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方哲学探赜(修订版)/珞珈之子文库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7134510
  • 作      者:
    作者:邓晓芒|责编:崔文婷|总主编:刘道玉
  • 出 版 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代表作有《思辨的张力》、《文学与文化三论》、《新批判主义》、《实践唯物论新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10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3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句读》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著名学者邓晓芒将自己多年的哲学研究辑录成册,整体上分为“总论”“希腊哲学”“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当代现象学哲学”五个部分,内容涉及古希腊哲学、近代和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聚焦性问题,如有的文章从追溯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源流而引出康德对传统自然法概念的改造,最终归结到道德上来;有的文章对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重要术语从其词源、语义和用法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作者中西互镜,史哲相彰,为读者呈现了中国学人于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新视角,有助于初入哲学门径者领略思想魅力,一窥哲学堂奥。


展开
精彩书摘

论康德美学的认识论结构及其改造

(一)

康德的美学观点主要展现在《判断力批判》中,而《判断力批判》和其他两大批判一样,原则上都属于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中批判的是人的纯粹知性能力,《实践理性批判》中批判的是人的纯粹理性能力,《判断力批判》中所批判的则是人的纯粹判断力。康德甚至根据这一区分将三大批判重新依次命名为:“纯粹知性批判”“纯粹判断力批判”和“纯粹理性批判”。我在《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一书中,分析了《判断力批判》导言的最后部分所列的那个表,认为“康德基本上还是大陆理性派的传统,就是说,不管人有多少能力,认识能力还是最基本的”。正是基于这一不变的出发点,康德的三大批判都是遵循着同一个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已经确定下来的“建筑术”来建构自己的体系的。这种建筑术,作为“对于各种系统的艺术”和作为“一般知识中的科学性的东西的学说”的方法论,不只是适用于《纯粹理性批判》,而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例如,三大批判作为批判哲学,都服从一定的体例,即总体上分为“要素论”和“方法论”,而“要素论”中又分为“分析论”和“辩证论”,再下面的细分也是大同小异。也许在康德看来,这是解决一切“科学”问题的灵丹妙药。但这同时也就严重限制了康德对美学问题的理解和表述。

康德早年虽然并非一文学青年,有人说他的文艺趣味只相当于一般市民阶层,他自己似乎也对此有自知之明。但其实他对美的事物具有极其敏锐的感觉,并且只要有机会,他也善于以精确的语言把自己的感觉真切而优美地表达出来。只不过作为一个理性主义的哲学家,每当他面临与审美活动有关的问题,他首先考虑的都只是这些现象背后所牵涉的有哪些认识能力,认为必须先把这些认识能力分析出来,确定它们之间的作用和关系,才谈得上对这些审美现象作出透彻的解释和“判断”。然而这样一来,这种理性主义和认识论立场客观上便掩盖了审美活动本身的实质,他的解释只不过是对审美活动在人的认识能力方面所造成的效果的描述。在认识论色彩的笼罩下,康德在美学和鉴赏中所发现的那些具体的精彩细节都黯然失色了,这恐怕是康德自己始料不及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康德美学体系的这一自我掩盖的结构。

(二)

康德谈美的问题是从鉴赏入手的,鉴赏(Geschmack)的原意是口味或味道,虽然康德对这两个层次作了高低的区分,但它们无疑都属于感性的范围。因此从鉴赏入手,就是从审美的感性效果入手,然后再从中归纳出鉴赏的契机来。当然这种归纳并不完全是经验归纳,而是先有一个框架,即按照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来进行(这是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就早已准备好了的),并且潜藏有本身的先天原理,即“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首先是想象和知性的自由协调活动,由此康德得到了美的四个方面的“契机”,也就是从四个方面对“美”的说明,即:(1)无利害的愉快;(2)非概念的普遍愉快;(3)主观形式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4)共通感。其次是想象力和理性的自由协调活动,由此得到了崇高,有“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它们也各有两个契机(虽未明说)。就是说,任何一个对象,当我们以鉴赏的态度把它评判为“美”的时候,它都必然具有以上四个特点,即它所带来的愉快,一是不涉及利害,二是没有概念但却普遍认同,三是不设目的但却着眼于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四是人人共通的。“崇高”也与此大体类似。的确,如果有一种愉快符合了这四个标准,甚至哪怕只要符合其中一个,那就可以判定它是一种纯粹的鉴赏(审美)愉快了。


展开
目录

总论

3 自我意识的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述评

14 西方传统本体论的提问方式和形态演化

25 西方哲学史中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31 论“自我”的自欺本质

希腊哲学

43论古希腊埃利亚派存在学说的发生

51古希腊哲学中结构自然观的形成

62论古希腊精神哲学的矛盾进展

74论柏拉图精神哲学的构成

8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初探

106关于希腊哲学的几个问题及试解

康德哲学

121康德时间观的困境和启示

135康德空间观的两层含义

14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自由范畴表解读

163康德论道德与法的关系

177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I 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192康德对道德神学的论证

203论“好像”(als ob)在康德哲学中的用法

209论康德美学的认识论结构及其改造

黑格尔哲学

227黑格尔辩证法为形式逻辑的奠基

235论黑格尔《逻辑学》中从本质论向概念论的过渡

24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溯源

261黑格尔的家庭观和中国家庭观之比较

——读《精神现象学》札记(之一)

272黑格尔的三种精神标本:浮士德、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

——读《精神现象学》札记(之二)

286“面相学”和“头盖骨相学”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意义

302从黑格尔的一个误解看卢梭的“公意”

当代现象学哲学

325海德格尔在《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中对辩证法的扭曲

338海德格尔“存在的末世论”的解释学意义

——《阿那克西曼德的箴言》再解读

352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

——读海德格尔《尼采》札记

368海德格尔《筑·居·思》句读(一)

405论作为“成己”的Ereignis

418普列斯纳的文化起源论及其方法

427关于现象学文献翻译的几点考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