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庄子百句(精)/中华经典百句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1163407
  • 作      者:
    作者:陈引驰|责编:吴艳红//张媛媛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1.中国人必知的经典名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些流传千古的庄子金句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塑造并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还有更多金句值得习诵!

 

2.当代学者阐发的经典智慧。立足文本,更旁征博引,博采众长,以小故事、小寓言、小哲理透析先秦文化世界和庄子精神世界,充满历史思维与辩证思维。回到历史语境——庄子所生活的战国乱世理解《庄子》,而非断章取义,或以当下眼光曲解《庄子》,并引《庄子》思想观照当下社会与人生,回答如何在多元的世界做最好的自己。  

 

3.了解《庄子》的引领之作。初学者可背诵金句,进阶者宜掌握义理,均可对《庄子》文本全貌有宏观的把握,更可寻找到经典与内在生命的共鸣。尤其对青少年培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打破常规的逆向思维有启发意义。

 

4.与读者同频共振。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有解说,知识背后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说理状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附录以按首字拼音排序和按《庄子》内、外、杂篇排序两种方式集中经典文本,方便检索。

 

5.版式讲究,双色精印,图文并茂。以对开形式呈现每个话题,配以与《庄子》风格相宜的意境图,引导读者进入由庄子开启的中国文人的写意世界。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学理论、道家思想与文学、中古佛教文学、海外汉学等。著有《〈庄子〉通识》《庄子讲义》《庄学文艺观研究》《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中古文学与佛教》《乱世的心智:魏晋玄学与清谈》《彼岸与此境》等;主编“中华经典通识”等;合译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唐代变文:佛教对中国白话小说及戏曲产生的贡献之研究》《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陈引驰教授遴选《庄子》中具有深富智慧、极具启示意义的100句话进行阐释和解说,以贴近现实的视角与深入浅出的文字,对庄子精义加以阐述引申,将经典中的智慧引入现实生活,使读者得以轻松进入庄子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中华先贤的思想表达,进而寻找到经典与内在生命的共鸣,是了解《庄子》一书最基本入门读本。
展开
精彩书摘


自由与有待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


注释: 负:承载。坳(ào)堂:堂上凹陷的地方。胶:黏着在地上。


译文: 如果水积聚得不够深厚,就没有能力承浮起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堂上的小坑里,放一根小草就可以当作船,但如果放上一个杯子,就要黏着在地上了,这是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啊。


一次,贾宝玉“正拿着《秋水》一篇在那里细玩。宝钗从里间走出,见他看的得意忘言,便走过来一看,见是这个,心里着实烦闷。细想他只顾把这些出世离群的话当作一件正经事,终究不妥。看他这种光景,料劝不过来,便坐在宝玉旁边,怔怔的坐着”,接着便有了一番议论,大致是表示不满,主张走世间正途。(《红楼梦》一百十八回)不过薛美人也曾有诗曰:“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红楼梦》七十回)且不管诗句后面的意味,字面的意思其实与这里《逍遥游》的两句话是一样的。

蓄积深厚才能有腾飞的时候,鲲鹏展翅便是上升“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人生的成就,多是经历许多努力乃至磨难之后才获得的;即使有偶然得之的幸运,比如路上踢到金块,至少你也得走出门去才成。

世间事,得失喜乐总携手而来。鹏程万里,固然人们常常以之为自由的象征;其实,要凭风而起,不也是一种限制或曰不自由?《齐谐》里面说到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息”乃“气息”之“息”,就是“风”: 鹏的升腾远翔得凭六月时的大风,方能乘势而行,这是自由还是不自由?你去问七夕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吧,他们见面也是一年一回啊。



“有用”有什么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注释: 自寇:寇,采伐。自寇,自取砍伐。膏火:用来点燃照明的油膏。桂:桂皮,可供食用。


译文: 山中的木材,是因为长得好而自取采伐;油膏,是因为可以照明而自取煎烧;桂皮可以食用,所以被人砍伐;漆树有用,所以被人割皮取漆。人们都知道有用之物的用处,而没有人知道无用之物的用处。


庄子非常喜欢以树为例来讨论人生大问题;这里且提及“漆可用,故割之”,据记载,他曾任“漆园吏”,有一种解释这是管理漆园的官员,或许有些道理吧。

山木之所以被砍伐,因为在世俗的眼光中,它是有用的;正因为有用,所以丧失了自己的生命。生长得笔直成材的树木先被砍伐,甘甜的水井先为人饮用,以致枯竭。(《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因而,庄子以为是山木自己招致祸害。油膏、桂漆都是如此。

庄子警告人们,不要以为通常所谓有用、无用是永远有效的,不能以此为标准来估价所有事物。他给出了不少反例。《人间世》记载,南伯子綦(qí)到商丘,见到一棵大树,非常之大,足以荫蔽千乘车骑。仔细一看,树枝弯曲不可以承担栋梁之重任,而树下面的主干则中心裂开无法做棺椁(guǒ),尝尝叶子,唇舌都将烂伤,闻一闻,能让人晕三天。于是南伯子綦感慨道:这树真是不成材啊,因此才长得如此高大!(“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这样以“不材”而得享天年的大树,庄子率弟子在山中行走时也曾见过,庄子的观感与南伯子綦一样:“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山木》)

然而,这些大树果然是世俗所谓的无用吗?

那就得看在什么意义上来说有用和无用了。这些大树,从成材的意义上说是无用的,而从保全生命、尽其天年的角度则确实行!反过来,那些栋梁之材,固然被人认为有用,但生命都失去了,站在它们自身的立场上,这些“有用”有什么用呢?

庄子站在生命本位的立场上,提出了与世俗所谓有用、无用不同的判断。这有理论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与那个生命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中的时世有关。现实是残酷的,宋国有一个叫荆氏的地方,那里树长到手可把握的大小,就有人将其砍去做拴猴子的木桩;长到三四围粗,就被砍去充当栋梁;长到七八围粗,就可以做整体的棺材了。真是无有孑遗啊!



朴素之为美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


译文: 质朴本初,天下没有比这更美的了。


“朴素”这个词很平常,看上面这句话,或许会理解作:简单平淡就是最美的。这么解释当然难说就是错,不过,还不是庄子真正的本意。不妨问一下:老虎身上的斑纹,很是繁复,这算美吗?其实,这里所谓“朴素”,不应当从朴素简淡的美学风格上去理解。

这要从“朴”、“素”本来的意思说起。这里的“朴”,指未经砍伐加工之木,东汉王充的《论衡·量知》有解释:“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素”则是未曾染过的布帛,现在说“素面朝天”,就还是这个意思,指没有涂抹妆饰。那么“朴”和“素”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构成了“朴素”的真正意旨,即保持了本来性状、未经装点改易。

这层意思,《庄子·天地》篇有一个譬喻讲得清楚而精彩:百年的大树被剖开,一部分做成祭祀时的尊贵酒器牺尊,且涂饰得色彩青黄斑斓;其余部分则被抛弃沟壑;这两者,在世俗的眼光看来,或许有美丑高下之区别,但在丧失其本来性状上则是一般无二的。(“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很清楚,庄子心中,至高的不是美,而是保守本性的纯真,美是本性之真的结果。那么,老虎的斑纹天生如此,庄子一定也可以颔首认可其美,而不会强指为丑的。



不要太有教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秋水》)


注释: 虚:通“墟”,地域空间。笃:限制。曲士:执着于固有偏见的人。


译文: 井里的青蛙,无法让它理解大海,是因为它被生存的地域限制住了;夏天的虫子,无法让它理解冰雪,是因为它被生存的时间限制住了;固执于偏见的人,无法让他理解大道,是因为他被所接受的教育限制住了。


这是《秋水》篇中北海若开导自大的河伯的话。细加分析,是以两个比喻类推出一个结论。前两个分句是比喻,后一个分句是结论。对井蛙而言,“虚”即所居之井,就是它所生活的有限空间,由此而有了喻指识见狭隘、自鸣得意的成语“井底之蛙”。“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突出的是“时”的维度。这两个分句,将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包揽无遗,透辟地指出“小知不及大知”(《逍遥游》)的缘由,根本在其生存的环境。

前两个分句相对“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尚属铺垫性的譬喻。“曲士”,乃识见寡陋偏执的人,《庄子》多次言及,如《天道》以“辩士”为“一曲之人”,《天下》称“不该不遍”者为“一曲之士”。曲士之不能明道,是受到了他所接受的知识教养的限制——这是一个很可玩味的说法。通常理解,知识是正面的,但在道家看来,知识在肯定某些事物的同时其实也就在否定另外的一些事物,在给予的同时也便在剥夺:知识本身是对宇宙整全性的一种破斥。《天下》篇有一警语:“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判”“析”“察”云云,都是离散、分析的意思。对世间种种事物加以解释、条理以构成系统,这是知识的基本特征,而这正是《天下》所谓“判”“析”“察”。

这是不是一种简单的反对知识的观念呢?恐怕也不能这么说,《庄子》提出的警示是要知道知识的有限性,在照察一隅的同时,明了它对其他的方面或许存在盲视,尤其当你固执于自己的照察之时。相对于知识,教养具有更强烈的文化特性,而任何文化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逍遥游》说宋国有人到南方的越地去卖礼帽,但是越人的头发都是剪短的,纹身而裸体,礼服之类对他们完全多余。(“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宋人是殷商人的后裔,“章甫”乃是殷人的传统礼帽,对宋人而言乃毋庸赘言的文化表征,然而企图推销越地,那不能不说是反而受困于自己的文化认知了。




不再孤独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译文: 天地和我同生并存,而万物与我合而为一。


古代经典的开始是很有意思的,可以约略窥见其中所包容的精神世界。《论语》开始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呈现一位“敏而好学”,“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教育家形象;《孟子》开篇就是见梁惠王的说辞,凸现的是周游列国,能言善辩,极力推行自己政治理念的孟子。《庄子》开篇则是鲲鹏展翅,推展出一个宏大的世界,这里不仅有人,而且有鱼有鸟,有大海有天空,这是一个包罗万有的世界,而不仅仅是人的世界。

这才是我们身处其间的真实的世界,万物纷纭,并生并育,一起展示着自己的色彩声息。在这个世界中,庄子打开自己,视接四野,耳听八方,遨游天地之间,同乎大化流行。此乃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情境。当此情境,人不再是孤独的有限的存在,而是与外在世界融通无碍的个体,他可以体会游鱼之乐(《秋水》),他会在梦中与大树对话(《人间世》),于是他不再只有人类的立场,而且能理解万物的心意,跨越彼此的鸿沟,与整个宇宙的脉动同一节律。

这不是功利的境界,不是道德的境界,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的宇宙境界。




展开
目录

引言 庄子能和鱼说话吗?


逍遥游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自由与有待

局限带来的痛苦

内心安宁而高傲

什么是你真正的需要

尸祝与庖人

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齐物论

言谈的气味

返视生命过程的悲哀

爱他/她的一切,包括缺点

知己知彼

如果不是讲《庄子》

自己的路自己走

活在当下的皆大欢喜

我们从哪里看世界

不再孤独

怕见美人

梦与醒

梦想照进现实


养生主

一叶落而知秋

别做坏事也别刻意做善事

感情我们可以作主


人间世

先己后人

画眉深浅入时无

鸟飞无留迹

真与伪

饮冰之人

始简毕巨

打是亲骂是爱

“有用”有什么用


德充符

同与异

静故了群动

政治宗教文学中的镜子

第二眼的美


大宗师

不可以留意于物

相忘于道术


应帝王

最能代表庄子观念的形象


骈拇

大事不糊涂

舍生取义对吗

偷多偷少都一样


胠箧

盗亦有道

坏人用了好玩意儿

大盗的两手


在宥

最好的统治者是感觉不到的


天地

工具与机心


天道

朴素之为美

书还要不要读


天运

西施之颦为何美

给猴子穿衣服会怎样


刻意

形和神需要放松


缮性

纯粹的快乐植根于性命

巴黎发布的流行色


秋水

不要太有教养

与庄子谈天

我们站在大道上

尊重事物的千差万别

守道与权变

天地间一自然人

苟全性命于乱世

目送归鸿

七宝楼台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至乐

以理化情


达生

有的人活着,却已死了

无知者无畏

庄子与孟子的共同语言

当赌注增加的时候


山木

聪明的愚蠢

孤帆远影碧空尽

衡量乱世的一个标准

无故的离合

习非成是


田子方

人心险于山川

心死与心如死灰


知北游

谦卑地谛听和体察

《兰亭集序》的模本


庚桑楚

对不可言说的保持沉默


徐无鬼

贤人如何自处


外物

有无之间

得意忘言


寓言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让王

珍重你自己

宽贷假隐士


盗跖

翻云覆雨

一周一乐

恬然的快乐


渔父

隐形灭影

真情不在形式

列御寇

不如不葬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