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章 孔子
第一节 性、情、知
(一)性
(二)情
(三)知
第二节 政治原则
(一)统一及正统
(二)正名
(三)从周及正朔
(四)尊王
(五)攘夷
(六)民本——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七)春秋三世
第三节 礼治
(一)礼与法
(二)礼之作用
(三)制礼的权
(四)礼的内容
(五)礼与义
第四节 人治
(一)行法在人
(二)政者正也
(三)不求备于一人
(四)选才的方法——考绩
第五节 刑赏
(一)赏罚与劝惩
(二)刑赏与人情
(三)刑与礼治——孔子何以反对晋铸刑鼎
第六节 为政之道
(一)一张一弛
(二)兴革须依人力财力先定规模
(三)无欲速、无见小利
(四)小不忍则乱大谋
(五)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六)爱惜名器
(七)法令不可轻易更改
第七节 君与臣
第一项 君臣关系
(一)君臣相处之道——忠的观念的演变
(二)礼敬臣下——由礼敬演变为奴畜
(三)慎择迩臣——历代宦官之祸
(四)外重或内重
(五)小谋大、内图外——内朝官如何演变为外朝官
第二项 君道
(一)君道无为或守要
(二)委任责成
第三项 臣道
(一)旷职及越权
(二)对于内乱及外患的态度
(三)谏诤
第八节 经济
(一)庶与富——历代户口垦田及米价——先富后教
(二)大富与大贫
(三)义与利
第九节 教育——历代太学、学生运动、朋党
第十节 狱讼及军事
(一)狱讼
(二)军事——宋向戌的弭兵、足食与足兵
第二章 孟子
第一节 人性
(一)性善
(二)性与命
(三)寡欲
(四)环境与人性
第二节 政治
(一)国家的要素
(二)政治的起源
(三)一治一乱
(四)统一——统一与武力、统一与革命的区别
(五)思想的统一
(六)王与霸
第三节 复古思想
第一项 贵族政治
(一)不得罪于巨室——历史上豪宗大族的势力
(二)贵戚之卿有易君位之权
第二项 封建制度
井田制度——历代田制及唐代反对封建的意见
第四节 人治
第一项 民本
第二项 仁政
(一)仁政的本质
(二)仁政的政策
(三)仁政与小惠
第三项 贤能政治
(一)贤与能的区别
(二)贤明与多数
(三)徒善与徒法
第四项 放伐暴君
第五节 人君
(一)君权与天
(二)君道
第六节 人臣
(一)士之品格
(二)入官——历代考选制度
(三)为贫而仕——历代禄俸制度
(四)臣道
(五)谏诤及格君心之非
第七节 经济
(一)分工
(二)富民之必要
(三)富民的政策
第八节 外交及反战
(一)外交
(二)反战
第三章 荀子
第一节 人性及人情
(一)性之本质及其与情的区别
(二)人情
(三)人欲——先哲对于人欲的看法及理学派惩忿窒欲的主张
(四)性恶
(五)计算利害大小
(六)环境与人之情性
第二节 社会
第三节 礼治及法治
(一)礼之基础
(二)礼之起源
(三)礼之作用
(四)礼治
(五)由礼治而主张法治
(六)由法生“类”——后世沿类创例,吏胥缘例操纵国权
(七)礼用于士以上,法用于众庶百姓
第四节 势与术
(一)势
(二)术
第五节 政治
(一)统一——思想的统一
(二)法后王
(三)民本——民主政治的制度
(四)政治上的平等
(五)改革
第六节 人治
第七节 刑赏
(一)刑赏的起源
(二)刑赏的作用
(三)刑赏须合理
(四)厚赏重刑尤其重刑之必要
第八节 人君
(一)君之作用
(二)君道无为
第九节 人臣
第一项 总说
(一)遇合
(二)通才与专才
第二项 宰相
(一)相之起源及其重要
(二)相的职权
第三项 群臣
(一)百官的分职
(二)臣道
第十节 经济
(一)富国即富民的重要
(二)富民政策
(三)先富后教
(四)聚敛与藏富于民
(五)国贫的原因
(六)义与利
第十一节 军事
第十二节 天及卜筮
(一)天——历代民变与宗教
(二)卜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