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经验一上来就让我们面对一个先决问题: 哲学, 要
怎么来叙述它? 它要求自己专有的叙述形式吗?
我们都知道, 哲学家们会给自己的思想赋予各式各样的叙
述形式: 从对话 (柏拉图、 贝克莱等) 到故事 (伏尔泰), 甚
至还有小说 (托马斯·莫尔的 《乌托邦》), 从而囊括了我们所
说的全部文学体裁。 但我们也知道, 大多数哲学家, 包括其中
几乎所有最伟大的哲学家, 都选择了其他非常不同的叙述形式:
从几何学风格的证明 (斯宾诺莎的 《伦理学》), 到论点的推论
(圣托马斯的 《神学大全》、 康德的 《纯粹理性批判》), 到严格
遵循 “理性的秩序”② 而进行的沉思 (笛卡尔), 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 涉及的就不再是文学体裁, 而是具有尽可能的明确①
性和科学性的叙述形式。
这种犹豫并非没有哲学意味。 因为这种选择的赌注之一,
就是康德所说的哲学的大众化②叙述形式的可能性。 康德本人
在他几部伟大的 《批判》 中严格地叙述了自己的论点之后, 也
尝试过大众化哲学体裁, 但都不太成功。 所以他从中得出结论:
哲学对其大众化叙述具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抵抗性③。
这个结论并非没有悖论, 因为所有哲学家, 真正的贵族思想
家除外, 都仍然或多或少地认为 “人人都是哲学家” (葛兰西④)情况下, 涉及的就不再是文学体裁, 而是具有尽可能的明确①
性和科学性的叙述形式。
这种犹豫并非没有哲学意味。 因为这种选择的赌注之一,
就是康德所说的哲学的大众化②叙述形式的可能性。 康德本人
在他几部伟大的 《批判》 中严格地叙述了自己的论点之后, 也
尝试过大众化哲学体裁, 但都不太成功。 所以他从中得出结论:
哲学对其大众化叙述具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抵抗性③。
这个结论并非没有悖论, 因为所有哲学家, 真正的贵族思想
家除外, 都仍然或多或少地认为 “人人都是哲学家” (葛兰西④)。所以哪怕最抽象的哲学, 也要能够而且必须不超出普通的、 能 59
读会写的人的理解能力。 因此, 大众化哲学的全部计划①都陷
入了一种矛盾当中: 一方面, 哲学必须叙述给所有会思考的人;
另一方面, 很难使它适应人们的理解能力却又不走样。
我们现在可以说, 这个困难并不是幻象, 而是确确实实构
成了一个哲学问题。 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它, 并在时机成熟时给
它一个正确回答。
更确切地说, 我们现在必须预支这个回答, 这样我们就可
以给我们的哲学叙述赋予一种真正让普通读者可以理解的形
式———只要他愿意稍微集中一点注意力, 并对接下来要说的东
西进行一番真正的思考。 因此, 我们必须在实践上预支将在适
当的时候得出的理论回答。 我们现在可以说, 这种预支是哲学
的特性, 因为哲学总是走在它自身前面。 对此, 我们也必须在
时机成熟时进行解释。
我们刚才所说的一切, 显然假定了一种哲学语言观。 哲学 60
家以发明和使用一些在哲学之外没有任何用处的抽象术语而闻
名。 例如, 仅举一个术语为例 (但这样的例子为数众多), 康
德和胡塞尔都谈到 “先验主体”。 他们用这个词不是指你我这
样的主体———我们是心理的、 法律的、 道德的、 政治的和经验
的主体, 即有限的和必死的主体———而是指这样一种现实, 它
具有一种主体的形式, 但又避开了一切经验的规定性。 确切地
说, 它是一切经验的 (感觉的, 已知的或未知的感觉) 统一的
先天 (这也是一个专属于哲学的术语) 可能性的条件。 我们还必须追问, 为什么哲学家会觉得有必要生造这样一些仅属于他
们自己的术语。
但是, 同样是这些哲学家, 也采用了另一些哲学术语, 从
语言学角度来说, 它们来自日常语言 (它们拼写相同), 例如:
上帝、 主体、 道德、 科学、 灵魂、 身体①等等。 我们绝不能被
这种语言的同一②所蒙蔽。 因为大多数时候, 当这些哲学家在
自己的话语中使用这些术语时, 它们与日常语言中的语义内容
并非完全相同: 它们具有不同的意义。 由此, 我们窥见了哲学
家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 他们所用的那些词语 (无论是
他们所专有, 还是属于日常语言), 更多地不是从它们的日常
用法, 而是从它们特有的哲学用法中, 获得自己的意义。 更确
切地说, 它们从自己在其中 “发挥功能” 的哲学话语的语境中
获得属于它们自己的、 哲学的意义。 说得再确切一点, 它们从
存在于哲学思想内部的不同术语之间的必然关系中, 获得自己
的意义。 因此, 任何哲学都是一个严密的体系, 正是这个体系
必然将每个术语的意义与其他术语总体关联起来。
当然, 我们在这里谈论的, 不是随便什么术语, 不是随便
什么辅助性的词语, 而是构成上述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语汇。
为了叙述的明晰, 我们把这些术语、 这些词语, 叫作范畴———
这个表达来自一个希腊词, 意思是审判 判刑 ( juger⁃condam⁃
ner)。 这样一来, 我们就可以把上帝、 灵魂、 身体、 实体、 时
间、 位置、 空间、 物质、 精神、 主体、 自我、 世界、 宇宙、 知觉、 认识、 美、 善、 道德、 实践、 尊重、 权力、 政治、 经济、
意识、 自我意识、 无意识等等, 看作是一些范畴, 条件是, 我
再说一遍, 要通过它们特有的哲学意义来理解它们, 也就是说,
通过它们与某一哲学思想中其他术语体系必然保持的关系所强
加给它们的意义来理解它们。
正是在这个条件下 (要满足这个条件, 并非毫无困难),
哲学范畴的语汇对于非职业哲学家才能变成可理解的。 而且正 62
是在这个条件下, 哲学的大众化入门才有可能。 我们将尽力确
保词语的日常意义与范畴的哲学意义之间的 “过渡”, 并在每
种情况下提供最后的理由, 说明这种 “过渡”, 说明它们之间
的差异, 以及这种差异中的相似性。 但我们必须让读者知道,
这项工作要求他自己作出努力, 进行合作和反思。 否则, 我们
最精心的解释也会 “空转” 或 “停留在空中”。 有了这种相互
的契约, 我们就可以在我们的主题上继续前进了。
中文版阿尔都塞著作集序 (艾蒂安·巴利巴尔) / 1
法文版序 (若弗鲁瓦·米夏埃尔·戈什加林) / 1
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 43
格鲁乔的驴 / 45
一 / 57
二 / 62
三 / 70
四 / 77
五 / 83
六 / 100
七 / 107
八 / 116
九 / 121
十 / 128
十一 / 146
十二 / 162
十三 / 186
十四 / 216
十五 / 231
十六 / 234
十七 / 242
十八 / 248
十九 / 257
二十 / 264
二十一 / 271
二十二 / 279
二十三 / 286
二十四 / 290
二十五 / 297
二十六 / 307
附录 / 315
人人都能搞哲学吗? (路易·阿尔都塞) / 317
作者的目录 /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