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除了不拘门第招收学生,孔子在教学上还有很多创举。比如在学习上,他反对死学知识,要求学生善于思考,能够学以致用。他说:“《诗经》这本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但即使把《诗》三百篇背得滚瓜烂熟,派他处理政务,不能用《诗经》中的知识完成: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用《诗经》中的词句应对,这又有什么用呢?”他还要求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他认为学会了礼、乐这类知识,虽然可以做个相礼的儒生,能够养家糊口,但他更希望他的学生们能够凭借这些知识,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治理的君子之儒,而不是只汲汲于自己生计的小人之儒。
孔子重视礼乐,但他反对弟子们只关注礼乐的外在形式,而忽视践行礼乐时人的那种深厚的情感和道德力量。这种情感和力量,孔子把它称作“仁”。他说:“你们天天说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玉帛之类的礼器吗?天天说乐呀乐呀,难道只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吗?一个内心没有仁德的人,他怎么能真正践行礼,怎么能真正欣赏乐呢?”在孔子看来,仁才是礼乐的根本,如果没有仁这种深厚情感与道德力量作为内在支撑,礼、乐就只会流于形式,就如同人徒有躯体,而缺少灵魂。
有一次,一个叫宰我的学生对孔子说:“父母死后,要守孝三年,这个时间太长了吧!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就会荒疏:三年不奏音乐,音乐就会忘掉。旧一年的粮食吃完了,新一年的粮食又已登场,取火的燧木也是经过一个轮回,守孝一年也就行了。”
孔子听后问宰我:“父母死后不到三年就吃精米饭,穿锦缎衣,你心安吗?”
“心安!”
“你觉得心安,那你就这样做吧!君子在父母去世一年之内,伤心之情让他吃美食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因此不能这样做。而你却觉得心安,那你就那样做吧!”宰我退下后,孔子感叹地说:“宰我这个孩子不够仁厚啊!子女出生三年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人都觉得应当。宰我他自己难道没有得到过父母的三年怀抱之爱吗?”
但更多的时候,孔子对待弟子们,不仅是一位老师,更像一位和悦的父亲。公冶长少时家贫,还曾无辜获罪,但孔子了解他本性良善,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南容特别喜欢《诗经·大雅·抑》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几句诗,没事的时候就在那里诵读,孔子听了后,知道他这是时刻提醒自己言语要谨慎。孔子很喜欢南容的这种性格,便做主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为妻。
孔子与弟子们朝夕相处,熟悉每一个孩子的性格,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都能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启发和点拨。有一次,子路问老师:“听到什么道理,立刻就要实践起来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怎么能听到些道理马上就去实行呢?”
过了一会,冉有也来问了同样的问题:“听到什么道理立刻就实践起来吗?”
孔子说:“是的,听到后应该就去实行。”
公西华听到孔子这前后迥异的回答,忍不住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老师您说有父兄在,不必马上实行。冉有也问‘是否闻而后行’,您却说应该闻而即行。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答案,我实在想不明白,所以向您请教一下。”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勇武过人,所以我要让他学会遇事谦退。”公西华听了,这才明白了老师的苦心,不免为自己刚才对老师的怀疑而有些惭愧。
孔子自己在教书授业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尽管已经四十岁了,但他仔细回想一下自三十岁立下培养君子儒之志后这十年的经历,依然觉得没有任何后悔和困惑的地方。他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才是我所忧虑的。至于平常粗茶淡饭,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不可言传的乐趣。而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