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四书”“不易读”的难题,对所选原文做了颇为详细的注释和尽量平易的翻译,大大拉近先哲与今人的距离。
解决了“四书”“不好用”的困难,这是本书的创新点所在:将“四书”文本全部打通,按内容分门别类、重新组合,使初学者不必遍翻四部经典,即可将所需素材“打包下载”、一览无遗。
1 德 行
“德行”即道德品行,所谓“在心为德,施之为行”(郑玄《周礼》注)。儒家格外重视个人的道德培养及修习,认为仁、义、忠、恕等美德皆出于人的本性,但也需要人们去努力求取。本章《德行》共13节,分别辑录儒家先哲关于道德品行的论述。
“仁”是儒家道德观念中的大题目。本章以六节篇幅辑录先哲对“仁”的阐述(包括1·1—1·4谈“仁”、1·6谈“仁义”及1·13谈“性善”)。此外,涉及“仁政”的内容则可参看6·6“仁政得民,王道可期”等章节。
1·1 仁(一):仁者爱人,亲亲及物
“仁”的内涵十分丰富,核心则是人与人相互亲爱。本节重点讨论“爱人”。值得注意,在“爱人”问题上,儒、墨两家是有分歧的。墨家强调“兼爱”;儒家则强调“爱有差等”,把“亲亲”(爱亲人)放在首位,由此推广到爱他人、爱万物(“仁民”“爱物”)。
1·1·1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二二)
【译注】孔子的学生樊迟(名须,字子迟)问“仁”是怎么一回事。孔子回答:“仁就是爱人。” ◎“仁”字的本义即人与人相互亲爱,故孔子把它归纳为“爱人”。在《论语·子路》一九、《论语·雍也》二二中,孔子对“樊迟问仁”另有答案,参见1·2·4、1·3·18。“仁”的含义很广,包含孝、悌、忠、恕、礼、智、信、勇等,从后面的语录可知。
1·1·2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五)
【译注】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严肃恭敬地对待政事,言而有信,节俭而爱人,役使百姓要合于时令。” ●道:这里意为治理。乘(shèng):古人以四马拉一辆兵车,为一乘。
1·1·3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一六)
【译注】孟子说:“仁是做人的道理。仁与人相合,就是道了。”
1·1·4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二八)
【译注】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居心。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仁者爱别人,有礼者尊敬别人。爱别人的,别人也总是爱他;尊敬别人的,别人也总是尊敬他。”
1·1·5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孟子·离娄上》四)
【译注】孟子说:“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我,这就要反思:是我不够仁爱吗?”●反:反思。
1·1·6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三)
【译注】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因为他的爱憎标准是正确的。)” ●好(hào):喜爱。恶(wù):厌憎。◎仁者是爱憎分明的,不是没有是非的“老好人”。
1·1·7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大学》第一一章)
【译注】这是说只有仁者能喜爱人、憎恶人。发现贤者而不能选拔,选拔了又不能极力推荐,这是怠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又不能把他赶得远远的,这是大错。喜欢大家所厌恶的,厌恶大家所喜好的,这是背离人性,祸患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命:此处意为怠慢。退:使之退,罢免。拂:违背。逮:及,到。
1·1·8 ( 孟子曰:)“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梁惠王上》四)
【译注】(孟子说:)“孔子说:‘那个最早制作偶人来殉葬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吧!’(孔子为何这样讲呢?)因为偶人模拟人形,却拿来殉葬。” ●俑:用来祭祀的陶制或木制偶人。◎古人最早用活人殉葬,后改用偶人。孔子大概误认为俑殉在先,人殉在后,故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诅咒。
1·1·9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二)
【译注】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很少见。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的,则从未见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性工作,根本确立了,道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有子:孔子弟子有若,字子有。孝:儿女敬爱父母。弟:同“悌”(tì),弟弟敬爱哥哥及年长于自己的人。鲜(xiǎn):少。务:致力。◎儒家讲仁爱,是以近在身边的亲戚之爱为出发点的。这里涉及孝、悌,都是儒家重要的伦常,下节“伦常”还要重点讲说。
1·1·10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 (《孟子·离娄上》二七)
【译注】孟子说:“仁的实在内容,就是侍奉父母。” ●事:服侍。◎《孟子·尽心上》一五还有“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的论述,见1·5·3 的译注。
1·1·11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第二○章)
【译注】仁就是爱人,爱亲人是最大的仁。义就是处世适宜,尊重贤者就是最大的义。爱亲人要分亲疏,尊重贤者要分等级,这就产生了礼。●亲亲:爱亲人。前一个亲是动词,亲近、爱护。杀(shài):差等。
1·1·12 ( 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二)
【译注】(孔子说:)“君子敦睦亲族,百姓就会归附仁德;君子不抛弃老朋友,百姓也会民风淳厚,不致待人冷漠。” ●笃(dǔ):忠实,一心一意。偷:这里指人情淡薄。
1·1·13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大学》第一一章)
【译注】《尚书·康诰》说:“只有天命是不常在的。”(君主)如能行仁善之政,就能保有它;不行仁善之政,就会失掉它。《楚书》说:“楚国没什么可宝贵的,只把善人当作宝贝。”舅犯也说过:“流亡在外的人没什么可宝贵的,只把仁爱亲人当作宝贝。” ●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亡人:这里指流亡的人。
1·1·14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四五)
【译注】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而不用仁德对待。对于百姓,用仁德对待却不必亲爱他。君子亲爱亲人,由此推广到仁爱百姓、爱惜万物。”
1·1·15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孟子·尽心上》四六)
【译注】孟子说:“智者没有什么不该知道的,但应当急于做眼下的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什么不该爱惜的,但应当把爱亲人、爱贤人放在首要地位。尧舜的智慧不能知道所有的事,是因为他们急于去做最重要的事;尧舜的仁爱不能普及所有的人,是因为他们把爱亲人和贤人放在首要地位。” ●务:事情,任务。
1·1·16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一七)
【译注】马棚失火了。孔子下朝后,问:“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这个具体事例,正可体现仁的“爱人”内涵。
1·1·1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二七)
【译注】孔子钓鱼时,不用带纲绳的网截断流水来取鱼,射鸟时不射已经归巢的鸟。●纲:网上的大绳。这里指捕捞。弋(yì):带丝绳的箭。这里指射。◎这是把爱人之心扩展到爱物。
1·1·18 ( 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七)
【译注】(孟子说:)“君子对于禽兽的态度是见到它活着时的样子,就不忍见它死;听到它的悲鸣,就不忍吃它的肉。因此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庖(páo)厨: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