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先秦道家德观念研究
0.00     定价 ¥ 2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99753
  • 作      者:
    作者:叶树勋|责编:冯春凤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叶树勋,男,1983年生,广东河源人。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儒道哲学、出土简帛思想,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编有《朱右白文存》《杨鸿烈文存》。
展开
内容介绍
“德”的重造与“道”的升华是道家哲学突破的两个基本维度。理解道家哲学时一般聚焦于“道”,“德”的维度还有待进一步关注。本书是对先秦道家“德”观念的系统论述,通过考察其演变历程及深层构造,呈现它在道家哲学中的意义和角色。从中可以看到,殷周以降作为政治—宗教观念的“德”,在老子的改造之下以新的姿态进入道家思想,通过庄子和黄老学派的不同向度的发展,它的义涵越发丰富多样;“德”在道家思想整体上存在一个底层构造,道与物、道与人、己与他、王与民这四组关系是“德”的基底,它在这些关系中均处于枢纽和关键的位置,以四组关系为基础,道家贡献出世界观、心性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几个方面的学说。“德”的开展本质上是道家哲学不断丰富自身的过程,以此为线索,我们可以重新审视道家哲学的意蕴和性格。在方法上本书尝试对观念史研究作新的探索,同时注重语文分析在哲学研究中的运用。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论
一 问题缘起
二 既往研究述要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文本概述
第一章 思想渊源:“德”观念的前诸子形态
第一节 “德”在殷商时期
一 作为文字的“德”
二 作为观念的“德”
第二节 西周的“德”观念
一 “德”的字形
二 “德”的含义
三 “德”与“得”的关系问题
四 “德”的主体、面向及其关系性
第三节 “德”在春秋时期的发展
一 “德”的含义
二 “德”“得”之关联
三 “德”的主体、面向及其变化趋势
四 “德”之困境及其思想转型
第四节 综论
第二章 新意域的开创:老子的“德”观念
第一节 “下德”与“上德”:“德”的批判与重建
一 《德经》首章的文本问题
二 概念关系和意义结构
三 《德经》首章的思想史意义
第二节 思域的扩展:道、物之间的“德”
一 道之“玄德”:道生养万物的大功德
二 “德畜之”与“德”义再论
三 道体德用之关系及其成立依据
四 “万物得一”与物德论的渊源
第三节 人、道之间“德”的心性意义
一 “德”之“得道”义再考
二 作为觉道之潜质的“德”
三 “德”的异化及其成因
四 “德”的复归与“心”的作用
第四节 王、民之间“德”的政治意涵
一 心性之“德”的政治功效
二 “玄德”: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诉求
三 老子德政理念的层次及其特点
第五节 综论
第三章 个人德性的彰显:庄学的“德”观念
第一节 物德论的呈现:“德”在道、物之间
一 “德”“得”关联与“德”义转向
二 “道”与“德”的关系
三 “德”与“性”的区别与联系
四 物德思想合论
第二节 生命之“德”的多重思域:从天真之质到游和之境
一 作为生命本质的天真之“德”
二 天真之“德”在俗世生活之异化
三 “悬解”:化除物累而葆养天德
四 作为“德”之焕发的游和之境
第三节 政治场域中“德”思想的展开
一 作为理想天下的“至德之世”
二 由“私”而“为”与“德”之“下衰”
三 “在宥”“藏天下”与“德”的回归
四 庄子德政思想的构造及其特点
五 “悬解”与“在宥”:成德之两路及其内在联系
第四节 综论
第四章 探寻德政的基础:《管子》四篇的“德”观念
第一节 “德”在道、物、气之间
一 道的化育之“德”与物的所得之“德”
二 精气语境中“德”的表现
第二节 “内德”的境地及其修养方式
一 作为精气和畅状态的“内德”
二 “内德”修养中身体的角色
三 “心术”与“内德”之修养
第三节 政治领域中“内德”的运用
一 政治行为正当性的基础
二 从内圣到外王:黄老政治思想的内在理路
第四节 综论
第五章 德政的开展:《黄帝四经》的“德”观念
第一节 “德”在天地场景
一 天地之德行及其两种表现
二 理论结构之演化
第二节 “德”作为为政之原则
一 “玄德”:“王术”的内在基础
二 “明德”与德政的正当性依据
三 德政两个传统的结合与改造
四 “德”的内外之辨与价值意涵
第三节 作为治理措施的“德”与“刑”
一 “德”“刑”之关系
二 “德”“刑”正当性的基础
三 法制当中“德”“刑”之施展
第四节 综论
结语
一 “德”在道家思想的历程
二 “德”的义理构造与道家的关系学说
三 “德”与“道”“性”“心”
四 “德”在道儒之间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