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与故宫学初集》:
(一)从院藏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出发,研发并应用了一批科技成果
“大型环氧乙炔熏蒸消毒设备的定制与应用研究”解决了防止有机质地文物从地面库房移入二期地库时将虫霉隐患带到地下的问题;根据故宫有机质地文物数量多、规格形式差别大、虫害治理任务量重的情况,完成了“大型低温冷冻杀虫设备的定制与应用研究”,定制了冷冻杀虫设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研制的多功能洗画机,可解决或有效改善书画清洗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蜡笺纸及其复制的研究”,恢复了失传已久的传统蜡笺的制作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应用EVA热溶胶膜加固糟朽纺织品”“古代纺织品文物霉斑清除研究”“负压书画保存筒的研制”等项目,以及铜器的传统烫蜡封护技术、角楼宝顶的镏金技术、渗金多宝塔的氩弧焊接技术、修复青铜器的制版技术等,都在文物保护中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这些成果凝结着故宫科研人员的心血,是故宫文物科技保护水平的重要体现。
(二)树立开放意识,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为了克服自身的局限,更多地吸取新的科学技术,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加强了与国内外有关机构的合作。在对外合作方面,有与意大利政府文化遗产部开展的太和殿区域保护合作项目,主要针对太和殿室内油饰保护、墙体装饰保护以及室外石构件的保护。根据两年多的调研和现场试验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比较安全、可行的保护方法。与美国世界纪念建筑基金会合作的倦勤斋保护项目,对室内通景画的修复固色、内檐装修保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尝试,对传统修复保护工艺的继承与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对一些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中,也重视与国外合作或引进比较先进的技术。在国内,联合相关的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和文博单位,利用各自优势,形成互补,例如与教育部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学、有色金属研究院、北京理化分析检测中心、西安文物保护中心、荆州市文保中心等单位合作,对一些文物的保护进行协作研究,成果明显。故宫博物院还召开了“古建筑彩绘和壁画保护技术研讨会”“砖、石文物保护技术研讨会”“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等,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出席,互相切磋,开阔了视野,交流了经验,从理念与技术上都得到启发与提高。由于文物保护对象的复杂性,故宫在积极对外交流与合作中,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更应强调针对性和适用性,不能照搬。同时注重在传统技术中融进现代保护理念和手段,认知传统技术中的科学性,使传统技术在文物科学保护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加快“数字故宫”建设步伐,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力度
“数字故宫”是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故宫博物院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而提出的全新理念。将各种文物、古建筑乃至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字化采集、加工管理、存储、发布手段,使之能在文物资产管理、展览陈列、科学研究、观众服务等诸多方面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故宫文物总体上抢救的及时化、保护的科学化、利用的合理化以及价值利用的社会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数字故宫”建设已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建设,资料信息采集、加工、储存平台建设,核心数据库建设,信息化管理工作平台建设,以及数字化文化展示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获得了文化部文化创新奖。文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成,初步实现了院藏文物信息的资源共享,提高了业务部门对文物管理、利用的方便程度,提升了文物库房的管理水平,也为彻底盘清故宫的文物家底奠定了基础。故宫博物院国际互联网站以其12个主要栏目、3.5万张影像和4000余万的文字成为故宫面向世界的窗口,也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目前日点击量约60万次。现继续以每月60篇文稿和一个网上主题展览的更新速度扩充着网站的内容。故宫与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合作开展的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侧重于利用三维数字技术保存和展示古建筑及文物数据,合作完成的两部节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恢复了紫禁城宫殿金碧辉煌的原貌,形象地展示了紫禁城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古建筑营建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字陶瓷馆”是一个全新的文化展示系统,它通过网络传送的多媒体信息,在传统陈列室内极大地扩展和深化了展示内容的疆界、深度和层次,也为我院今后提升文化展示技术探索了新路。新建成的“电子画廊”则通过精细影像浏览技术以零等待、近距离、超清晰的图像质量,为专家学者们的书画研究和鉴定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古代书画珍品的高精度仿真复制,将为传承优秀文化、扩大珍品文物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拓展文化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与美国IBM公司共同进行的“跨越时空的紫禁城”项目,即将开展实质性工作。这个项目的切实推进将使故宫的文化展示工作整体迈上新的台阶。故宫博物院把打造“数字故宫”视为使传统的博物馆跟上时代步伐,使古老的故宫焕发出青春气息的战略性举措,决心继续推进,不断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