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以时间为主线,纵向梳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潮流起伏、形势发展,横向讲述欧洲、北非、苏德、太平洋等各个战区的重要战事。
★作者站在一名军事理论家的高度,对参战国的战略决策和战役行动做了透彻讲解与精彩点评,对各国的战争愚行,特别是英国的连连失误更是不吝笔墨严加批判。
★书中没有拗口的术语和复杂的概念,作者一路大道至简、平铺直序,辅以*到的分析、深刻的反思,甚至辛辣的讽刺。无论是战史小白、对二战有一些了解的进阶读者,还是骨灰级的二战粉丝,都能各取所需,从中汲取营养。
★机械化战争论和间接路线理论是贯穿全书的两条暗线,几乎在解说各场战役时都得到了体现和运用,因此这本书也是深入理解利德尔·哈特军事思想的重要补充。
瓜分波兰后,斯大林急于掩护苏联的波罗的海侧翼,以免遭受希特勒这位临时伙伴日后的威胁。因此,苏联政府不失时机地确保了对波罗的海沿岸这片俄国昔日缓冲地带的战略控制。到10月10日,苏联已经与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缔结了协定,从而让红军部队进驻这些国家的重要地点。10月9日,苏联开始同芬兰谈判。10月14日,苏联政府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有三个主要目的。
首先,为掩护通往列宁格勒的海上通道,必须实现:(1)从两岸以炮兵封锁芬兰湾,阻止敌人的军舰或运输船只驶入海湾;(2)阻止一切敌人接近芬兰湾内位于列宁格勒出口西面和西北面的岛屿。为此,苏联政府要求芬兰割让霍格兰岛、谢斯卡尔岛、拉旺萨尔岛、大捷尔斯岛、洛维斯托岛,苏联愿意用其他地方的领土交换;另外还要租借汉科港三十年,这样,苏方就可以在此建立一座配备岸防炮兵的海军基地,从而与对岸的帕尔季斯基海军基地相配合,封锁芬兰湾入口。
其次,为了在陆地上更好地掩护列宁格勒,苏联政府要求芬兰后移卡累利阿地峡的国界线,以此确保重型火炮的射程无法达到列宁格勒。边界线的这种调整不会破坏曼纳海姆防线主要防御的完整性。
再次,调整远北“佩萨莫地区的国界线,那段人为绘制的国界线很不合理”。那条直线穿过雷巴奇半岛的狭窄地峡,切断了半岛西端。这番调整的目的显然是防范敌人在雷巴奇半岛站稳脚跟,从而掩护摩尔曼斯克的海上接近地。
为换取领土方面的这些调整,苏联提出把雷波拉和波拉约尔皮地区割让给芬兰——就连芬兰白皮书也认为,这种交换能让芬兰获得2134平方英里的土地补偿,而他们割让给苏联的领土总共只有1066平方英里。
客观地审查这些条款就会发现,它们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既能让苏联领土更加安全,也没有严重影响芬兰的安全性。很显然,这些条款让德国人无法把芬兰作为进攻苏联的出发地,也不会给苏联进攻芬兰提供任何明显的优势。实际上,苏联愿意割让给芬兰的领土,能拓宽芬兰极不舒适的狭窄腰部。
可是,出于民族情感,芬兰人很难接受这样一份协定。他们虽然愿意割让除霍格兰岛之外的所有岛屿,但对租借汉科港一事毫不妥协,坚称此举与他们严守中立的政策背道而驰。苏联随后提出购买这片领土,认为此举并不违背芬兰的中立义务,可芬兰人拒绝了这项提议。双方的会谈变得日趋激烈,苏联报纸的语气越来越带有威胁性。11月28日,苏联政府废除了1932年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1月30日,苏联发动入侵。
芬兰军队阻挡住红军的初期推进,全世界为之震惊。从列宁格勒直接攻往卡累利阿地峡的红军,在曼纳海姆防线外围阵地陷入停顿,而他们在拉多加湖附近的进攻也没能取得进展。战线另一端,苏联人切断了北冰洋上的小港口佩萨莫,以此封锁通过这条路线为芬兰提供援助的入口。
红军还跨过芬兰腰部,遂行了另外两场深具威胁的突击。较靠北的一股红军穿过萨拉攻往凯米耶尔维(位于通往波的尼亚湾的中途),随后被一个芬兰师的反突击逼退,这个师是通过铁路从南方调来的。红军稍南面的那场突击穿过苏奥穆斯萨尔米,1940年1月初也被芬兰军队的反突击截断。芬兰人绕过侵略者侧翼,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和退路,待敌人饥寒交迫、筋疲力尽后才发动进攻,一举粉碎了对方。
西方国家认为芬兰是侵略行径的新受害者,随着芬兰以弱胜强,他们的同情迅速发展为热情。这种印象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法国和英国政府考虑朝这片新战区派遣一支远征军,目的不仅仅是援助芬兰,也是为控制瑞典耶利瓦勒铁矿,从而让德国无法获得铁矿石,同时建立一个威胁德国波罗的海侧翼的据点。但这个计划没能在芬兰的抵抗崩溃前实现,部分原因是挪威和瑞典持反对态度。因此,法国和英国避免了同时对苏联和德国开战的危险,此时正是他们自身防御力量极度虚弱的时候。但联军开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显著威胁,促使希特勒决定占领挪威,从而消除这种威胁。
芬兰初期胜利的另一个影响是,加强了低估苏联军事实力的普遍趋势。温斯顿·丘吉尔1940年1月20日的广播讲话体现了这一点,他说芬兰“向世人揭露了红军军事上的无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希特勒和他一样,也抱有这种错误判断,结果在次年造成了严重后果。
译者序
第一部 序幕
第一章 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第二章 战争爆发时的力量对比
第二部 爆发 1939—1940 年
第三章 波兰沦亡
第四章 虚假战争
第五章 芬兰战争
第三部 狂澜 1940 年
第六章 挪威沦陷
第七章 西欧沦陷
第八章 不列颠战役
第九章 从埃及发起的反击
第十章 征服意属东非
第四部 泛滥 1941 年
第十一章 巴尔干和克里特岛沦陷
第十二章 希特勒转而对付苏联
第十三章 入侵苏联
第十四章 隆美尔进入非洲
第十五章 “十字军”行动
第十六章 潮起远东
第十七章 日本的征服狂潮
第五部 转向 1942 年
第十八章 苏联的潮流逆转
第十九章 隆美尔的涨潮
第二十章 非洲的潮流逆转
第二十一章 “火炬”行动,大西洋的新潮流
第二十二章 奔向突尼斯
第二十三章 太平洋的潮流逆转
第二十四章 大西洋战役
第六部 退潮 1943 年
第二十五章 肃清非洲
第二十六章 从西西里重返欧洲
第二十七章 进军意大利——投降和受阻
第二十八章 德国人在苏联退潮
第二十九章 日本人在太平洋退潮
第七部 低潮 1944 年
第三十章 攻克罗马和在意大利第二次受阻
第三十一章 法国的解放
第三十二章 苏联的解放
第三十三章 轰炸逐步加强——对德国的战略空中攻势
第三十四章 西南太平洋和缅甸的解放
第三十五章 希特勒的阿登反攻
第八部 终局 1945 年
第三十六章 从维斯瓦河攻往奥得河
第三十七章 德军在意大利的崩溃
第三十八章 德国败亡
第三十九章 日本败亡
第九部 尾声
第四十章 后记
书中引用的参考书目
陆军上尉巴兹尔·利德尔·哈特爵士的其他著作
专家点评
利德尔·哈特的著作滋养了我整整20年。
——乔治·巴顿
英国人若能对利德尔·哈特的理论多加注意,可以避免吃这么大的败仗。
——埃尔温·隆美尔
我对……利德尔·哈特……等人的著作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它们也激发了我的想象力。
——海因茨·古德里安
利德尔·哈特并不为取悦读者而写作,他在书中揭露了本质与真相,我非常欣赏这一点。
——伯纳德·蒙哥马利
利德尔·哈特让那些成功运用了数千年的战略战术变得更加行之有效、意义非凡。
——伊扎克·拉宾
媒体评价
一部难以超越的作品。
——《星期日电讯报》
一位20世纪伟大军事思想家的精心杰作。
——《生活》杂志
在严格的战役史著作当中,恐怕没有哪本关于二战的书比得上利德尔·哈特这本。
——《伦敦时报》
这本书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利德尔·哈特不仅是预言家和批评家,更是一位顶级历史学家。
——《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