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为什么我们会焦虑(消除焦虑恐惧和忧虑的大众心理学)
0.00     定价 ¥ 4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22390554
  • 作      者:
    作者:(日)根本橘夫|责编:龙婧//王丽丽|译者:黄少安
  • 出 版 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为什么我们会焦虑:消除焦虑、恐惧和忧虑的大众心理学
展开
精彩书摘

三、不以管教为借口压抑孩子

1.站在孩子的视角

或许会有人认为我过度强调了管教的暗黑面,又或许会有人误解为应该尽量不去管教孩子。而我的观点如下。

管教是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必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大人在对孩子进行管教时,应该考虑到管教背后隐藏的意义,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充分小心注意。

那么,要具体注意哪些事情呢?因为现在的文化通常是以父母或大人的视角来构成的,所以管教经常变成强行灌输父母的自我给孩子。因此,我们首先要彻底地重新审视管教方式,将管教

回归到孩子的视角。

我们再来看一下那些所谓为了哄孩子开心而创作的童话故事。在日本故事《摘梨兄弟》中,母亲应该能够预想到,如果自己说想吃梨的话,孩子们会冒着危险去摘梨。可尽管如此,母亲还是说了。并且,当大儿子没有回来,二儿子也没有回来的情况下,母亲也没有阻止三儿子去摘梨。在格林童话《汉塞尔和格蕾特尔》中,贫穷的父母为了守住自己的生活而将他们丢弃在了森林中。

可以看出在这些童话故事中,是将孩子要向父母报恩作为理所当然的前提。所以,孩子们才会明知道有危险还要去摘梨;桃太郎才会击退了魔鬼,为爷爷奶奶拿回了宝物;辉夜姬才会在回月亮前,留下了很多宝物作为报答;就连汉塞尔和格蕾特尔也为了父母,将被魔法隐藏起来的宝石带回了家(有的版本中这一结局被删减)。

学校也是以大人的视角去设计的。

“第一节课上数学,做一下教科书第三十五页的练习题,好,打铃了。休息十分钟。接下来是语文。嗯?刚刚的数学题呢?现在是语文课,不要想数学题了,来,朗读一篇语文教科书课文。第三节课的社会课。是谁还在做数学题呀?现在是社会课,大家注意力集中到这上面来!”

像这样,学校强制性地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大人们事先设定好的内容上,甚至连注意力集中多长时间都规划好了。再者,学校当初本就是利用孩子们容易不安的性格特质而成立的制度。如果说现在变成“去不去学校完全自由,不去也不会被骂,对将来也不会有任何不利影响”,那么谁还会每天早起,大雨天也要去学校呢?

看一看选修那些既不点名又容易拿学分的课的学生人数,立马就能明白这一点了。因为连这些为了学习挤掉千军万马上了大学的人都这样。

2.相信成长的力量

所有的生物,只要放在适当的环境下,就会健全地成长。因为生物自身原本就有一种健全成长的能力——内在成长力。人类的孩子也是如此。相信孩子的内在成长力,在此基础上与孩子交往,孩子便能茁壮成长为一个健全的自我。

如果不相信孩子的内在成长力,就会给孩子一个不适当的环境。过度保护、干涉就是其中表现之一。因为父母暗自认为“这对孩子来说太难了”“他一个人应该做不了”,于是对孩子过度

保护、干涉。

所以,过度保护、干涉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无能的”。因此,在被过度保护、干涉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到了该自立的青年期后,人生就开始变得艰难。

过早地开始教育或过于严格地进行教育,其原因有不太相信孩子的内在成长力的因素。一岁的时候不会做的事情,到了两三岁自然就会了。相信这种成长力,不去揠苗助长地守护孩子十分

重要。

教育,是应该在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的。以同一性理论而著名的美国精神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曾指出,自律性是幼儿初期开始接受教育时的成长课题。但是,过分地强调自律,又会形成只知道过度压抑自己的“早熟内心”。真正健全的自律性,不只是能够克制自己,应该还包含有在必要的场合能够寻求外界配合自己发生改变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幼儿后期,克服罪恶感而获得自主性成了新的成长课题。此时,如果教育过分严格,孩子就会面临形成“过分严格内心”的危险。这种内心一旦形成,孩子就会对基于自己内在欲求而产生的行为抱有罪恶感,从而失去了悠然大方的自主性。

3.重回孩童时代

有句老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我认为没有比这更能表现父母自我的谚语了。“只有等你当了父母,你才会知道,父母是多么为子女着想, 父母都为孩子牺牲了多少”,一旦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便只能沉默地低下头。

但是,除了一些极为不成熟的父母,一般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又为他们带去了多少。无论是孩子的一个笑容, 还是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都带给了父母无尽的喜悦。单纯孩子诞生这件事,都让父母的人生变得无比丰富。倒不如说“养儿方知儿女恩”或许更为贴切。

有些人无法接受自己,觉得自己无能,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或者觉得自己的存在只是给父母添麻烦。其实不然。对于父母来说,你的存在本身已经是无可替代的馈赠。圣埃克苏佩里曾在《小王子》中写道:“每一个大人曾经都是孩子,只是他们忘记了。”

但至少在大人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回忆起他们年幼时的体验。养育孩子,同时也是一次重回童年的机会。在这次机会里,如果自己不能变得更好的话,也就无法给孩子更好的人生吧。

爱丽丝•米勒指出,想要让孩子实现完全的自我成长,父母需要注意如下几点,这也是对“何为教育应有的样子”这一提问的回答:

●与孩子交往时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权利

●宽容对待孩子的感情

●时刻准备从孩子的行为中学习如下知识:

(1)关于每一个孩子的本性;

(2)关于自己心中的孩子;

(3)关于感情生活的规则性。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易焦虑体质者生存的世界 001
一、何为易焦虑体质? 002
二、易焦虑体质者的性格特征 005

第二章 当我们感到焦虑时,会发生什么? 029
一、感到焦虑的身体 030
二、焦虑心理引起的身体变化 035
三、当我们感到焦虑时,会出现哪些行为? 039

第三章 焦虑与不安,是如何产生的? 067
一、由性需求产生的焦虑与不安 068
二、扎根于自卑感的不安 073
三、无法获得重要的人的认可而导致的焦虑与不安 077
四、可怕的世界里孤身一人的焦虑与不安 079
五、被“不能这样做”束缚的焦虑与不安 082

第四章 为什么会成为易焦虑体质? 095
一、易焦虑体质的天生特质 096
二、父母在社会教养方面的影响 100
三、不以管教为借口压抑孩子 133
四、社会经验导致的易焦虑体质 138

第五章 应对焦虑:与易焦虑体质共生相处 143
一、接纳并利用易焦虑体质 144
二、消除焦虑的三个步骤 150
三、易焦虑体质者的身体自律训练法 162
四、活出自己的人生 165

译后记 17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