,同时针对个人需求学习简单的心理干预技术。是一本简明好读的健康心理学普及读物。
一、什么是健康?
对于健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大致分为以下两种:
健康即没有生病
英,女,22岁,公司职员。
英的同事都觉得她虽然很时尚,但看着太瘦了,给人感觉病恹恹的,没什么力气,所以都劝她注意身体。但是最近,英所在的公司组织体检,全身检查结果显示英除了体重偏瘦外,身体状况良好,这使她更加深信自己是健康的。
英非常热衷于减肥,她试过很多减肥药,有时故意让自己饿几顿,甚至还把刚吃进去的东西抠出来。此外,她还是典型的“夜猫子”,几乎每天都要“活动”到深夜,午夜钟声敲响后,还常常可以在酒吧、KTV、舞厅和茶餐厅看到英的身影。早上,英通常很晚起床,不吃早饭就直奔公司。因为一个人住,她平时的三餐也极不规律,泡面是她的饭,啤酒是她的饮料,烟是她的零食。
健康是一种生理的、心理的及社会幸福的完全状态
华,男,52岁,公司高管。
随着年龄的增长,华切身体会到健康不只是当下身体没病,而是包含了心理健康和社会幸福的一个综合概念,这三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
因此,他生活规律,早起早睡,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喝酒、不抽烟,每天运动半小时。生活在城市中的他还喜欢旅游,经常带着家人游山玩水。华有很多朋友,平时他们互相打电话,有时也会聚在一起,聊聊开心的和不开心的事情。
“健康”一词始于汉代,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词汇。它的本意是生理完整、力量和速度优越、气血充盈、五路通达。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对于健康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没有生病了”。但是,由于那时候除了战争原因以外,人们大多死于传染性疾病,这点让他们相信个体对疾病的掌控力相当有限。因此,他们概念中的“健康”更聚焦“生理”。
直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预防措施和医疗手段的进步,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率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也开始从传染性疾病逐渐转变为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癌症、中风等,而这些疾病大多与不健康行为和生活形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随着医疗费用的增加,一些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政府开始意识到可以通过教育人们学习健康行为和生活形态,降低患病风险。
于是,1946年,联合国创立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并在其法令前言中对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是身体、精神与社会全部美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指避免疾病和残疾。”这一定义清楚地肯定健康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比如一位积极乐观、受人欢迎、双腿残疾的钢琴演奏家,他在生理上可能是有缺陷的,但是在心理和社会层面却是健康的。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转变,传统的医学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20世纪后期,随着疾病形态的改变,一些医生、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放弃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这一模式认为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共同决定着一个人是否容易患病,治疗效果的好坏以及能否更好地维持健康。
那么,这三个因素分别包畲翼5些方面,又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我们得自父母的遗传以及个人的生理功能。比如先天身体结构上的缺陷,后天身体结构的损伤,对疾病的抵抗力、免疫力,对花粉、灰尘等的敏感性,等等。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包括个人的认知、情绪与动机。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