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看透自己:在变化中建立自我标准
第一章 找到职业偏好的甜蜜块
你是创业者还是打工人?
你认为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天道酬勤还是善抓机会?
你的职业生涯正在与甜蜜相伴还是与苦涩交织?
无论上述问题的答案如何,都别忘记带上“兴趣”这个后缀。兴趣究竟是什么?搜索兴趣对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兴趣和志趣有哪些区别?如何识别对人生有意义的志趣?
找到职业兴趣所在的甜蜜区
无论把自己所做的变成自己喜欢的,在习惯和熟悉里享受甜蜜;还是把自己喜欢的变成自己所做的,在投入和心流里享受甜蜜,都是职业生涯里的小确幸。
关于个人兴趣与职业的关系,大家可以听听下面的小故事:
1959年夏天的一个黄昏,心理学教授、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漫步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林荫小道,看着运动场上蹦跳的青年大学生,他在想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动手操作,有些人却衷于冥思苦想;有些人非常关注别人,有些人却热衷自己的创意,个人的兴趣和个人的职业之间会不会有某种联系呢?
于是,霍兰德便开始着手研究。与近几年的重复性学术研究不同,他又重新回到了当初开始做研究时的状态,把自身的兴趣再一次投入新的研究工作中。
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霍兰德发现了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从事相关类型职业的人群身上具备一些共同的人格特点。例如,带小孩的保姆大都有耐心、细心,喜欢小朋友,再就是家务能手;救治病人的医生大都有耐心、专业,有人道主义,而不仅仅关注赚钱。
随后,凭着自己的学术理论功底,以及手头大量的职业指导案例,霍兰德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这个理论至今都是生涯研究和实践者最常用的工具和模型。他认为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一个人对一个职业拥有真正的兴趣,是不会轻易“移情别恋”的,就像霍兰德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可以终其一生、循环往复地投入进去,这正是他的兴趣所驱动。
但如果你非常急迫地想要得到一份完全贴合兴趣的工作,我奉劝你要考虑清楚。因为当兴趣变成职业时,有可能会让你感到索然无味。
首先,我们要明确兴趣与职业的定义: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一个人认识事物、探求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简单来说,兴趣是内在的动机。
职业,是通过满足他人和社会需求而获取恰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回报的社会交换形式。简单来说,职业是外在动机,你给钱我交活儿。
一旦内在动机变成外部动机,你做的每件事都从随心所欲变成了受人监督,毕竟你所交付的东西是别人给了钱的。
此外,一份职业对一个人是有技能要求的,并不是说兴趣就能当饭吃,我们再看另一个故事。
20年前,一位大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半学期导致挂科两门。有什么办法改变现状?退学重新参加高考?选专业重新挑战?逼自己读下去拿到毕业证?过来人都知道,这三条路都不好走,前两种将面临更大的未知。于是他选择把专业读下来,顺利毕业,但为了让自己获取更多将来能够跨专业就业的能力,要选读一门感兴趣的专业。
20年后,他年满40岁,是一家企业的财务经理。因为工作上的各种问题去做心理咨询,这个过程中加强了他一直想做心理咨询师的想法,往后的日子里,他利用业余时间获得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可惜的是,他内心想着辞职做心理咨询师,但是对自己的专业度又缺乏自信。
他的不自信是有道理的。任何一个职业的能力要求都可归纳为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个人品质,想把兴趣当成职业,一个最根本的条件就是你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师、导演、心理咨询、培训师……这些都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和学习。
因此在你刚入门的时候,不要动辄以兴趣为借口来掩盖自己的不胜任,这会让你掉进兴趣的陷阱,将兴趣当作挡箭牌——不在自己兴趣范围内的事情就不能做好。
P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