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四十年四十人(茅奖作家作品观澜1982-2022)(精)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7867993
  • 作      者:
    编者:梁鸿鹰|责编:左树涛
  • 出 版 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书中八十位评论人,广泛涵盖了前辈学者、知名专家、青年评论家,力图通过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创作的回溯性研究,总结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经验,以启示未来,引领创作。


展开
内容介绍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 本书通过重温历届获奖者的代表作品、把脉其创作整体风格、解析其文学创作,力图形成多元、立体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新貌。
展开
精彩书摘

为改革时代创造典型形象:周克芹的乡土创作之路

 

向荣

 

人们无法选择自己身处的时代,但每个时代总会选择一些人、并通过他们来表达时代的需求、时代的呼唤和时代的情绪。改革时代的民族精神也注定要选择其代表人物来表达和呈现。周克芹无疑就是新时期农村改革所选择的代言人和书写者。早在1978年初,承受时代变革思潮感召鼓舞的周克芹,就有了创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激情和冲动,“心里灼热的情感难以从嘴里、从笑脸上表露出来,总会像火山的岩浆一样汹涌澎湃,将来通过自己的笔奔涌出来”。(《周克芹文集》下卷,第427页)

就在同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这个《决定》在描述当时的农村现状时,用了三个“很”字:“农村生产力水平很低,农民生活很苦,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很薄弱”。这种“很低、很苦、很薄弱”的状态,表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亟需改革转变的历史关头、亟需寻找和建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体制来改变落后的面貌。当此时代呼唤改革之际,周克芹1978年创作、并于1979年发表的长篇乡土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犹如金鸡啼晓,以其悲怆沉郁的文学话语再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艰难曲折的历史际遇,发出了时代变革的先声,震动了新时期的文坛和社会,并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成为当时最契合时代精神、把“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糅为一体,并预示着“改革文学”来临的代表性作品。

周克芹是改革时代最早的幸运者和受惠者。没有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时代,当代文坛就不会有著名作家周克芹。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被遣返回乡的有知识爱文学的农民,一个几十年在风雨中扎根农村土地的农技员。他与农民同呼吸共患难,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历史命运感同身受。他深知新时期农村改革是“中国农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换来的一场改革,是一场历史悲剧换来的改革”。(《时代·改革·文学》,《周克芹文集》下卷,第133页)因其如此,他自觉地把书写农村改革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文学使命,既为改革鼓与呼,亦为改革忧和思。他说:“改革是我们当今生活的主要内容,我们的创作应该在这方面下很大的功夫,做出历史性的深刻的反映”(《关于如何反映当前农村生活的通信》《当代文坛》1985年第1期)。从1978年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到1990年他去世前的《秋之惑》,他在新时期创作的全部乡土小说按时序连结起来就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中国农村改革前十余年的文学编年史,同时也是一部农村社会现代转型期的农民心灵史。他以充沛的激情、冷静的观察和深沉的使命感,关注着农村改革每个阶段的日常经验及其出现的新问题,把那些年农村改革的各种重要现象统摄于创作视域中,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切近农村经验,叙写了当代农民的心路历程和价值选择,为改革时代塑造了许茂、四姑娘、华良玉、王金凤等一批当代农民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我国农村改革变化的时代特征,并以文学想象的方式、提供了改革时代农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经验,传承和拓展了赵树理、柳青和孙犁等人构建起来的乡土文学创作的传统,从而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不可忽略的地位。

…………

 


展开
目录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1982年
向荣
为改革时代创造典型形象:周克芹的乡土创作之路《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手稿谈
张元珂
魏巍:《东方》 1982年
终结与先行——《东方》在当代军旅文学中的位置 韩瑞亭
魏巍:为大时代吹响号角的人 胡世宗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1982年
得法而努力地耕耘——篇手稿档案中的李国文 王雪
“作家是属于他那个时代的”——李国文与茅盾文学奖 席思宇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1982年
从《李自成》看姚雪垠的文学贡献 许建辉
老将青史殊勋在——从《李自成》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谈起 姚海天
李:《黄河东流去》 1985年
《黄河东流去》:一部“悲中见壮”的史诗 刘海燕
《黄河东流去》的资源性意义 刘新锁
张洁:《沉重的翅膀》(修订本)、《无字》 1985年 2005年
张洁:女性自我的建构与解构 饶翔
寻绎张洁《沉重的翅膀》的精神诉求:留下真情从头说 杨金芳
刘心武:《钟鼓楼》 1985年
刘心武小说的现实主义内在转换 孙曙
寻找稳定的“钟摆”——谈刘心武致秦兆阳的一封书信 汪静茹
路遥:《平凡的世界》 1991年
路遥与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杨辉
《平凡的世界》:一部有待全面认识的长篇佳作 宫铭杉
凌力:《少年天子》 1991 年
凌力:寻找历史与现实有价值联系的一面 吴秉杰
皇权下的“精神病象”——再论《少年天子》中个体与机制的博弈 刘诗宇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1991年
冯牧与刘白羽 张昆华
一部关于战争灵魂的诗意长篇——重读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 范咏戈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