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山西亚高山草地研究概述
1.1 草地群落研究意义
1.2 草地群落研究进展
1.2.1 草地植物区系研究
1.2.2 草地物种多样性的地理梯度格局研究
1.2.3 草地生物量的地理梯度格局研究
1.2.4 草地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1.2.5 草地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1.2.6 草地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研究
1.2.7 草地群落结构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研究
1.3 草地群落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草地群落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可行性分析
1.5 草地群落研究特色与创新
1.5.1 特色
1.5.2 创新
第2章 山西亚高山草地研究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样地设置
2.2.1 自然调查样地设置
2.2.2 模拟增温试验样地设置
2.3 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
2.4 草地群落生物量调查
2.5 草地群落环境因子测量
2.6 草地群落数据处理
2.6.1 α多样性
2.6.2 β多样性
2.6.3 γ多样性
2.6.4 生物量
第3章 山西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3.1 a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3.2 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y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4章 山西亚高山草甸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4.1 生物量指标数量特征
4.2 生物量水平空间分布
4.3 生物量垂直空间分布
4.4 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第5章 山西吕梁山林下草地植物区系分析
5.1 草本植物科、属、种的分布特征
5.1.1 科—属的分布特征
5.1.2 属—种的分布特征
5.1.3 科—种的分布特征
5.2 草本植物科、属的分布区类型
5.2.1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5.2.2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第6章 山西吕梁山林下草地环境因子变化
6.1 温度、湿度的日变化
6.2 温度、湿度的海拔变化
第7章 山西吕梁山林下草地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7.1 α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7.2 β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7.3 γ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第8章 山西吕梁山林下草地生物量的空间格局
8.1 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格局
8.2 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第9章 山西吕梁山林下草地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9.1 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9.2 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第10章 山西吕梁山林下草地水热因子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10.1 空气温湿度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10.2 土壤温湿度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第11章 山西吕梁山林下草地植被生长特征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11.1 植物密度、频度、盖度、高度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11.2 植物物种多样性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11.3 植物功能型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第12章 山西吕梁山林下草地植被生长特征与水热因子关系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12.1 不同增温处理下空气温湿度与植被生长特征的关系
12.2 不同增温处理下土壤温湿度与植被生长特征的关系
第13章 山西亚高山草甸水热因子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13.1 空气温湿度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13.2 土壤温湿度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第14章 山西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14.1 植被物种多样性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14.2 不同植物功能型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14.3 植被生长指标与水热因子关系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第15章 山西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15.1 模拟增温对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15.2 模拟增温对不同土层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第16章 讨论
16.1 亚高山草甸植被生态效应讨论
16.1.1 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
16.1.2 亚高山草甸生物量的空间分布
16.1.3 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
16.1.4 亚高山草甸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16.2 山地林下草地植被生态效应讨论
16.2.1 林下草地植物区系特征
16.2.2 林下草地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特征
16.2.3 林下草地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16.2.4 林下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格局
16.2.5 林下草地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6.2.6 林下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6.2.7 林下草地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16.2.8 林下草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第17章 结论
17.1 山西亚高山草甸研究结论
17.1.1 亚高山草甸随地理梯度的变化格局
17.1.2 亚高山草甸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17.2 山西吕梁山林下草地研究结论
17.2.1 林下草地的植物区系特征
17.2.2 林下草地的空间分布格局
17.2.3 林下草地植物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
17.2.4 林下草地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