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篇 新能源汽车与低碳发展
要点导读 2
新能源汽车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3
开展中国汽车产业实现碳中和的研究 3
让“零排放”成真,汽车产业是关键 5
5G 技术赋能新能源场景 6
5G 智能动力电池成为重要渠道 9
汽车产业如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11
“政策 + 市场”双轮驱动 11
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提高汽车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 12
多部门通力合作开展减排工作 14
实现能源的清洁化和交通电动化 15
寻找汽车减碳突破口 17
欧七排放标准给我国汽车产业带来挑战 17
减碳新技术 20
第二篇 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与演进路线
要点导读 26
电池产业还将“三条腿走路” 27
实施多元化路线 28
钠锂集成不同凡响 32
钠离子电池前景如何 34
磷酸铁锂(弹匣电池)安全吗 35
烧车包赔,电池安全你敢承诺吗 38
换电的技术创新 43
换电续航,时刻要规划线路 43
换电迎来契机,七大优势逐渐克服痛点 46
案例 北京新能源汽车换电优势及意义 49
加氢:氢燃料电池产业真能“氢”而易举 55
氢燃料电池提及率上升 55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57
为何有车企唱衰氢燃料电池 58
案例 京沪“氢城”打造 62
难点突破与机会识别 66
充电不便,各地开启新一轮“打桩” 66
电动汽车为啥怕冷,如何挽救 67
燃油车占充电位,“鸠占鹊巢”能治不 73
车企大力化解“电池荒” 76
第三篇 资本盛宴与市场博弈
要点导读 82
深挖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 83
半年销量增长 2.3 倍提振信心 83
加紧锤炼产业链条 84
氢能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85
双积分政策鼓励车企新能源战略 87
积分差距逐渐拉大,自主品牌乘用车企占优势 87
平均油耗达标门槛提高,传统合资车企备受油耗困扰 88
电池企业猛扩产能背后的逻辑 91
“锂”持续上涨有理吗 94
理性看待估值回调 96
探寻动力电池回收新蓝海 98
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亟须规范化 98
健全回收体系是关键 103
卖车比造车挣钱吗 106
案例 华为有技术为何不造车 106
案例 软件成为车企之痛 109
第四篇 应用场景与消费热点
要点导读 114
从里程大数据看新能源汽车谁跑得最欢 115
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115
乘用车是消费主力 116目录 / V
纯电动占比达 84.5% 117
车型影响 119
“三孩”来了,多座车或迎来春天 122
“微电”或将终结“老头乐” 124
无人驾驶与无人货运 129
“老司机”难找,无人货运或将到来 129
无人驾驶卡车备受青睐 131
政策助力自动驾驶 133
从销量看市场消费热点 136
A00级电动车成为主力 136
自主新能源汽车优势扩大 137
传统合资品牌“触电”遇冷 139
案例 2021 年南京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139
第五篇 挑战与机遇
要点导读 144
一道让车企茅塞顿开的高考题 145
垂直整合,难以在细分市场保持优势 145
产业链开放,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 146
救“芯”:增强芯片自主供给能力 148
汽车芯片为什么会缺货 148
车企要开始救“芯”吗 151
求变:向死而生是选择,主动求变谋出路 155
新能源车企打“僵尸” 155
传统高端品牌电动化战略遇阻 160
强链补链:产业供应链完善势在必行 164
何谓“强链补链” 164
存在哪些短板和缺环 165
供应链开放,甜到了车企 166
迎接新能源汽车市场趋势转变 168
从政府“放手”到市场“接手” 168
案例 上海收紧新能源车牌 172
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 174
由被迫选择向主动拥抱转变 177
后记 179
展开
孙逢春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新能源汽车在交通领域、智能出行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电动化与智能网联化的融合让汽车成为新的移动空间与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 3.0 时代》通过多种形式,梳理总结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资本、场景、挑战等系列问题,给读者带来了新的视角观点。我相信,在智能网联技术的加持下,新能源汽车 3.0 时代正飞速驶来。
李克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
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科学家
新能源汽车对促进交通变革和低碳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的结合,将大大提升全社会运转效率和经济质量,开启智能交通和绿色出行新时代,我想这也是《新能源汽车 3.0 时代》要传达给读者的题中之义。
董扬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