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理性主义--从笛卡尔到莱布尼茨/科普勒斯顿哲学史
0.00     定价 ¥ 7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511344
  • 作      者:
    作者:(英)弗雷德里克·科普勒斯顿|责编:王佶//周春|译者:陈焱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广阔的思想史视野

本书以其详尽的内容在哲学史界占据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力图破除哲学简史类书籍对哲学家、哲学思想漫画式的理解,不仅细致地描述了哲学史上耀眼的“明星”哲学家们及其哲学思想,还对那些通常被史书忽略的哲学家们给予一定关注。

 

◎细致的哲学流派谱系研究

科普勒斯顿以深厚的学养勾勒出各哲学体系的逻辑发展和内在联系,试图以“永恒哲学”的原则完成历史材料的挑选工作,提供连贯而有意义的哲学历史解释。

 

◎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引用

作为一本以“成为教科书”为目标的哲学史,其中广泛吸纳了各种古代、近代、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鼓励学生在学习哲学史之后去阅读哲学原典,拿起书来读。


展开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科普勒斯顿,著名哲学史家,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英国皇家哲学学会成员、亚里士多德学会成员、伦敦大学海斯洛普学院教授、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荣誉院士。

★译者简介

陈焱,2014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现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明清哲学。著有《几与时——论王船山对传统道学范式的反思与转化》,获2018年第14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主要论文有《玄思死亡:当代哲学分析视角下的<形影神>》《王阳明在“四句教”公案中的思想立场研究》《郭嵩焘洋务思想中的船山哲学影响》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是由科普勒斯顿所撰写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其内容涵盖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各个时期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是现代英语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详尽而充满热情的叙述,不仅意图帮助读者获取哲学史的知识,还希望开拓读者的胸襟和视野,增进其对人类理智奋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坚定和深刻地掌握哲学的原则。 本书各卷为读者研究特定时期的哲学提供观念引导,其中第4卷论述了从笛卡尔到前康德时代的大陆理性主义伟大传统,详细阐释了在这一伟大传统中,笛卡尔、帕斯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及相关作品。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导论

承继性与创新性: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思想有关的近代哲学早期阶

段——大陆理性主义:其实质、其与怀疑论和新斯多亚主义的关

系,及其发展——英国经验主义:实质和发展——17 世纪——18

世纪——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的兴起——伊曼纽尔&middot;康德

 

1.近代哲学一般被认为开始于法国的笛卡尔(1596—1650),而在英国则始于弗朗西斯&middot;培根(1561—1626)。也许我们并没有直接切实的证据证明“近代”这个词适用于17世纪的思想。但这个词的使用,清楚地表明中世纪与后中世纪哲学之间存在一个断裂,并且这两个时代的哲学分别拥有对方所不具备的重要特质。17世纪的哲学家们当然知道,在旧的哲学传统与他们自己想要进行的哲学事业之间存在深刻的不同。而类似弗朗西斯&middot;培根和笛卡尔这样的人也坚信,他们正在开创一个新的哲学传统。

如果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艺复兴与后文艺复兴哲学家的观点在它们表面的价值上被普遍地接受,那么这种情况部分地出于这样一种信念:在中世纪确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称得上哲学。事实上,曾经在古希腊熊熊燃烧的带着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哲学反思之火焰一度熄灭了,直到文艺复兴时才再次燃起,并在17世纪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但最终,当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到中世纪哲学上时,就会发现这种观点不免有些夸大其词。一些著作者已经在强调中世纪与后中世纪思想之间的连贯性了。这种连贯现象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是一目了然的。17世纪的社会与政治组织形式的产生并不是没有任何历史因素的。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君主制的出现,以及中产阶级的成长。即使在科学领域,这种断裂造成的不连贯性也没有原先想象的那么大。当代的研究已经表明,中世纪的人们对经验科学也表现出了兴趣,虽然这种兴趣比较有限。在本套哲学史的第 3 卷中我们就关注到,14 世纪的一些物理学家对机械运动理论给出了更宽泛的解释。同样,在哲学领域内,我们也能观察到明确的连贯性。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在中世纪正渐渐被视为学问研究的一个独立分支。我们也能看到,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思想路线,这些思想路线预示了后来的哲学发展。譬如,14 世纪主要的哲学运动被普遍认为是唯名论的,但实际上,唯名论运动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昭示了后来经验主义的发展。同样,库萨的尼古拉的思辨哲学预示了莱布尼茨的一些理论,并且构成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思想与前康德时期的近代思想之间的纽带。此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诸如培根、笛卡尔和洛克等思想家,他们受到的旧时代影响,要远比他们自己所意识到的多。

人们常常草率地认同这种观点,即文艺复兴时期和 17 世纪的哲学家所带来的进步是革命性的,作为对这种观点的修正,强调两个时代的思想间的连贯性无疑是必要的。这同时也表达了一个认识,即我们确认这样一个事实——总的来说,中世纪哲学本身是作为欧洲哲学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这是对中世纪哲学的一个总定位。但同时,在另一方面,如

果说两个时代之间的这种断裂性可以被过分强调的话,那么它们之间的连续性也同样可以。因为,假如我们比较 13 世纪和 17 世纪的社会与政治生活形态,其间社会结构的不同将一目了然。再者,虽然我们能追溯导致变革发生的历史因素,但变革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依然具有突变性的特征——它打破了中世纪基督教王国对欧洲大陆的宗教统一。虽然我们能在中世纪欧洲的智性土壤中找到后来科学的种子,但这一研究结论不会对我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重要性的看法带来实质性改变。同样,虽然上文已列出了能够合理地说明中世纪与后中世纪哲学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理由,但这两个时期的哲学的确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就此而言,虽然笛卡尔毋庸置疑受到了经院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但他自己也指出,他对经院哲学术语的使用与经院哲学家们对它们的使用并不完全相同。同样,尽管洛克的自然法理论受到了胡克(Hooker)的影响,而胡克本人实际上深受中世纪思想的影响,但洛克的自然法观念也并不与托马斯&middot;阿奎那的完全相同。

我们当然会成为语词或标签的奴隶。也就是说,因为我们总是将历史划分为一段段时期,我们可能倾向于失去那种连贯性的和渐进的历史视野;当我们着眼于非常久远的历史事件时,尤其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对历史时期的划分都是不适当的,也并不意味着历史进程中从没有出现过一些关键性的转折。

假如说文艺复兴之后世界的普遍文化状况在一些重要方面不同于中世纪,那么很自然,这种不同应该早已反映在哲学思想的变化上。同时,正如社会与政治领域的变化——甚至当这些变化多少有些突然时——以一种已经存在的、使它们得以发展而来的环境为前提,同样,哲学领域内新的态度、目标以及思维方式,也是以一种已经存在的且与之相关的情形为前提的。换句话说,我们不是在两个截然对立的选项(主张连续性的观点与主张断裂的观点)之间简单地做选择。这两方面的因素我们都应该加以考虑。确实存在变化与革新,但变化不是无中生有、突然出现的。


展开
目录
出版说明
出版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承继性与创新性: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思想有关的近代哲学早期阶段——大陆理性主义:其实质、其与怀疑论和新斯多葛主义的关系,及其发展——英国经验主义:实质和发展——17世纪——18世纪——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的兴起——伊曼纽尔·康德
第二章 笛卡尔(一)
生平与著作——笛卡尔的目标—他的方法论观念——天赋观念理论——普遍怀疑
第三章 笛卡尔(二)
我思,故我在——思想与思想者——真理的标准——上帝的存在——对循环论证的批评——对错误的解释——数学的确定性——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第四章 笛卡尔(三)
身体的存在性——实体及其主要属性——心灵与身体的关系
第五章 笛卡尔(四)
物质之属性——笛卡尔与圣餐变体论——空间与位置——运动——绵延与时间——运动的根源——运动的规律——神在世界中的活动——有生命之物
第六章 笛卡尔(五)
人对自由的意识——自由与上帝——暂时性的伦理学和道德科学——激情及其控制——善的本质——对于笛卡尔之伦理观念的评价——对于笛卡尔的总体评述
第七章 帕斯卡尔
帕斯卡尔的生活和心灵——几何学方法及其范畴与界限——“此心”——帕斯卡尔的护教理论——人的柔弱与伟大——赌博论证——作为哲学家的帕斯卡尔
第八章 笛卡尔主义
笛卡尔主义的传播——赫林克斯和身心交互性
第九章 马勒伯朗士
生平和著作——感觉,想象,理解;避免错误与获得真理——作为唯一的真正动因的上帝——人类的自由——在上帝之中的那个永恒真理之图景——灵魂的经验性知识——关于其他心灵与物质之存在的知识——上帝的存在与属性——马勒伯朗士与斯宾诺莎、笛卡尔、贝克莱之间的关系——马勒伯朗士的影响
第十章 斯宾诺莎(一)
生平——著作——几何学方法——其他哲学对斯宾诺莎思想的影响——对斯宾诺莎哲学的一些说明
第十一章 斯宾诺莎(二)
实体及其属性——无限的样式——有限样式的产物——心灵与肉体——目的因的取消
第十二章 斯宾诺莎(三)
斯宾诺莎对于知识层次或级别的划分——令人困惑的经验;普遍性观念;假象——科学知识——直观知识
第十三章 斯宾诺莎(四)
斯宾诺莎对人类情感与行为的阐释所要达到的目的——那种趋乐避苦的自然倾向——衍生而出的情感——被动与主动的情
感——奴役与自由——对于神的理智之爱——人心的“永恒”——斯宾诺莎伦理学的一个不一致
第十四章 斯宾诺莎(五)
自然权利——政治社会的基础——君权与政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自由与宽容——斯宾诺莎的影响以及对其哲学的不
同评价
第十五章 莱布尼茨(一)
生平——《论组合的艺术》与和谐观——著作——对莱布尼茨思想的不同诠释
第十六章 莱布尼茨(二)
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的区别——逻辑真理或必然命题——事实真理或偶然命题——完满性原则——实体——不可分的同一性——连续性法则——莱布尼茨的“泛逻辑主义
第十七章 莱布尼茨(三)
单一实体或单子——隐德莱希与第一物质——广延——现实之物与肉身实体——时间与空间—预定和谐——知觉与欲求灵魂与肉体——天赋观念
第十八章 莱布尼茨(四)
本体论证明——基于永恒真理的上帝存在证明——基于事实真理的上帝存在证明——基于预定和谐的上帝存在证明——恶的问题——进步与历史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