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 主要术语及研究方法
二 问题及其缘起
三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四 各章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个体理论的理论溯源
第一章个体何以不具有本体地位——柏拉图的“型相论”对感性个体的遮蔽
引言
第一节 知识与定义
一 是与知识
二 谓述与定义
第二节 型相与谓述
一 型相论的语义学背景
二 型相的实质
三 谓述与分有
四 型相之为“这一个”
小结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个体论对“终极主体”的凸显
引言
第一节 是与实体
一 由“是”到实体
二 实体的区分
第二节 “S是”与“S是P”的差异
一 “S是”与“S是P”
二 对“S是”与“S是P”的进一步思考
第三节 “是什么”(ti esti)与“这一个”(tode ti)
一 “tode ti”:个体抑或对个体的表述?
二 实体“倒转”了?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的个体理论之影响
小结
历史唯物主义个体理论的理论展开
第三章 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主谓词颠倒”的批判
引言
第一节 黑格尔的“主谓词颠倒”
一 黑格尔的主谓词关系理论
二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主谓颠倒的批评
第二节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主谓再颠倒限度的揭示
一 费尔巴哈的主谓颠倒理论
二 费尔巴哈“主谓颠倒”理论的实质
第三节 几点结论和启示
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之悖论的批判
引言
第一节 独显主词个体之“我”
一 主词-主体之彰显
二 谓词是否展开?
三 如何理解“主词-主体”?
第二节 “唯一者”的吊诡性
一 “唯一者”之特性及面临的困难
二 “唯一者”的实质:另一种抽象
第三节 马克思对“唯一者”批判上的两歧性
一 唯一者:“词”还是“词的指称物”?
二 马克思批评的限度
第四节 对“唯一者”的一个扩展性探讨
一 “唯一者”:“强理解”与“弱理解”
二 “自我主义者的联盟”:建构性还是调节性?
小结
第五章 马克思“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理论及其限度
引言
第一节 “现实的个人”提出的理论背景
一 对黑格尔主谓颠倒的批评
二 对“人”和“唯一者”批判带来的直接效应
三 马克思主谓颠倒论的内在局限
第二节 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
一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相关论述
二 由主谓关系视角看“现实的个人”
第三节 “现实的个人”的理论限度
一 将真正的个人落实为“较靠近个别事物的属”
二 从“什么是人”到“谁是人”
小结
历史唯物主义个体理论的理论重构
第六章 基于主谓词双重真实的个体观重建
引言
第一节 主谓词的双重真实: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得与失
一 黑格尔的教训:个体湮灭在谓词中
二 马克思的明确化:主词的现实和谓词的真实
第二节 基于主谓结构对个体进行分析的复杂性
一 个别词作主词的句子其真假的几种可能
二 基于命题时间性的分析
第三节 个体与世界的“和解”
一 个体与世界和解的三种模式
二 个体与世界和解的动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