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虚无主义/交界译丛
0.00     定价 ¥ 6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10478
  • 作      者:
    作者:(荷)诺伦·格尔茨|责编:林烟霞|译者:张红军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虚无主义属于我们今天所呼吸的空气的一部分。”——克罗斯比

★以时代之眼,看透虚无主义本质

《哈利?波特》《权力的游戏》《真探》……当代流行作品中,隐藏着怎样的逃避本质?

算法、社交网络、现代技术是在为我们赋能,还是在维持一种被赋能的幻觉?

宅在家里刷手机、标准化的学校教育、打工人的职场生活竟处处都是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究竟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先要直面虚无,才能找到意义——一本写给当代人的反“空虚”指南!

 

“虚无主义站在门口了,它来自何方?”——尼采

★以哲人之思,剥出虚无主义脉络

苏格拉底:虚无主义可以通过启蒙来克服。

笛卡尔:虚无主义可以通过自律来克服。

休谟:虚无主义不可能被克服。

康德:虚无主义可以被克服,代价是……

尼采:我们需要虚无主义。

深入哲学传统,抽丝剥茧,层层递进。

一本小书,亦是一段哲学史。

 

“如果虚无主义没有杀死我们,它或许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壮。”——诺伦?格尔茨

★以显白之笔,阐明虚无主义特征

遴选自“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基本知识系列”丛书,汇集各领域专家,专为大众读者写作,深入解读与日常息息相关的专业议题。

语言生动,译注丰富,尽全力弥合东西方文化差异。

大字反色插页,随文提示核心要点,警句频现。

点亮思路、涤荡精神,在大家的思想中寻找自己的答案。


展开
作者简介

诺伦?格尔茨(Nolen Gertz),荷兰特温特大学应用哲学助理教授,特温特大学伦理与技术中心风险、安全与安保特别小组的协调员。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政治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技术哲学的交叉地带。著有《虚无主义与技术》(2018)和《虚无主义》(2019)等,曾经在英国广播公司全球广播部采访栏目、奥地利公共广播电台和法国《哲学杂志》发表过文章和观点。

译者简介:

张红军,1971年生。哲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曾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现代哲学》《山东社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译著有《虚无主义的平庸化:20世纪对无意义感的回应》(2016)、《现代主义与虚无主义》(2017)、《狄奥提玛的孩子们:从莱布尼茨到莱辛的德国审美理性主义》(2019)、《荒诞的幽灵:现代虚无主义的根源与批判》(2020)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一般项目“审美虚无主义研究”。


丛书简介:

交界,谓边际相连,有共同疆界,寓意抵达前沿、跨越分歧、建立共识之可能。该丛书围绕当下公众或思想界聚焦的主题,提供由各领域专家撰写的知识概述,从基础原理出发,逐步切入关键论题,使读者得以理解并探讨更为复杂的观念。


展开
内容介绍
当我们说一个人是虚无主义者时,通常不是赞美。 虚无主义究竟是什么? 是浑浑噩噩?还是认为生活不值得?或是一切都无所谓? 本书作者诺伦·格尔茨指出,如果学会辨认虚无主义的多种类型,我们就能学会区分有意义与无意义,从而找到意义之所在。 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到萨特、阿伦特,作者追溯了西方哲学中的虚无主义历史,对人们所熟知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提供了一种颇有新意和启发性的阐释。 本书结合当代社会的日常情景,以生动有趣的案例,阐明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直击现代人灵魂,引发共鸣与反思。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五章?虚无主义在何处?


既然在前面几章中我们已经就“虚无主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析,那么在这一章中我们就可以开始分析“虚无主义在何处”这个问题了。虚无主义不只是对生活本来就有意义的观念的拒绝,还能被视为一种回应焦虑的特定方式,而这种焦虑来自发现生活本来毫无意义的事实。虚无主义者不像悲观主义者那样绝望,不像犬儒主义者那样厌恶一切,不像凡事无所谓者那样超脱。虚无主义者可以是乐观主义的、唯心主义的和富于同情心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目标是幸福,就像童年那样快乐和无忧无虑,就像他们在发现生活缺乏意义前那样快乐和无忧无虑——他们曾认为自己长大后应该能从生活中发现这种意义。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虚无主义者回应生活的无意义性的方式如果被简化成一组单独事件,就不能被正确理解。一方面,虚无主义就像一种疾病,一种能够在个体之间快速散播、具有传染性的态度。另一方面,虚无主义之所以具有传染性,是因为虚无主义的生活方式是虚无主义者生来就有的且和他人共享的生活方式的产物。

考虑到被一群不计后果的人包围的危险,我们可能会期待社会应该积极加入与虚无主义的斗争。尽管“虚无主义者”作为一个负面标签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但我们发现虚无主义的逻辑得到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支持。但虚无主义的传播可能不只由于虚无主义的态度在个体间的相互传染,还可能由于那种鼓励虚无主义态度的文化助长了其传染性。本章将要探讨的,正是这种文化影响。在电视上、教室里、工作中和政治事务中都可以发现虚无主义。

家里的虚无主义

既然虚无主义来自摆脱对自由的焦虑的欲望,认为当代通俗文化会拥抱虚无主义便不会令我们惊讶了——如果我们求助于通俗文化是为了娱乐、舒适和消遣,那么通俗文化和虚无主义至少已经共享了减轻压力的目标。但通俗文化值得关注的地方,不是它是否吸引虚无主义者,而是它是否有助于诱导人变得虚无主义。

父母们一直都在担忧通俗文化的败坏性影响,关心诸如看电视是否会让孩子变蠢或玩电子游戏是否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暴力这样的问题。这种关切主要考虑的是通俗文化的内容,而非消费通俗文化的设备。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屏幕前消磨时间已经变得如此平常,以至于我们不再质疑这种行为。换句话说,我们只是质疑人们在看什么,而没有问过为什么。

作为一种休闲行为的观看,在屏幕出现之前很久就已经存在了。但因为有了屏幕,我们就不再需要去别的地方观看什么东西了。哲学家金特?安德斯在他1956年的论文《作为幻影和矩阵的世界》中指出,收音机和电视有助于创造他所谓“大众中的人”(the mass man)。收音机和电视节目让对话和他人的对话充斥整个家庭,却让消费这些节目的人的对话变得不仅困难还招人讨厌。还有,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观看屏幕,电视重新规定了整个家具的布局结构:人们不能面对面地坐着,而都面对着屏幕坐着。由于供人消费的事件都是为了消费而被记录和重演的,收音机和电视不仅让离开家去目击事件变得没有必要,还使得事件的演出按照消费的需要来记录和重演。于是,收音机和电视提供给我们的,并非真实生活的经验,而是一种伪现实。我们可以在我们的伪生活(坐在他人旁边消费,而非和他人一起消费)中伪经历(坐在沙发里消费)这种伪现实(为了大众消费而上演的事件)。

对安德斯来说,真正值得争论的事情,是收音机和电视重塑了我们所认为的“经验”“交流”,甚至是“亲密”。我们和节目中人物形成关系的方式,不同于我们与舞台上人物形成关系的方式,因为收音机和电视让人物和我们近距离接触,以至于他们似乎就在对我们讲话,似乎他们让我们走进了他们家里,正如我们让他们走进我们家中那样。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在他1954年的论文《怎样看电视》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即这样的亲密关系让我们很容易就认同电视节目中的人物,尤其是在把他们置于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情境和熟悉的矛盾冲突中来描述时。尽管这些人物可能有类似于我们自己的工作、家庭和问题,但他们生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同于我们的。

情景喜剧中的家庭或许会碰上麻烦,但不消30分钟(如果除去广告就剩下22分钟),麻烦就会解决。不管为了创造喜剧性和戏剧性的张力会有怎样的混乱突然暴发,这种混乱终将消失,并且似乎不会再次出现,而秩序终将恢复。程式化的节目让人觉得非常舒适,因为它让我们觉得那些似乎令人担心的情境最终会完美收场,让我们觉得我们行为的后果其实并不重要。正是这种对舒适的需要,把我们拉到屏幕前,去观看程式化的节目。

但我们知道这样的节目是令人舒适的,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这样的节目会对我们产生别的影响。阿多诺关注的是,在我们感到舒适的同时,这样的节目还会在我们内心引发一种沾沾自喜的感觉,尤其是我们在每一集节目结束返回现实的时候。于是乎,电视不仅在娱乐我们,还在教育我们:维持现状是善;破坏现状是恶。

当然,在电视大受欢迎的时代,这样的分析似乎有点儿不合时宜。安德斯和阿多诺在20世纪50年代观看的节目可能是程式化的,可能会强化那种沾沾自喜的感觉,但是今天的电视剧应该已经是复杂的艺术作品,被制作得类似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让人在肥皂广告播放间隙还盯着屏幕。然而,尽管像《绝命毒师》《广告狂人》和《权力的游戏》之类受欢迎的节目确实并没有使用伴随着电视长大的人们能辨识得出的程式,但并不意味这些电视剧不是程式化的。沃尔特?怀特 一直在犯罪,唐?德雷珀 一直在食言,兰尼斯特家族一直在冒犯史塔克家族 ……受欢迎的节目创造出它们自己的程式。这些程式是观众期待电视剧坚守的程式,也是后来者为求成功而不断模仿借鉴的程式。

尽管这些电视剧可能不是为了卖肥皂 ,但仍然是为了把人们拉到屏幕前。传统节目总是尝试呈现一个有益于身心的、田园诗般的梦幻世界,一种更美好的现实版本,但当代的节目所呈现的总是噩梦般的现实,意在警告我们不要老想着出门。在每一种节目版本中都很重要的是这样一种观念,即屏幕提供了一种逃离现实的方法,而现实则被或明或暗地描述为我们必须逃离的地方。

在“刷刷刷”的手持屏幕时代,逃避现实的生意——让人们紧盯屏幕的生意——只会变得越来越成功。避开现实而紧盯屏幕已经成为现状。屏幕训练我们去顺应和满足的现状,而我们已经开始接受这种现状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先前,紧盯屏幕会被视为无所事事,会被视为面对“笨蛋匣子”的“沙发土豆” ;现在,由于“受人尊重”和“高度赞扬”氛围的存在,紧盯屏幕不仅被视为在做某种事情,而且越来越被视为学习如何做事情的唯一途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一切都无所谓”有所谓?

第二章 何谓虚无主义的历史?

第三章 虚无主义(不)是什么?

第四章 虚无主义是什么?

第五章 虚无主义在何处?

第六章 何谓虚无主义的未来?

 

词汇表

注 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索 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