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透视】
解放区前期对鲁迅“启蒙主义者”形象的建构
五四“人的文学”性爱叙事传统与华北沦陷区色情文艺论争
五四小说社会启蒙的三种路径
田园追忆中的现代情感结构——论“70后”作家的乡土书写
【作家作品研究】
张恨水小说中“同脸游戏”的结构功能与伦理指喻
英雄史诗与一种新的道德主义兴起——常发财形象论
从“本土中国”到“人的寓言”——李锐小说创作论
自然·宗教·传统——解读阿来“机村”系列小说的三个维度
李广田集外作品十一篇考述
【冯至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专题】
德风潜入至,润思细无声——冯至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专题·导语
冯至的德国文学史观是如何形成的?——以北大时代《德国文学史》备课笔记和资料卡片为中心的讨论
以德国浪漫主义重构心灵:冯至三十年代的三本德国文学译著
冯至对克莱斯特的接受新探——兼论接受中的“观念侨易”
【台港海外形声】
对照互见:琦君怀旧散文的结构方式
抗战前期留美学生如何表述中华民族认同——以《留美学生月刊》为中心的分析
抗日战争中的女性日常生活:革命、技术与“贞洁”问题
澳门少儿文学三个典型时段的文化特征
启蒙、远行与归来:戴思杰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香港文学——文学史视域下书写香港文学的范式研究
黄锦树小说中的“迟到”与“救赎”
【戏剧影视研究】
论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电影的非线性叙事探索
德国“室内剧电影”与中国早期写实片
交互式影视的叙事控制:开放选择与集中权利的游戏
从“贤母良妻”到“母性保护”——重释田汉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学界观察】
图史互动作为方法——评陈思广《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
小说审美本源之探——评《诗性的浮沉: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
《有生》学术研讨会综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