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醒:摆脱工具主义 活出真实自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21745955
  • 作      者:
    (丹)斯文·布林克曼(Svend Brinkmann)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2
收藏
编辑推荐
1.老喻、徐英瑾作序推荐,严飞、托德·梅推荐。丹麦心理学家斯文·布林克曼代表作。
2.内卷时代的人生哲学。如何摆脱社会的惯性?来自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人生智慧;
3.摆脱越努力越焦虑的人生怪圈。7个方法帮助每个在焦虑中找不到自己的人活出自己,构建属于自己的“清醒哲学”
4.停止从自身寻找原因,停止反省自己;摒弃所谓的积极心理学,要学会关注生命中消极的方面,要懂得人力犹有尽时,人并不能胜天;要学会对不符合基本立场的事情说“不”;人生遇到难事,不要幻想培训能帮你解决问题……


展开
作者简介

【丹麦】斯文·布林克曼(Svend Brinkmann)

丹麦奥尔堡大学心理学教授,非典型哲学家,罗森凯尔奖获得者。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哲学、伦理和方法论议题。

凭借《清醒》成为知名文化批评家。 


展开
内容介绍

总是在追求进步?那不过是一种社会的惯性;
应时时反省自己?那不过强化对自己的不满;
凡事要积极思考?那不过是一种不讲理的暴政;
事事爱率性而为?那不过是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热衷工具与方法?那不过是种无聊的心理安慰……

在加速文化的碾压下,现代人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处。我们就像转轮里面的仓鼠,拼命努力挣脱现实的牢笼,却永远只能在原地打转;我们总是告诉自己,当我实现目标之后,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是只要我们还身处加速文化这个“转轮”当中,就永远不可能摆脱越努力越焦虑的人生怪圈,清醒地活。
针对这种人生困境,本书作者用古希腊斯多葛哲学对症下药,提出7种对抗工具主义的原则,帮助我们挣脱环境束缚,活出清醒的自己。


展开
精彩书评

关于《清醒》一书所给出的斯多葛主义教导的其余内容,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自行探索,在此笔者也仅就自己的体会重构了其中的几个论点。那么,我们中国读者为何要读一本由丹麦心理学家写的关于斯多葛主义思想的书籍呢?
笔者以为,斯多葛主义是目下中国社会非常需要但却在客观上又高度缺乏的一种哲学修养。毋庸讳言,近几年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自大之风,不少人既不愿意承认别人的进步,亦不愿意承认天外有天,成天沉浸在“我很牛”的自我催眠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积极心理学在全社会过度泛滥的一种产物。与之相伴而行的,则是唯意志主义思想的流行——很多人认为只要自己意志力足够强,就能逆天改命。结果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一些人甚至会在被现实狠狠打脸以后陷入精神失调。所以,我们需要在这种“做加法”的思潮之外找到一种“做减法”的思潮与之平衡——换言之,根据这种“做减法”的思想,我们宁可少吹几个牛皮,也要将自己手头能做的事情做好。斯多葛主义恰恰就是这种“做减法”的思想。
那么,斯多葛主义是不是主张“放弃一切追求”的佛系思想呢?并不是。不可否认,与那些相信轻轻松松就能逆天改命的狂徒相比,斯多葛主义者的确略具佛系色彩,但斯多葛主义依然是一种可以用以指导具体工作的哲学,而不是教人去放弃一切劳作。实际上,斯多葛主义的工作守则是“在你的行动半径内做你可以做的事情”,换言之,既不要随意自我加压,也不要放弃最基本的职责。这里的关键词就是“行动半径”。理想主义往往高估自己的行动半径,总认为只要努力,总能心想事成;存在主义则低估行动半径,认为即使坐在我对面的一个陌生人都可能成为压迫我的“地狱”。与之相比,斯多葛主义者的态度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唯有如此,人生之路才能走得不疾不徐,扎扎实实。
说到这里,我似乎还欠读者一个解释:如果一个斯多葛主义者穿越到了1642年成为伦勃朗,他又该怎么画《夜巡》呢?是按照自己的艺术理念来画,还是按照顾客的要求去画呢?
以笔者浅见,一个真正的斯多葛主义者凭借其健全的世界观,应当能预料到:他如果按自己的想法去画画的话,顾客大概率是不会开心的;但是,他也应当预料到,即使顾客不开心,由此所导致的风波很快就会过去,而在日后,世界美术史终将认识到《夜巡》的价值。所以,他会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画,但与理想主义者不同,他不会试图向顾客宣传他的艺术理念(因为他会预料到这是无用的),也不会像存在主义者那样对顾客的“低艺术品味”而愤愤不平(因为他知道,这些顾客的反应本来就是宇宙运作逻辑的一部分)——相反,他会笑着面对顾客的批评——与此同时,他会坚持他的构图方案,让顾客的脸蛋继续淹没在阿姆斯特丹的茫茫夜色之中。
从这个角度看,斯多葛主义伦理教导的核心,并不是直接告诉大家该怎么做一件事,而是告诉大家应该怎么看待你所做的某件事,并通过态度的改变来治疗世人的焦虑。对画画的态度如此,对万事万物的态度亦如此。这种态度的自由切换能力,将让你达到符合斯多葛主义标准的“清醒”状态。


展开
精彩书摘

积极主义的暴政

屡获殊荣的美国心理学教授芭芭拉·赫尔德长期以来一直在批评她口中的“积极的暴政”。1 她认为,积极主义不但在美国尤为普遍,而且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全球口袋心理学——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思考,应该具备资源导向型思维,应该把难题视为有意思的挑战。这种现象如今已经发展到有人认为重病之人应该“从疾病中吸取教训”,进而成为一个在其他方面更为强健的人。2 大量励志书籍和痛苦生活的回忆录都出自身体和精神上有疾病的人之手,他们都会谈及自己是多么庆幸能经历一场危机,因为他们从中学到了太多的东西。我认为真实的情况是,在一个人身患重疾或发现自己陷入某种其他形式的生存危机之时,如果还被要求往光明的一面去思考,这会让他不堪重负。几乎没有一个作者会坦然承认自己的疾病自始至终都很可怕,他宁愿自己永远不要有这样的经历。励志类书籍的典型书名很可能会是“我如何经受住了煎熬——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但我们几乎不大可能找到一本名为“我还是很煎熬——这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噩梦”的书。我们现在不光要忍受压力和疾病,并最终死亡,还要被其他人认为,应该觉得这一切会带来美妙的启发和回报。

如果有人像我一样觉得这一切已经过头了,那么就应该继续读下去,学会怎样通过强调消极因素来推翻“积极的暴政”。这会让我们为坚守本心做更好的准备。我们需要夺回“感受不佳”的权利——不受任何限制。幸运的是,有些心理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了,其中就包括批判心理学家布鲁斯·莱文。他有一份清单,其中罗列了医护专业人士为人类添加苦难的方式,第一条就是积极的心理学箴言,即受害者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你们只需向乐观的方面去想”这一类的言语最会让陷入困境之人深感被冒犯。凑巧的是,莱文清单上的第十条为“将人类的苦难去政治化”。这指的是把降临到人们头上的各种不幸都归咎于其自身的不足(缺乏动力、悲观心态等),而非外界的环境因素。

积极心理学

如前所述,芭芭拉·赫尔德教授是积极心理学最尖锐的批评者之一。自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实现了爆发式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可以被看作加速文化对积极主义的痴迷在科学上的映射。在马丁·塞利格曼成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 1988 年,这方面的研究才真正开始起步。塞利格曼声名鹊起,是因其提出,习得性无助是抑郁症的诱因之一。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漠不关心的状态,或者至少缺乏改变痛苦经历的意愿,即使在有条件避免痛苦的情况下也无动于衷。塞利格曼通过对狗进行电击的实验发展了这一理论。在厌倦了折磨人类最好的朋友之后,他决定专注于更能鼓舞人心的事业,转而投身于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拒绝关注人类的问题和痛苦,而这部分代表了此前心理学大部分研究成果(塞利格曼有时将传统的心理学称为“消极心理学”)。更确切地说,心理学反而变成了对生活之美和人性之善的一项科学研究。特别是,现在它需要解答的问题为,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以及如何找出人类性格的积极本质。4 作为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塞利格曼凭借自己的地位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他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以至于现在有了专门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项目、科研中心和科学期刊。传统的心理学极少有概念能如此迅速地捕获普通大众的想象力。值得深思的是,作为优化生活和各方面发展的一个工具,积极心理学竟能如此轻而易举地融入加速文化。

当然,对提升幸福感、提供最佳体验和提高绩效水平的因素进行研究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在咨询师和培训师(或那些参加过积极领导短期课程的狂热经理人)的手中,积极心理学沦为扼杀批评意见的一项生硬的工具。有些社会学家在分析积极思考和肯定式探询的时候,甚至用上了“法西斯式积极主义”5 这类表述。这一概念刻画了由只关注生活美好的一面而导致的那一类心灵控制。

更为传奇的是(不妨在这里加点儿料),我在学术界最负面的经历绝对与积极心理学家有关。几年前,我分别在一本女性杂志和一份报纸上对积极心理学表达了不满。后果是相当戏剧性的。6 三位积极心理学家(我在这里就不点名了)指控我“学术不端”,并向我所在大学的高层投诉。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投诉的内容并不很严肃,主要是说我把积极心理学明确地表述为消极的,并且处心积虑地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与其实际应用混为一谈。所幸,我的大学直接拒绝了这个投诉,但这些心理学家此次的反应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安。他们没有直接写信给编辑并公开讨论,反而选择向我所在大学的管理层诋毁我的学术诚信。之所以提起这个事件,是因为,讽刺的是,这些积极心理学家竟然这么不愿意参与公开的学术讨论。显然,公开和互相欣赏也是有限度的(幸亏并不是积极心理学的所有代表人物都是这样)。这个事件也证实了我对“积极的暴政”的批判——它必定会无所不用其极地消灭消极的观点和反对意见(尤其是对积极心理学本身的批评)。


展开
目录

推荐序 一锅北欧风味儿的“反励志”/ 喻颖正
导读 清醒地面对快节奏的滚滚红尘/徐英瑾

前言 快节奏的生活

第一章
停止省视内心
直觉
找到自我,还是学会接纳自己?
悖论机
我们该怎么做?

第二章
注重生命中消极的方面
积极主义的暴政
积极心理学
积极的、感激的、会欣赏的领导者
归罪受害者
吹毛求疵
接受生活的给予
我们该怎么做?

第三章
学会说“不”
何为“是”的帽子?人们为什么需要它?
在风险社会中怀疑的正义性
我们该怎么做?

第四章
抑制自己的情感
情感文化
情感文化的后果
我们该怎么做?

第五章
解雇你的培训师
生活培训法
培训的危险之处
培训和友谊
我们该怎么做?

第六章
读一本小说
——不是励志书,也不是传记
当今最流行的文学体裁
将小说作为一种自我技术
不抱有幻想的文学
我们该怎么做?

第七章
回顾过去
过去对个人的重要性
我们该怎么做?

结语
最后的一些想法

附录
斯多葛主义
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
古罗马的斯多葛学派

致谢
注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