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光辉历程 砥砺奋进
第一节 钢铁研究总院发展历程
一、伴随共和国孕育成长(1952—1957年)
二、在祖国建设中成长发展(1958—1983年)
三、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探索前行(1984—1998年)
四、在企业化转制中发展壮大(1999—2006年)
第二节 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发展历程
一、冶金自动化事业初创(1973—1987年)
二、走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1988—1998年)
三、以科研院所整体转制为契机再发展(1999—2006年)
第三节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一、在集团重组中提升核心竞争力(2007—2008年)
二、在集团化发展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9—2017年)
三、在高质量发展中创建一流科技企业集团(2018年至今)
第二章 金属材料 原创策源
第一节 钢铁材料
一、奠定共和国钢铁品种与技术发展的基石
二、为国防军工和重大工程提供材料支撑
三、“海陆空天核”钢铁材料自立自强
第二节 高温合金
一、为“工业皇冠”提供材料保障
二、变形高温合金涡轮盘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三、高温合金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第三节 金属功能材料
一、科技报国,绘就精密合金研发谱系
二、技术引领,服务保障国防军工建设
三、金属功能材料的“应用之美”
第四节 难熔合金和粉末冶金材料
一、难熔合金
二、粉末冶金材料
三、难熔合金和粉末冶金材料中的“钢研缩影”
四、超大型高温高压特种装备自主研发制造
第三章 共性技术 创新基地
第一节 发展历程
一、从探索起步到逐步腾飞
二、对冶金行业有重要影响力的共性关键技术源头
第二节 推动行业进步的共性关键技术
一、高炉喷吹煤粉技术
二、球团(小球)烧结技术
三、转炉炼钢技术
四、连铸技术
五、轧钢技术
六、钢板连续涂镀技术
第三节 新时期冶金共性关键技术
一、开辟冶金流程工程学学科新分支
二、固废资源化技术
三、非高炉炼铁技术
四、未来技术展望
第四章 智能制造 绿色发展
第一节 自动化技术
一、自动化技术发展历程
二、主要技术成果及影响
三、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的示范应用
第二节 数字化技术
一、加快数字化研发布局
二、数字化研发中心建设
三、数字化研发应用
第三节 钢铁绿色化智能化
一、绿色化研发布局
二、智能化技术开发
三、建设绿色化智能化中心
四、智能化成果运用
第五章 分析测试 协同共享
第一节 发展历程
一、冶金分析检测技术开创者
二、产业化之路
第二节 分析测试硕果累累
一、分析检测
二、分析仪器
三、标准物质
四、无损检测
五、计量校准
六、腐蚀防护
七、能力验证
八、检验认证
第三节 分析测试贡献强国之路
一、促进高铁轮轴国产化进程
二、金属材料分析测试仲裁机构
三、“镉大米”——钢研纳克x射线荧光产业的跨越
四、中关材料试验标准的对标研究
第六章 研发平台 聚合创新
第一节 发展历程
第二节 部分国家级平台
一、先进钢铁流程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混合流程工业自动化系统及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三、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四、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
五、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六、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
第三节 产业联盟
一、粉末冶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
第七章 产业转化 跨越发展
第一节 产业发展历程
一、企业化改制
二、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第二节 产业先锋,上市公司巡礼
一、安泰科技
二、金自天正
三、钢研高纳
四、钢研纳克
第三节 产业发展布局
一、业务与市场布局
二、产业区域建设
第八章 以人为本 科技精英
第一节 人才培养
第二节 群英荟萃
一、科研前辈
二、重要奖励和荣誉的获奖者
第三节 院士风采
一、李文采(中国科学院院士)
二、邵象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蔡其巩(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王崇愚(中国科学院院士)
五、殷瑞钰(中国工程院院士)
六、朱静(中国科学院院士)
七、李正邦(中国工程院院士)
八、干勇(中国工程院院士)
九、翁宇庆(中国工程院院士)
十、王海舟(中国工程院院士)
十一、李卫(中国工程院院士)
十二、刘正东(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九章 钢研精神 央企担当
第一节 精神传承
一、奉献担当
二、科技报国
三、精益求精
四、团结协作
五、开放共享
第二节 党的领导
一、“三个成为”
二、党建铸魂
三、统战聚力
四、党建典型
第三节 社会责任
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