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对话, 有利于推进思想。 进入21世纪以来, 复旦哲学迎来了与国际学界对话的高峰期, 不仅建立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英文硕士项目, 在英国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出版社出版了“复旦:与中国哲学相遇系列丛书,而且迎来了大批国外的优秀学者,让我们的老师与学生在笫一时间就有机会与国际杰出的学者们面对面交流,这不仅拓展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更推动了思想的互动与对话。
在这个地球村时代, 时空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大大压缩, 相互交往变得极为便利, 但人类能否真正进入一个和平时代却成为一项极为尖锐的考验。 能否经受考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取决于是否有能力去倾听。倾听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能力,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这是与“成空“联系在一起的, “空, 通也, 从耳, 呈声 ”。“倾听”与“通达”相关联,通达天地,通达他人; “倾听”的本质不仅仅是听到而已, 最为关键的是去倾听自己所不懂的,去熟悉自己所不熟悉的,去理解自己所不理解的,这是一种真正的包容;否则貌似倾听,实则无非听自己想听的,肯定自己所肯定的,理解自己已经理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接纳“他异性”的能力,“听”总是要听“不同”的声音,《左传》说: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倾听”已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品质,学术的良好生态也正是在倾听不同的声音中建立起来的。
总序/ 1
前言/ 1
第一讲 康德论医学与人的健康
——关乎哲学、自我保存与人道
第二讲 道德约束性如何可能
——历史语境下的康德“自律原则”
第三讲 约束性的根据
——门德尔松与康德论哲学中的明证性
第四讲 自由与自然必然性的对立
——克里斯蒂安·加尔韦的问题与康德的解决
第五讲 “真正的自我”(康德)还是“原初的自我存在”(亨利希)
——论康德自我概念的一些特征
第六讲 法的概念:康德及其继承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