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德即知识(西方思想史引论)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2051478
  • 作      者:
    作者:贺文发|责编:林菲
  • 出 版 社 :
    线装书局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贺文发,1973年生于山西,籍贯山东。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传播学副教授,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新闻专业博士,纽约州立大学信息传播学院访问学者。代表性著作有《言论表达与新闻出版的宪政历程:美国最高法院司法判例研究》(上下册),代表性译著有《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加图来信》(第一、第二卷)。


展开
内容介绍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是中国哲学的“天道”“心性”“自性”和“仁义”,她是本体,能生万物。“美德即知识”开出了希腊罗马文明的“内圣”和“外王”,孕育了基督教文明的“内核”与“灵魂”,她是西方文明皇冠上的“明珠”,是西方哲学大厦中的“道统”。 无此一“道统”,则不可能开出日后西方近现代“自由思考”之“学统”与“民主法治”之“政统”。苏氏一生孜孜以求“以道殉身”,天道不得行,则宁愿为此“以身殉道”而不肯“以道殉人”,此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所谓“天不生苏氏,万古如长夜”。
展开
精彩书摘
  于是,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每个人就像一架机器上的某个零件一样,大家各自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不仅相互需要,而且任何人都不可或缺,这样,这架机器就得以完美运转。
  在毕达哥拉斯“存在为数的摹本”以及认识的客体即世界的要素是“点线面体”的基础上,柏拉图认为精神第一,精神即思维的最高要素即至善;科学第二,科学即对至善的客观认识和知识;意见第三,意见是主观和客观的认识和知识;知觉第四,知觉是完全主观的认识和知识,所以最不可靠。因此,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拥有美德和至善的原则性或思维性城邦,它不是对现存城邦的描述,而是对理想城邦的推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灵魂分成理性精神、情感意志以及肉体之欲望三个部分,其中理性精神是灵魂的主体,情感意志则是对理性精神的支撑,而肉体之欲望则是对理性精神的牵绊。换言之,肉体不过是灵魂的载体,其本身就是对灵魂的妨碍。所以柏拉图讲,这世上不存在一心追求肉体欲望却又时时仰望理性精神和意志自由者。换言之,理性的本质是美德和善行,而罪和恶天然是和意志自由相冲突的。这种灵魂和肉体、理性和感性、善和恶的二元论是柏拉图伦理观、政治观和美学观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恶是灵魂患病的表现,这种疾病只有哲学即智慧来医治。没有人天生愿意作恶,凡作恶必是灵魂和理性出了毛病。作恶受到惩罚是对灵魂的挽救和医治,而放任作恶则是将作恶者进一步推向堕落的深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有三种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分别对应灵魂的三个部分,即理性、勇气和欲望。而这三种美德和三个部分又分别对应三个阶层,即统治阶层、武士阶层和人民大众。当然这是柏拉图所谓的地上的人的二元论,相对于天上的神而言,地上的一切美德智慧、理性精神、意志自由乃至勇敢勇气不过是摹本是影子是模仿而已,不仅缺陷重重,甚至根本上没有什么价值。肉体和欲望不过是精神和灵魂的监狱和坟墓,是邪恶和罪孽的大本营。所以看透“出生人死”也不过是俗人一个,只有明白“向死而生”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智者和圣者。所谓人“最好莫如不生,生又莫如死”。这就是柏拉图被认为是日后基督宗教神学体系开山鼻祖的缘由,也是“苏格拉底之死”被柏拉图乃至后世西方文明赋予如此深意乃至与耶稣基督上十字架相提并论的深层思维和逻辑。
  于是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苏格拉底认为灵魂高于肉体,理性高于感性,而柏拉图则认为灵魂不仅高贵而且不朽。所谓永恒就是灵魂、理性、智慧和精神的不死。这样,地上的美德和良善无论再好,也不过如流星划过天边,倏忽即逝而已。与那天上的永恒与不朽的荣耀相比,地上所有的东西都黯然失色。于是,美德的极致以及至善就是上帝。于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便成为美德与至善是万物的尺度,也即上帝是万物和人的尺度。从这个角度讲,柏拉图不可能不站在无神论的对立面。
  苏格拉底之死让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失望至极,《理想国》中的“哲学王”就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抗议、耻笑甚至是嗤之以鼻。柏拉图看不上民主政治中的暴民统治(mob-rule),当然也看不上寡头政治中的暴君统治,他的“哲学王”统治实质上就是美德和至善统治,是拥有美德和至善的君子之治或贵族绅士之治,换言之,完美的“哲学王”之治就是上帝之治。这当然是柏拉图的乌托邦理想国,当然也就是日后世界各种乌托邦思想的祖师爷。柏拉图《理想国》乌托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他明确指出政治和国家不应当是对权力的角逐,而应当是对美德至善和正义的培育和分享。
展开
目录

 

 

 

 

 

美德即知识(代前言)1

 

 

 

 

上篇古代希腊的奇迹:欧洲文明的家园

 

 

 

第一章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什么是希腊?

 

第二章前智者派时代:科学独断论和理性一元论

 

第三章智者派时代: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四章以身殉道的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第五章柏拉图形而上学的二元论:万物皆是理

念之摹本

 

第六章爱老师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理念和物

质的中和

 

第七章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法律国:理想的国家

 

第八章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国和法制国:国家的理想

 

第九章古典的结束:城邦的消亡与希腊化时期

 

 

 

 

中篇罗马法、封建法与普通法:

天理、国法与人情

 

 

 

第一章西塞罗的自然法观念:理性之永恒和神圣

 

第二章罗马法中的希腊哲学:法律即善良与公平之艺术

 

 

第三章古代共和国的是是非非:城邦与公民之间的张力

 

第四章法国和英国的封建分封制:离心和向心

 

第五章英国的例外:普通法与罗马法的竞争

 

 

 

 

下篇教皇和皇帝的退场:从“教随国定”

到“政教分立”

 

 

 

第一章古代人的自由与近代人的自由:主权自由

和个人自由

 

第二章近代自由主义法学的古典源头:民主和自

由的局限

 

第三章公法与私法:国家公益与个人私利的博弈

 

第四章从不平等的特权到平等的特权:没有平等

的自由不过是虚幻

 

第五章从具象特权到抽象特权:平等的真谛不在

财富而在美德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