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权威全面、品质保证:由158位文学研究专家组成的编撰团队,对近12个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进行挑选与评析;依照作品出版时间顺序编排,精选715位作家的1001部作品,涵盖68个国家42种语言。
●图文体量与装帧精美度独具优势:权威解读搭配海量美图,纯质纸全彩精装,“大部头”精品图文书。960页超大体量,632幅精美图片。既是相关领域的必备参考书,也适合日常翻阅、馈赠他人。
●以知名出版机构、明星产品线作为强大资源后盾:英国著名图文书出版集团Quarto的当家产品线“1001系列”中的重磅之作,也是一本具备优良生活品位,符合较高阅读和审美需求的家庭藏书。
●阅读性与功能性兼备:不仅仅是一份全面的阅读清单和藏书目录,同时也是一本悠游小说之林的权威导览手册、一套有效指导文学创作的操作指南。
对所有热爱阅读的人来说,《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既是一份理想藏书的清单,也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世界小说编年史。这份书单向读者提供了1001部涵盖各种风格的伟大作品的基本资料,配以图片,并由相关专家撰写了简明的批判性见解。它将带领读者进入文学的广阔世界,发现有史以来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本书由著名学者彼得·伯克赛尔主编,一百多位作家、评论家、学者组成的国际团队撰稿,为我们提供了阅读文学经典的参考和了解当代文学热点的指南。英文版于2006年初次面世,历经多次修订,已在28个国家出版,累计销量超过67万册。本次中文版根据英文第6版翻译制作。
在死亡、讲故事和“1001”这个数字之间,存在着古老的联系。自从《一千零一夜》问世以来,这个数字就有了一种神话般的、致命的回响。在《一千零一夜》中讲故事的山鲁佐德,在阿拉伯的1001个夜晚,给有可能将她杀头的国王讲故事,以此延缓她的死亡。每天晚上,国王都想把她杀掉,但山鲁佐德讲的那些饶有趣味的故事片段,使国王不得不让她多活一天。这样,他就可以从她那里再得到一个夜晚,从她那无穷无尽、无拘无束的虚构中再获得一份慰藉。山鲁佐德讲故事的这种绵延无尽、教人欲罢不能的特质,仍在为“1001”这个数字赋予某种数学的崇高,某种无穷和无限的品性。但与此同时,这个数字也维持着山鲁佐德在困境中的那股致命紧迫感。在暗示无穷无尽的同时,这个数字也道出了精确,道出了局促而紧迫的短暂。山鲁佐德所讲的那些故事,如今仍然常被人译为《一千零一夜》,这个译名用“1001”这个数字来强调无穷与有限、众多与唯一之间那份让人心神不宁的相似。在一千零一夜的漫长时光里,山鲁佐德总是只有一夜可活;夜色渐消之际,死神常伴左右,为每一个消逝的夜晚赋予了大限将至的鲜明感,为充满活力、不断衍生的整部作品赋予了确切无疑的“末事”的滋味。
在编辑《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的书目时,我发现自己深深陷入了这种山鲁佐德式的悖论。本书所列小说的故事,是一桩既漫长又芜杂的事件,充满令人意外的转折和未必可能发生的枝节。要用1001本书来编织这个多重的故事,看起来,从一开始就是一项艰巨的、无穷无尽的任务。当然,要在已知范围内,将必读小说悉数收录,将不读也罢的小说统统剔除,这样的终极书单永远也不可能制订出来,正如山鲁佐德的故事尚未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一样。但与此同时,这个数字给我带来的约束既冷酷又局促。鉴于主题是如此宽泛,1001毕竟只是个小数目。这里收录的每一本书都要捍卫自己狭小的“泊位”,每一个条目都被注入了某种浓缩的能源,它们就像生死攸关一般,竭力争取自己的位置。每一部长篇小说都是您在有生之年非读不可的作品。尽管死亡是一幅远景,但它总在不断逼近,总是蜷伏在每个瞬间的阴影之中。在您的有生之年非读不可,这听起来就像是一个不必急于一时的目标,但您还是得抓紧开始才行。
宽广与拘束的矛盾,在这本书的通篇都能体会得到。本书充分体现了小说的多样性、创造力、机智,包罗了从古(伊索、奥维德、卡里同)到今的作品(埃米斯、德里罗和维勒贝克的当代小说)。但与此同时,小说作为一种完备的实体,永远都不会被我们彻底把握,它拒绝被充分归类,其整体总是大于部分之和。诚然,有人也许会辩解说,作为稳定、可供辨别的对象的小说,其实并不存在。对于小说这种形式是何时出现的,读者和批评家们未能达成一致;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诗、自传、证词、新闻报道、寓言、神话或传说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对于无聊小说和文学杰作如何区分,人们当然莫衷一是。确切地说,小说作为一种形式、一部作品,是我们只能短暂地、片段化地把握的一种富有灵感的观念;这种令散文体小说成其为可能的观念,本身就是小说的组成部分。
这样说来,收录在此的这份书单,既无意充当崭新的标准,也不曾自诩要界定何为小说,或是将小说论说透彻。确切地说,这是一份处于求全与偏好这对矛盾之间的书单。为这份书单注入活力的,是小说的精神,是对小说之所是和小说之功效的喜爱。尽管如此,这份书单并不希望,也不打算把握小说、总结小说,或者作出什么结论来。鉴于散文体小说的形式是如此丰富多样,它们存在于许多不同的语言之中,又跨越了那么多个国家和世纪,像这样的书单难免挂一漏万,它遗漏在外的那些书目将会永远,也应该永远给它留下印迹,将它塑造成型并予以解构。这本书没有捍卫自己的边界,排斥那些没有收录的作品,而是把自己当作小说的一张快照,当作讲述小说史的众多说法之一。这本书的条目是由一百余位撰稿人编写的——这些撰稿人可以说是读书界的代表,其中有评论家、学者、小说家、诗人、文艺记者——这份书单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个多元化的读者群体对小说当今面貌的言说为根据的。同样,这本书也反映出当代读者共通的优劣判断,对小说来历的某种理解,以及对阅读的特殊热情。但它在这样做的时候,是以对千差万别和无穷无尽的小说可能性的热爱为宗旨,而不是以区分优劣、去芜存菁的意愿为宗旨。它讲述了1001件事,语气却是迫切急促的,部分原因在于,它知道它还有许多事未曾提及,还有许多其他小说有待阅读,在面对讲故事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时,再长的故事都显得太过短促。
在本书中,这种长与短、求全与偏好的结合,也许在每个条目的层面体现得*明显不过。只用三五百字——每个条目的字数差不多就是这些——来评说长篇小说这样复杂的庞然大物,显然有些疯狂。哪怕是篇幅短小的散文作品,比如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壁纸》,也无法浓缩到三五百字的篇幅以内,更何况是多萝西·理查森的《人生历程》、塞缪尔·理查森的《克拉丽莎》或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些上千页的长篇小说呢?面对如此怪物,三五百字能有何作为呢?在进行这一项目之初,这个问题让我有些懊恼。但随着本书的付梓,我感到,每个条目的短小精悍正是本书*大的优点。这些条目要做的,既不是对每一本书进行全面周到的评论,也不是要让我们体会到原作的滋味,甚至也不是仅仅提供一份刻板的情节梗概。每个条目要做的,是以临终忏悔般的紧迫,反映出每一本小说的引人瞩目之处何在,每一本小说非读不可的原因何在。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形式,能更加有效,或者以更加刺激的强度,传达这种哀求之意。一位撰稿人在跟我讨论这些条目希望实现何种目标时,用了一个词,我觉得这个词正好可以拿来形容这本书。他说,每个条目可以看作一个“微小事件”,一场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阅读体验,读者可以从中以小见大。
在过去几个月里,我要感谢的人有很多。从事这一项目是一桩非比寻常的乐事,主要是因为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流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热情和善意。我首先要感谢所有撰稿人。对编写此书的请求,所有撰稿人马上便慨然应允,令我大为感动,他们的工作成果质量之高,想象力之丰富,令我难以置信。这确实是为爱和友情而付出的辛劳,所以谢谢你们。还有许多人,他们为本书的制作供过稿,但他们没有被列为撰稿人。玛利亚·洛雷(Maria Lauret)未能在书中出现,但我要感谢她的帮助,我还要怀着爱与悲伤,缅怀保罗·罗斯(Paul Roth)。就这份书单应该取什么名字,我曾在无数张餐桌旁与人做过无数次讨论,感谢向我提出建议的每一位。尤其要感谢阿利斯代尔·戴维斯(Alistair Davies)、诺曼·万斯(Norman Vance)、罗斯·盖纳(Rose Gaynor),我在加迪夫和伦敦,还有在美国和土耳其的家人,以及乔丹全家。深深感谢丽兹·怀斯(Liz Wyse),她的聪明才智和镇定自若及幽默感,将*困难的时刻都变成了乐趣。珍妮·道特(Jenny Doubt)以非凡、从容的专家水准和富有想象力的鉴别眼光,对本书做了出版前的全面审读。目睹她处理这样繁重的项目在*后阶段带来的多重压力,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美术指导特里斯坦·德·兰西(Tristan de Lancey)和图片查找员玛利亚·吉布斯(Maria Gibbs)的工作简直不可思议。还要感谢出版社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尤其是简·兰恩(Jane Laing)和茱蒂丝·摩尔(Judith More)。像往常一样,我要把爱和感谢献给伯克赛尔·乔丹一家;献给汉娜,她自这个项目之初就是核心成员;还要献给爱娃和劳丽,对她们来说,阅读是一项刚刚开始、富于变化的乐事。
主编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有关小说的许多知识。它还让我了解到,对书籍的热爱是多么富有感染力,书籍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兴奋、友谊和欢乐。我希望,我们在制作这本书时的某些兴奋、喜爱和友谊,也能传达给阅读这本书的您。
序 6
引言 8
作品索引 16
19世纪前 21
19世纪 83
20世纪 235
21世纪 891
作家索引 950
撰稿人 957
图片来源 960
致谢 960
在死亡、讲故事和“1001”这个数字之间,存在着古老的联系。自从《一千零一夜》问世以来,这个数字就有了一种神话般的、致命的回响。在《一千零一夜》中讲故事的山鲁佐德,在阿拉伯的1001个夜晚,给有可能将她杀头的国王讲故事,以此延缓她的死亡。每天晚上,国王都想把她杀掉,但山鲁佐德讲的那些饶有趣味的故事片段,使国王不得不让她多活一天。这样,他就可以从她那里再得到一个夜晚,从她那无穷无尽、无拘无束的虚构中再获得一份慰藉。山鲁佐德讲故事的这种绵延无尽、教人欲罢不能的特质,仍在为“1001”这个数字赋予某种数学的崇高,某种无穷和无限的品性。但与此同时,这个数字也维持着山鲁佐德在困境中的那股致命紧迫感。在暗示无穷无尽的同时,这个数字也道出了精确,道出了局促而紧迫的短暂。山鲁佐德所讲的那些故事,如今仍然常被人译为《一千零一夜》,这个译名用“1001”这个数字来强调无穷与有限、众多与唯一之间那份让人心神不宁的相似。在一千零一夜的漫长时光里,山鲁佐德总是只有一夜可活;夜色渐消之际,死神常伴左右,为每一个消逝的夜晚赋予了大限将至的鲜明感,为充满活力、不断衍生的整部作品赋予了确切无疑的“末事”的滋味。
在编辑《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的书目时,我发现自己深深陷入了这种山鲁佐德式的悖论。本书所列小说的故事,是一桩既漫长又芜杂的事件,充满令人意外的转折和未必可能发生的枝节。要用1001本书来编织这个多重的故事,看起来,从一开始就是一项艰巨的、无穷无尽的任务。当然,要在已知范围内,将必读小说悉数收录,将不读也罢的小说统统剔除,这样的终极书单永远也不可能制订出来,正如山鲁佐德的故事尚未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一样。但与此同时,这个数字给我带来的约束既冷酷又局促。鉴于主题是如此宽泛,1001毕竟只是个小数目。这里收录的每一本书都要捍卫自己狭小的“泊位”,每一个条目都被注入了某种浓缩的能源,它们就像生死攸关一般,竭力争取自己的位置。每一部长篇小说都是您在有生之年非读不可的作品。尽管死亡是一幅远景,但它总在不断逼近,总是蜷伏在每个瞬间的阴影之中。在您的有生之年非读不可,这听起来就像是一个不必急于一时的目标,但您还是得抓紧开始才行。
宽广与拘束的矛盾,在这本书的通篇都能体会得到。本书充分体现了小说的多样性、创造力、机智,包罗了从古(伊索、奥维德、卡里同)到今的作品(埃米斯、德里罗和维勒贝克的当代小说)。但与此同时,小说作为一种完备的实体,永远都不会被我们彻底把握,它拒绝被充分归类,其整体总是大于部分之和。诚然,有人也许会辩解说,作为稳定、可供辨别的对象的小说,其实并不存在。对于小说这种形式是何时出现的,读者和批评家们未能达成一致;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诗、自传、证词、新闻报道、寓言、神话或传说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对于无聊小说和文学杰作如何区分,人们当然莫衷一是。确切地说,小说作为一种形式、一部作品,是我们只能短暂地、片段化地把握的一种富有灵感的观念;这种令散文体小说成其为可能的观念,本身就是小说的组成部分。
这样说来,收录在此的这份书单,既无意充当崭新的标准,也不曾自诩要界定何为小说,或是将小说论说透彻。确切地说,这是一份处于求全与偏好这对矛盾之间的书单。为这份书单注入活力的,是小说的精神,是对小说之所是和小说之功效的喜爱。尽管如此,这份书单并不希望,也不打算把握小说、总结小说,或者作出什么结论来。鉴于散文体小说的形式是如此丰富多样,它们存在于许多不同的语言之中,又跨越了那么多个国家和世纪,像这样的书单难免挂一漏万,它遗漏在外的那些书目将会永远,也应该永远给它留下印迹,将它塑造成型并予以解构。这本书没有捍卫自己的边界,排斥那些没有收录的作品,而是把自己当作小说的一张快照,当作讲述小说史的众多说法之一。这本书的条目是由一百余位撰稿人编写的——这些撰稿人可以说是读书界的代表,其中有评论家、学者、小说家、诗人、文艺记者——这份书单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个多元化的读者群体对小说当今面貌的言说为根据的。同样,这本书也反映出当代读者共通的优劣判断,对小说来历的某种理解,以及对阅读的特殊热情。但它在这样做的时候,是以对千差万别和无穷无尽的小说可能性的热爱为宗旨,而不是以区分优劣、去芜存菁的意愿为宗旨。它讲述了1001件事,语气却是迫切急促的,部分原因在于,它知道它还有许多事未曾提及,还有许多其他小说有待阅读,在面对讲故事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时,再长的故事都显得太过短促。
在本书中,这种长与短、求全与偏好的结合,也许在每个条目的层面体现得*明显不过。只用三五百字——每个条目的字数差不多就是这些——来评说长篇小说这样复杂的庞然大物,显然有些疯狂。哪怕是篇幅短小的散文作品,比如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壁纸》,也无法浓缩到三五百字的篇幅以内,更何况是多萝西·理查森的《人生历程》、塞缪尔·理查森的《克拉丽莎》或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些上千页的长篇小说呢?面对如此怪物,三五百字能有何作为呢?在进行这一项目之初,这个问题让我有些懊恼。但随着本书的付梓,我感到,每个条目的短小精悍正是本书*大的优点。这些条目要做的,既不是对每一本书进行全面周到的评论,也不是要让我们体会到原作的滋味,甚至也不是仅仅提供一份刻板的情节梗概。每个条目要做的,是以临终忏悔般的紧迫,反映出每一本小说的引人瞩目之处何在,每一本小说非读不可的原因何在。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形式,能更加有效,或者以更加刺激的强度,传达这种哀求之意。一位撰稿人在跟我讨论这些条目希望实现何种目标时,用了一个词,我觉得这个词正好可以拿来形容这本书。他说,每个条目可以看作一个“微小事件”,一场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阅读体验,读者可以从中以小见大。
在过去几个月里,我要感谢的人有很多。从事这一项目是一桩非比寻常的乐事,主要是因为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流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热情和善意。我首先要感谢所有撰稿人。对编写此书的请求,所有撰稿人马上便慨然应允,令我大为感动,他们的工作成果质量之高,想象力之丰富,令我难以置信。这确实是为爱和友情而付出的辛劳,所以谢谢你们。还有许多人,他们为本书的制作供过稿,但他们没有被列为撰稿人。玛利亚·洛雷(Maria Lauret)未能在书中出现,但我要感谢她的帮助,我还要怀着爱与悲伤,缅怀保罗·罗斯(Paul Roth)。就这份书单应该取什么名字,我曾在无数张餐桌旁与人做过无数次讨论,感谢向我提出建议的每一位。尤其要感谢阿利斯代尔·戴维斯(Alistair Davies)、诺曼·万斯(Norman Vance)、罗斯·盖纳(Rose Gaynor),我在加迪夫和伦敦,还有在美国和土耳其的家人,以及乔丹全家。深深感谢丽兹·怀斯(Liz Wyse),她的聪明才智和镇定自若及幽默感,将*困难的时刻都变成了乐趣。珍妮·道特(Jenny Doubt)以非凡、从容的专家水准和富有想象力的鉴别眼光,对本书做了出版前的全面审读。目睹她处理这样繁重的项目在*后阶段带来的多重压力,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美术指导特里斯坦·德·兰西(Tristan de Lancey)和图片查找员玛利亚·吉布斯(Maria Gibbs)的工作简直不可思议。还要感谢出版社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尤其是简·兰恩(Jane Laing)和茱蒂丝·摩尔(Judith More)。像往常一样,我要把爱和感谢献给伯克赛尔·乔丹一家;献给汉娜,她自这个项目之初就是核心成员;还要献给爱娃和劳丽,对她们来说,阅读是一项刚刚开始、富于变化的乐事。
主编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有关小说的许多知识。它还让我了解到,对书籍的热爱是多么富有感染力,书籍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兴奋、友谊和欢乐。我希望,我们在制作这本书时的某些兴奋、喜爱和友谊,也能传达给阅读这本书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