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子的生命系统阐解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3118565
  • 作      者:
    作者:刘清江|责编:郭向南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清江,1971年出生于山西应县,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政治学理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和国家战略与治理,曾出版专著《权力生态学导论》。
展开
内容介绍
个体、组织、国家在老子的眼里就是一体化的,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生命系统,个体是独立的生命体,组织和国家也是独立的生命体,生命体之间是相携共生的。由此而言,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部活脱脱的生命系统理论,抽象到哲学层面的思想理论。作者将《道德经》全书分为十几个部分,试图对老子的生命观做系统的结构叙述,分别论述老子的天下生命系统、以圣人为中枢的人与天下生命系统的复合、人与道齐、社会秩序结构的转变、政治生命系统、天下生命系统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水是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通而又很重要的东西,就像火、土、金、木等。上善为什么像水,而不是像火、土、金、木?金木水火土是当时人们认识中很重要的五类东西,应该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可偏偏水成为上善之比。初人道的人肯定会有疑问的。五行学说,或许产生于更早的时期。因为我们的《周易》只是三易之一,还有比《周易》更早的《连山易》和《归藏易》。六十四卦不应仅仅是《周易》特有的,在《连山》和《归藏》中也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五行演化过来的。有疑问而不放弃对道的追求,提出为什么要说“上善若水”而不是“上善若火”“上善若土”“上善若金”“上善若木”,这既有道利带来的坚持,也有内在好奇心的驱使。这个问题也可以拿到现在来问。因为五行中的五类元素,都是很重要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现在可能要说,我们古人真的很伟大,能够提出这么玄奥的学说。有玄奥学说的不只是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中也有四元素学说,其他文明也一样。对世界构成的最初认识就是关于周围环境的最基本观察。它们只是生活的基础,实际上并不玄奥。我们的五行学说比古希腊的四元素多了木和金,而少了气,因为对于气的认识属于另一个认识体系:清气、浊气和和弋,一一对应天地万物。金在五行学说中出现,说明我们很早就开始用金属,木证明了我们对生命系统的重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显示了我们对世界万物平衡的重视。
  五行学说讲了水不是唯一重要的物质,但是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水。老子认为水是万物之灵,有了水,万物才有了生气,有了生命的迹象。上善若水只是从水的特性、用处而言的。在五行里面,水与火是可以灵活移动的,可大可小,也是比较难以控制的,所以才有了水火既济或火水未济的生克之道。最难控制的火要用水来灭。虽然火很大时水也不能灭之,反而是助燃剂。但在控制火势的时候,水却是最管用的。在有水的地方,很可能出现初级的生命,比如苔藓和地衣。现在我们可以观察到,古代的人也可以观察到。古人认为是水带来的灵性所致,没有水,这些新生的生命就会死掉,经过风吹日晒而消失。古代的人认为万物都是有生命的,而生命却源于水。木金土是有固定形状的,火的形状是变化的,水的形状也是可以变化的。火离不开可燃物,离开了这个基础,或者这个基础燃尽后,火会熄灭。水可以脱离盛放自己的容器,化成气,没有基础也可存在,可变成云变成雨。水也可结成冰,离开容器,还可转换为自身的容器。水既可以到最高处,也可以到最深处;在最冷的时候可化为冰,在最热的时候可化为气,从而调节环境的温度。这些水的功能我们现在的人知道,就是远古时候的人也是知道的。对于万物来说,既有空中的,也有水里的,既有寒冷地带的,也有炎热地带的,而水都可以到达,所以水具备利万物的基础。只有水才具有利万物的基础,所以虽然人类神话史中有洪水泛滥的恐怖记忆,但更多的是水的用处。就功用来说,水可比天地。在天地之间,其无处不在,既可转变为各种形状的水和冰,也可转变为类虚空的气。水是继天地之后,最近道的有之体,故说“上善若水”。
  善在第二章我们就讲到了,善恶是人类社会最常见的价值评判,善对人的感觉最适宜,没有违和,人会因善而感觉世界和谐,所以上善是人类最好的道德品质。在老子看来,这最好的道德品质就是接近本源道的,也就是自然大道。不像天地,与人相比大而远,水可近身感受。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学习道的兴趣,也容易产生动力。综上所述,上善若水是最恰当的类比。
  “水利万物而不争。”水利万物要有利万物的能力和条件,而水恰好具备这个能力和条件。从上述可知,水可在天地之间纵横,可以说充斥天地间。河上公说:“水在天为雾露,在地为泉源。”水具备这样的条件,是土木金火所不能比的。而且水也确实是生命的源泉,万物因水而有灵气、灵性,世界因水才生机勃勃。木有水可变成有生命的植物;土有水,可以孕育生命,各种动物微生物将生于其中;火有水,虽不相容但可令其性情温驯;金有水可不蒙尘,闪耀光泽。各种生命都离不开水。而水虽有利于万物,但并不需要什么回报,回报对于水来说是没用的,水只是循自然之道而产生功用。最重要的是水由上趋下流动,流向深沟低洼之处。深沟低洼往往藏污纳垢,故说“处众人之所恶”。
  “不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利万物而不争利,一层是愿处众人之所恶而不争高位。由道利人道,转而因循水之不争之性,河上公取章名为“易性”,实达本章精髓:不争。故总结语以“夫唯不争,故无忧”再提“不争”二字。因而本章取名为“易性:不争”。形成不争之性,方为正式人道。因此人道取水形、水意,使人可以便利悟道。因为水无处不在,身边可及,人道也就便利可及。
  第二章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第三章提到“为无为,则无不治”。前面讲遵道、循道时以无为为悟道的最适合手段和态度。不争与无为紧扣,故水的不争之性几于道。“几”是将近、差一点。“几于道”意思是水的不争之性很接近本源道。虽然与天地相比,近道稍差,但不弱几许,近乎同类。这也与“上善若水”呼应。
  “几于道”是如何具体体现的?紧接着就是七个一连串的排比,气势磅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将“几于道”的表现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河上公的注释甚为精致,如“居善地”注释为“水性善喜于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有似于牝动而下人也”;“心善渊”为“水深空虚,渊深清明”;“与善仁”为“万物得水以生”;“言善信”为“水内影照形,不失其情也”;“正(政)善治”为“无有不洗,清且平也”;“事善能”为“能圆能方,曲直随形”;“动善时”为“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毕竟是随水修道,依水之性而修人之至道,所以讲水之性时应对应讲到人之道性。水以
展开
目录
绪论
圣人与民的天下生命系统
第一章 本源道
第二章 布道:圣民社会的设想
第三章 圣人之治

天地与万物、圣人与民的复合生命系统
第四章 形道:向大
第五章 拟道体:天地和圣人
第六章 空灵:并行道体的连接
第七章 道利:圣人与天地趋同于长生
第八章 易性:以不争而达无忧
第九章 两个系统的复合:功遂身退
第十章 以德入道

以圣人为中枢的人和天下生命系统的复合
第十一章 生活中的有无转化
第十二章 诱惑与身体
第十三章 身与天下:两个生命系统的复合
第十四章 向小见道
第十五章 以“善为道者”见道
第十六章 体悟万物同道
第十七章 理想天下生命系统的递次回归:关键在“信”

天下生命系统无道的治理
第十八章 无道的景象
第十九章 治无道
第二十章 为道艰难

天下生命系统中人如何与道齐
第二十一章 以德识道
第二十二章 唯道通达
第二十三章 放执识信
第二十四章 贪欲道厌
第二十五章 悟道归人

君子为介入主体的天下生命系统
第二十六章 君子守道
第二十七章 道用三重境
第二十八章 三归大制:诱君子入圣
第二十九章 无为之道:人、物分途
第三十章 用兵在果:君子入道…
第三十一章 兵胜为悲:毁德成道

侯王为介入主体的天下生命系统
第三十二章 侯王守朴
第三十三章 辨德入道
第三十四章 成大之途:诱侯王同于道
第三十五章 知“道”天下归:诱侯王同于道
第三十六章 道之小用:诱侯王同于道
第三十七章 治国至道

生命系统叠加态:大丈夫、侯王的德之迁移
第三十八章 论德
第三十九章 道一化德
第四十章 道循环链闭合:德化之纲

士人、王公为主体的天下生命系统:弱者的凭依
第四十一章 道之动:德化多元
第四十二章 反“和”不存
第四十三章 道化利器
第四十四章 道用之适可而止
第四十五章 适可在于止心
第四十六章 俭欲:天下之知足
第四十七章 圣人的能力
第四十八章 致无为
第四十九章 圣人之心

生命系统的生死道
第五十章 贵生于道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德归
第五十三章 人易非道好径
第五十四章 重积德
第五十五章 德厚如婴儿
第五十六章 天下贵之一:人的行为

邦国为介入主体的天下生命系统
第五十七章 国、兵、天下之界分和联动影响
第五十八章 为政之道
第五十九章 有国之途
第六十章 大国
第六十一章 邦之谦德
第六十二章 天下贵之二:有国的行为
第六十三章 以德化怨于始
第六十四章 守微在于知明
第六十五章 国之玄德
第六十六章 圣人为范
第六十七章 护道三宝
第六十八章 配天之极道
第六十九章 用兵的原则

天人合一的生命系统形成
第七十章 觅圣
第七十一章 知病识圣
第七十二章 不厌见圣
第七十三章 谋不过天
第七十四章 治民宜宽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的因果相袭
第七十六章 本能天道
第七十七章 天人合一
第七十八章 王的诞生
第七十九章 为善之途

圣人、民和小国的生命系统
第八十章 道国景观
第八十一章 圣天大道
后记:生生不息之生命源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