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儒学与文明(第3辑)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1108137
  • 作      者:
    编者:王廷信//刘太恒|责编:杨天敬//徐淯琪
  • 出 版 社 :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儒学与文明》以继承和弘扬儒学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聚焦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点研究了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礼教、德政、刑名思想等问题,并对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冯友兰、宋明新儒家王阳明、二程、张载等人的思想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阐释。此外,还涉及周易文化和儒医文化研究。本辑既透视传统,集聚经典,又观照当下,着眼现实,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对于“人欲”,冯先生分析道:“假使人之欲望皆能满足而不自相冲突,此人之欲与彼人之欲,也皆能满足而不相冲突,则美满人生,当下即是;更无所谓人生问题,可以发生。但实际上,欲是互相冲突的。不但此人之欲与彼人之欲,常互相冲突,即一人自己之欲,亦常互相冲突。”①在这里,冯先生明确指出了“人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彼此之间的欲望往往是相互冲突的,即便是同一个人,其各种欲望之间,也往往是相互冲突的。各种冲突发展的结果,就会导致个体人格的分裂和社会的分裂,从而危及个体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因而,他强调:“如果要个人人格,不致分裂,社会统一,能以维持,则必须于互相冲突的欲之内,求一个‘和’。”(所谓“求和”,就是对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欲望进行协调。就个体来说,就是对各种欲望作具体分析,将那些急迫的、具有较多实现条件的、合乎当下社会规范的欲望,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而将那些不那么急迫、目前还缺乏实现条件的欲望,暂时放在一边;对于那些损人利己的、违背当下社会规范的“恶欲”,则彻底去除。这样既可以避免自身人格的分裂,又能够实现与群体、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从而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就社会来说,就是对社会众多成员的各种欲望进行具体分析,将那些大多数人的、急迫的、有较多实现条件的欲望归纳提取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各种道德规范和各种制度、政策。然后,用这些道德规范和各种制度、政策,约束、限制人们追求欲望满足的思想行为,从而避免社会分裂,使多数之欲得到满足。很显然,冯先生在这里所说的“和”,是一种通过各种道德规范和制度、政策的选择、取舍、协调,使多数之欲得到肯定并付诸实践的理想局面或状态。而要达到这种“和”的理想局面或状态,只有遵循“中”的原则和规律。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偏就是正。所以,在这里“中”就是“公正”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制定各种道德规范和制度时,必须遵循“中”即“公正”的原则和规律,才能达到“和”的理想局面或状态,才能实现多数之欲得到满足的目的。
  同时,冯先生还将“和”与知识上所谓的“通”联系起来,提出了评判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问题。他指出:“道德上所谓‘和’,正如知识上所谓‘通’。科学上一个道理,若所能释之现象愈多,则愈真”;同样道理,“社会上政治上一种制度,若所能满足之欲愈多,则愈好”①。据此,冯先生明确提出一个“判定一学说或一制度之真伪或好坏”及“好或真之程度”的标准,即“全视他们所得之和或通之大小而定,亦可说是视他们的普遍性之大小而定”②。这显然是一种很有道理的见解。依据这种见解,冯先生还对人性的善恶问题进行了解说。
  因为人之欲源于人之性,人之性通过人之欲来表现,所以,对人之性善恶的判定,是与对人之欲善恶的判定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最先提出人性问题的是儒家创始者孔子。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但孔子并没有进行善恶的判定。在孔子之后,先秦儒家重要代表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之性中有趋善之欲。先秦儒家另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之欲有趋恶的倾向。之后,人性的善恶一直是思想家们争论的一大问题。那么,作为“接着讲”的哲学家、哲学史家的冯先生是如何认识人性的呢?
  他说:“我以为欲是一个天然的事物,他本来无所谓善恶,他自是那个样子。”③在冯先生看来,人之欲本身是一个天然的事物,如同自然界的山水,无所谓善恶。但是,“后来因为欲之冲突而求和,所求之和,又不能尽包诸欲;于是被包之欲,便幸而被名为善,而被遗落之欲,便不幸而被名为恶了”④。这是说,因为“和”的缘故,才有了善恶之分。凡是包含在“和”之内的欲,名之日“善”;凡是被排斥在“和”之外的欲,则名之日“恶”。在宋明理学家那里,善之欲又被称为“天理”,恶之欲则被称为“人欲”。他们强调“天理人欲为根本上相反对”,因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针对理学家的这种观点,冯先生指出:“我以为除非能到诸欲皆相和合之际,终有遗在和外之欲,因之善恶终不可不分。不过若认天理人欲为根本上相反对,则未必然。”①这就是说,将“欲”作善恶之分是合乎实际的。而将“天理”与“人欲”(“和内之欲”与“和外之欲”)从根本上对立起来,固定起来,则是不符合实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改善,“和”的面会越来越大,“和较大一分,所谓善就添一分,所谓恶就减一分,而人生亦即随之较丰富,较美满一分”②。冯先生的这种认识是合乎实际的,是应当给予肯定的。我们当前之所以要不断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在于不断扩大“和”,不断增加善,减少恶,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美满、幸福。
  ……
展开
目录
冯友兰研究
冯友兰先生《一种人生观》浅析
道德觉解与人生境界——试析冯友兰对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重构
冯友兰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及其人生境界论

宋明新儒学研究
心与思:王阳明致良知中知识论问题
王阳明书院教育思想新论
二程格物穷理蕴含的知识与道德关系问题
二程理学对中原文化的价值提升及其意义
二程天理视域中的公平与正义
横渠“两由”“两合”再诠释——“由”“合”概念的提取

德政研究
《论语》中孔子言德及其德治理想
鲁国世卿制与孔子的政治活动
何谓“孔颜之乐”——基于“生活向度”与“境界向度”之探讨

刑名思想研究
荀子“正刑名”思想浅析

周易研究
随时变易以从道——论《周易程氏传》的格局与思路

医道研究
《黄帝内经》推类方法的逻辑呈现与建构
从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论儒家仁学的崇高境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