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身心修炼(儒家传统的功夫论)(精)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2678355
  • 作      者:
    作者:彭国翔|责编:殷亚平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彭国翔,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际中西比较哲学学会(ISCWP)副会长。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以及世界各地多所大学与学术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学和宗教的比较。曾获得“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等。除本书外,还著有《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2007)、《儒家传统与中国哲学:新世纪的回顾与前瞻》(2009)、《儒家传统的诠释与思辨:从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2012)、《近世儒学史的辨正与钩沉》(2013,2015)、《重建斯文:儒学与当今世界》(2013),以及中英文论文近百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儒家传统的中心议题是“成人”和“如何成人”。“成人”,即成为具有高度智慧去面对自我、他人、社会、人生和宇宙的理想人格。“如何成人”,则是成为那种理想人格的种种方法。而对于“如何成人”的反省和思考所形成的理论,用儒学自身的术语来说,便是“功夫论”。“功夫论”是儒家传统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古往今来历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功夫论”都有各自的阐发。本书即是在一个中西比较的广阔视野之中,以坚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对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专题考察。 本书不仅在总体上将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一般特征概括为“身心修炼”,指出这种“身心修炼”具有身心交关、不脱离日常生活以及以道德意识、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为中心这样的特点,更是通过对儒学历史不同时代最重要的人物、思潮和问题所各自彰显的功夫论的个案考察,尽可能展示了作为身心修炼的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丰富内涵。上起先秦,下迄清代,涵盖了儒学传统的主要历史阶段。既分别探讨了先秦、汉代和宋明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子、阳明和阳明后学如王龙溪等人,也有像鲜为人知却颇能代表清代中后期广大士人阶层的汪霦原,还有对诸如儒家静坐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对于整个儒学传统而言,本书的考察既见“林”的整体,更通过在林中的穿梭往来,以见林中诸“木”的种种细致和曲折。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儒家传统的身心修炼及其治疗意义
 ——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传统为参照
 一、引言
 二、理解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另一种角度
 三、儒家修身传统的身体向度
 四、以日常生活为身心修炼
 五、儒家身心修炼的治疗意义
第二章  作为身心修炼的礼仪实践
 ——以《论语·乡党》篇为例
 一、引言
 二、礼仪实践与日常生活的一体性
 三、作为身心修炼的礼仪实践
 四、“时”:礼仪实践的境遇性原则
 五、结语
第三章  “尽心”与“养气”
 ——孟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一、引言
 二、“大人”与“大丈夫”:功夫实践指向的理想人格
   (一)大人
   (二)大丈夫
   (三)“圣”与“神”:理想人格典范的至高境界
 三、“心”的修养
   (一)心的涵义
   (二)修心的功夫
 四、“气”的修养
   (一)气的涵义与特点
   (二)养气的功夫
 五、结语
第四章  “治气”与“养心”
 ——荀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一、引言
 二、“士君子”与“大儒”:理想人格的典范
   (一)士君子
   (二)大儒
 三、“治气”与“养心”:成就理想人格的功夫实践
   (一)作为身心修炼的“治气养心之术”
   (二)“气”与“心”的涵义
   (三)“由礼”与“得师”:“治气养心”的方法
 四、结语
第五章  “修身”与“治国”
 ——董仲舒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一、引言
 二、“中和”与“养气”:天人同构
 三、“养气”与“养心”:身心同构
 四、“养身”与“重义”:义利同构
 五、“治身”与“治国”:德政同构
 六、结语
第六章  身心修炼
 ——朱子经典诠释的功夫论意涵
 一、引言
 二、经典诠释的重要性
 三、作为身心修炼的经典诠释
 四、朱子经典诠释中关于身心修炼的话语
 五、朱子读书法与基督教圣言诵读的比较
 六、结语
第七章  “一念之微”
 ——王龙溪的致良知功夫论
 一、引言
 二、一念功夫的涵义
   (一)念与意
   (二)正念与邪念、本念与欲念
   (三)念与良知
   (四)几
 三、一念功夫的意义
   (一)一念与正心
   (二)一念与诚意
   (三)先后天功夫的统一
第八章  “究竟功夫”的一致追求与多途分化
 ——阳明学功夫论的演变与形态
 —、引言
 二、究竟功夫的追求
 三、功夫实践的分化
 四、结语
第九章  清代理学的身心修炼
 ——以汪霦原的《警枕录》为例
 一、引言
 二、汪霜原其人其书
 三、《警枕录》中的身心修炼
 四、《警枕录》的思想史意义
第十章  儒家传统的静坐功夫论
 一、引言
 二、静坐在儒学功夫论中的定位
 三、静坐为何不被儒家视为根本的功夫实践
 四、静坐作为儒家功夫实践的特点
 五、结语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