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图解战争史(从上古时代到现代)(精)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660183
  • 作      者:
    编者:(英)蒂姆·纽瓦克|责编:王月梅|译者:顾捷昕//丁广华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3-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1.本书按照纵横两个维度,按时间顺序讲解了不同地域下人类战争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代的人类冲突到20世纪美国内战,从古埃及的法老到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类战争史,内容丰富、浩瀚。
2.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地讲解了人类战争中各式各样的武器系统、指挥方式、组织架构、战地工事、后勤保障、运输工具、战场通信、士兵的招募和训练、军兵种设置和战略战术等,既详细又全面。
3.书中还有海量的插图,插图全部选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风格,生动形象。
4.对于一些关键的武器装备和排兵布阵方式,还做了专门的图文详解,让人一目了然,对于一些著名的军事家、发明家和典型战役,皆有着墨。
5.文字部分由权威的战争史专家执笔,忠实记录了世界各地战术的重大变化,图画解说严谨权威,术语表深入浅出,帮助读者理解军事发展史,堪称战争学宝典。
展开
作者简介
蒂姆·纽瓦克(Tim Newark)
曾任《军事画报》历史顾问,并参与多部纪录片的文本编写,如《二战群英暨武器录》(Heroes & Weapons of WW2)。 现为英国皇家邮政历史顾问战争史专家,著有《高地人》(Highlander,2010)、《战斗民族爱尔兰》(The Fighting Irish,2012)、《兵不厌诈》(Camouflage,2007)。
其他参编人员有马修·本内特(Matthew Bennett)、罗恩·菲尔德(Ron Field)和菲利普·海桑斯威特(Philip Haythornthwaite)。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按照纵横两个维度,全方位回顾了从远古时期的争斗到20世纪美国内战期间人类战争的历史,对各式各样的武器系统、指挥方式、组织架构、战地工事、后勤保障、运输工具、战场通信、士兵的招募和训练、军兵种设置和战略战术等,都做了详细考察。对于关键的武器装备和排兵布阵方式,还做了专门的图文详解,让人一目了然。对于著名的军事家、发明家和典型战役,皆有着墨。文字部分由权威专家执笔,语言简洁,言之有物。书中还有海量插图,作者以最直观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的军队和战士个体群像。 本书内容浩瀚而繁杂,涉及多种文化和各个时代,不过全篇采用19世纪的插图,保持了统一的风格。19世纪是现代学术体系肇始时期,本文插图正是那个时代学术先锋的作品。画家力争还原历史真实,但错漏之处仍不可避免,对此,文字作者一一进行了勘误补正。 全书文字结构清晰,图画解说严谨权威,术语表深入浅出,堪称战争学宝典。打开这本书,读者便可切身领略自上古时代至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现代战争之间,人类战争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展开
精彩书摘
古代的战争

公元前3000—前323年


本章介绍自文明拂晓到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大约3000年间,战争的演变历程。传统观点认为,人类历史上首个相对成熟的文明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但那时的人们已经历经无数次战争,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战争的起源。
我们通过观察大猩猩—两个小群体的大猩猩发生冲突,一方会袭击另一方的成员—不难推知人类战争的大致原型。但是,这种斗争不会导致不同群体之间有组织的冲突。人类这一物种发展到部落阶段时,其组织能力远远超过大猩猩。部落是亲族团体联盟,不仅靠亲缘关系维系,而且带有共同的族群标记,比如语言、风俗、符号和艺术风格等。在其他动物中,只有近亲组成的小团体成员才会相互合作,共同行动;但是人类部落能够发起成千上万人参与的有组织的冲突。在智人的认知能力足以创造族群标记时,部落战争可能就随之出现了。考古发现表明,在大约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创造力爆发,视觉艺术空前繁荣。显然,那时人类的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高级阶段。换言之,部落战争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自那以后,人类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各群体之间的冲突成为常态—这种冲突也是引起文化变革的重要因素。
复杂社会的兴起并未改变战争的基本模式,但是和部落社会相比,组织者可以调动更多资源投入战争。不同的兵种逐次登场:青铜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650年),马拉战车投入使用,士兵能够借助战车作战;铁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1000年),纪律严明的步兵、首批骑兵、首批有效的攻城装备出现,战士开始尝试使用多种武器联合作战。公元前7世纪,希腊将领麾下出现重装步兵。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重装骑兵出现,大型投石机也隆重登场。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吸收了所有上述元素,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军力。自那以后直至火药时期,战争这一军事机器并未经历重大革新。_x000c_
战争中的古埃及,公元前3000—前1000年
古王国时期和中王国时期
古代埃及历史经历了30多个王朝。如今,文化专家将埃及古代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三个王国中间隔着过渡时期。也就是说,三个主要时期之间出现过群雄割据的现象。古王国自第三王朝开始,终于第六王朝(公元前2686—前2181年),是金字塔时代,也是埃及文明奠基阶段。第一个过渡时期始于公元前2181年,终于公元前2040年。在中王国时期(第十一、十二王朝,公元前2040—前1786年),埃及恢复法老制。在古王国时期,埃及仅有一支常备军—王家卫队。到了中王国时期,更正规的军事组织应运而生,国王还偶尔率军侵袭黎凡特地区。

盾牌
埃及盾框架为木质,表面用牛皮绷紧,顶部往往收窄(左)。士兵可以将盾牌挎在背上,双手能自由活动(右)。

努比亚人
努比亚(今埃及和苏丹交界处)位于尼罗河上游,埃及人称之为“库什”(Kush)。努比亚历史悠久,几乎与埃及同时成立统一王国,它的文明独具特色,但也深受埃及文明的影响。埃及人和努比亚人有密切的商业联系,贸易商品多种多样,有象牙、黄金、鸵鸟羽毛、猎豹毛皮等各种非洲特产。两国间也频繁发生军事冲突—双方可能都想夺取贸易路线的控制权。在左边这幅画中,国王乘牛车出行,远处的金字塔低矮狭小,具有显著的努比亚风格。图中还有国王的侍从和一位文士。此外,努比亚人使用埃及象形文字。

战棍
古王国时期的武器大多由石头制成,到中王国时期,青铜武器才逐渐普及。近身对战时,士兵常常使用矛和战棍(带石锤的短棍)这两种武器。


中王国时期,斧取代战棍成为常用武器,但是战棍依然用于仪式典礼。


左边三把都是克赫帕什镰形刀(埃及人称之为“khop-esh”),长约46厘米;右边则是逐步取代镰形刀的直刃刀。

法老杀敌
法老大败敌军是埃及艺术品的常见主题。左图中法老手持战棍,正神勇杀敌,其敌人为努比亚人。右图中,法老一手揪住三人的头发,准备处决他们,这三人分别是努比亚人、柏柏尔人和叙利亚人。

努比亚武器
努比亚的战棍、匕首、矛、弓与埃及武器极其相似。努比亚弓属单体弓,由一根木头制成,有效射程约60米。努比亚许多弓箭手会作为雇佣兵在法老军队中服役。

手执武器
·斧
·匕首
·战棍
·矛
·刀

投掷/射击武器
·弓

防御装备
·盾

服装

武士
·努比亚弓箭手

军事理念和战术

战地工事和运输工具
·牛拉战车

新王国时期:战术和技术
在漫长的第三次过渡期内,尼罗河三角洲被来自亚洲的外族侵占,埃及人称入侵者为“喜克索斯人”。公元前16世纪,底比斯的统治者再次统一埃及。此时的埃及已经不是昔日绚烂多彩的独立王国,它成了强大的帝国,统治努比亚全境以及黎凡特大部分地区。新王国时期,埃及国力强盛,技术发达,文明璀璨。此时,埃及拥有庞大的常备军,战车兵更是其中的精英。大约公元前1650年,小亚细亚半岛上出现了由两匹战马拉动的轻型战车,而喜克索斯人把这项发明带到了埃及。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数个国家之间建立了持续的外交联系—现代人所说的国际关系那时已经萌芽。

参见:
古王国时期和中王国时期,第14—15页;

法老亲征
青铜时代晚期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战争形式:武士乘坐马拉战车,用复合弓向敌人放箭,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有效的进攻方式。战斗过程中,步兵可能无用武之地,仅起到看守军营和城墙的作用。下图描绘的就是这样一支典型队伍,尽管阵形松散,而且士兵的装备也各不相同(分别为矛、斧、战棍、克赫帕什镰形刀和单体弓),但这可能是历史状况的真实反映。

新王国的宫廷大臣
新王国时期,埃及成为高度军事化的帝国。新的贵族武士阶层崛起,军事精英,尤其是战车指挥官,屡屡取代传统的文士精英,成为法老的首席顾问。

新王国的法老
图中有一位法老和一名军官。新王国时期,法老的形象变得英勇威武。在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法老被刻画成仁慈的神,姿态安宁闲适。但是新王国时期,法老往往以引弓射箭的马车武士形象出现在艺术品中(参见第19页)。

手执武器
·斧
·克赫帕什镰形刀
·锤矛
·矛

投掷/射击武器
·弓

防御装备

服装

武士
·战车武士

军事理念和战术
·外交

战地工事和运输工具
·双马战车

战车
野马最早出现在亚欧大草原,可能在公元前第4千纪被驯化,主要用来为人类提供肉食。约公元前3000年,轮式车问世,但当时只是由牛拉动的重型车。由两匹马驱动的轻型车出现于公元前17世纪,也许源自小亚细亚半岛,可能用于捕猎——历史上,人们一直喜欢用马车捕猎。直至公元前1650年,马车才用于战争。当时,小亚细亚半岛上的赫梯王国因善用战车崛起,喜克索斯人驾着战车,入侵了埃及。埃及和赫梯王国是青铜时代晚期的两大王国,位于边境线上的黎凡特地区就是二者厮杀的战场。

埃及战车兵
战车其实就是弓箭手的移动平台,最高速度能达到16千米每小时。如图所示,埃及战车上有两名战士,一位手持盾牌并驾车,另一位则是手执复合弓的弓箭手。复合弓射程是单体弓的两倍。马车侧面挂着箭袋和弓箱。

埃及人追杀迦南人
在埃及人的画笔之下,他们的敌人赫梯人或迦南人总是使用长矛,而不是弓箭。许多现代学者据此得出结论,亚洲人确实在战车上使用长矛。但是这种操作根本无法实现,这些亚洲人肯定和埃及人一样,使用弓箭。埃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惜采用曲笔,也要把敌人画得虚弱无力。

参见:
弓,第290—291页;
身体护甲,第302—303页

卡迭石之战
公元前1275年,埃及和赫梯两军在叙利亚卡迭石交锋,这场史诗级战役是青铜时代晚期最著名的战役。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为了纪念这一战役,命艺术家在埃及的许多庙宇内创作壁画,详细描绘了战场状况。赫梯军队有3500辆战车,埃及一方的装备可能与之相当。上图中,拉美西斯二世麾下士兵正在准备马车。

身体护甲
这幅图也取材于卡迭石之战。图中人物正是拉美西斯二世,他身披战甲—这是由千万片青铜片连缀而成的长袍式紧身护甲。在战车时代,为保护车上的战士免受箭伤,护甲应运而生。有时候,拉车的战马也会披裹铠甲。

埃及战车
埃及古墓中出土的战车共有11辆,其中有4辆来自著名的图坦卡蒙墓,车身框架由轻巧的硬木制成,没有靠背,车底设网状皮垫,乘车人可以站在皮垫上。车轴两头贯穿车轮,每个车轮有4—6个辐条。战车重量约30千克,一人就能够扛起整个战车。

手执武器
·矛

投掷/射击武器
·弓

防御装备
·盾

服装
·身体护甲
·紧身护甲

武士
·战车武士

军事理念和战术

战地工事和运输工具
·战车
展开
目录
目录

引言
战争的演变
古代的战争
罗马及其敌人
中世纪战争
放眼世界
枪支革命
燧发枪时代
现代战争的开端
海战

武器和盔甲革命
武器
盔甲

时间表
术语表
参考书目
索引
撰稿人说明
图片出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