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破解企业进化与转型密码,首度披露教科书级“方法论+实践策略”。
从创业到守业,再到企业再造,从徘徊在移动互联网之外到推开新世界的大门,金山在这全新10年的发展历程中探索、实践、总结了一系列经营技巧和经营策略。通过作者客观的视角,详尽的记录,读者将从本书中收获一份历经岁月考验的教科书级“方法论+实践策略”。
2. 多角度、多层面讲述企业文化、企业经营、投资、创业、个人成长的心法与做法,激活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蓬勃生机。
一个企业如何在经历了漫长的蹉跎岁月之后找寻基业长青的密码?一个企业家如何在带领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从顶层设计开始突破人性局限?一个企业的创始人、商业战略、制度设计和时代背景如何在跨越产业周期时彼此互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企业传记,它还多角度,多层面地讲述了企业文化、企业经营、投资、创业、个人成长的心法与做法。读者可以在这段跌宕起伏的时代故事中,寻找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路径,摆脱路径依赖,焕发行业、企业、个人的蓬勃生机。
3.深刻影响中国互联网、新兴、传统企业,金融,创投,新商业管理圈层,适合多领域、多层次的读者
这本书为传统企业解决守业、再造等困扰无数企业家的难题提供了一个教科书级的方法论和实践策略。对于那些还徘徊在互联网、智能世界之外又亟待变革与转型的传统企业经营者,对于那些还处在发展路径依赖、组织内卷状态中的企业,这本书不容错过。而对想要了解雷军、了解金山,了解一段传奇创业故事的创业者、企业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此书不会让你失望。
从某种程度上说,守业比创业难。很多传统企业在初始阶段顺风顺水,但是在发展到某种规模之后,原始的积累被缓慢消耗,新的发展路径无处找寻,企业开始陷入停滞、萧条……
可以肯定地说,在一家传统企业基础上,再造一家企业,实现业务模式的切换与转型,比守业更难。这本书就是讲述一个企业从创业到守业,再到企业再造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知名传记作家范海涛与雷军多次见面详谈,并采访了金山集团的高层和诸多内部员工,从客观的视角,记录了金山从创业到守业,再到企业再造的故事。
但这本书又不仅仅是一本企业传记,它讲述了雷军面向未来的独特观察,揭秘了其独树一帜的管理经验和精妙而深厚的投资技巧,体现了其内心纯粹的企业家精神。可以说,这本书是雷军企业战略规划、管理模式、投资和经营策略集大成的企业经营方法论,而金山团队又是其方法论的成功实践者——移动互联网经营思维,三轮驱动收入模型、五条改革策略、引入风险投资等经营技巧和经营策略激活了金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机。
这本书为传统企业解决守业、再造等困扰无数企业家的难题提供了一个教科书级的方法论和实践策略。
对于那些还徘徊在互联网、智能世界之外又亟待变革与转型的传统企业经营者,对于那些还处在发展路径依赖、组织内卷状态中的企业,这本书不容错过。而对想要了解雷军、了解金山,了解一段传奇创业故事的创业者、企业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此书不会让你失望。
把公司卖掉?
2011 年5 月中旬,北京城阳光明媚,位于海淀区中关村银谷大厦8 层一家创业公司的办公室里,一个高个儿青年挎起一个简单的黑色尼龙双肩包走出了807 室的玻璃门,准备再次奔赴位于海淀区小营西路33 号的一座办公大楼,去和中关村的两位重要人物开会。
在他身后,他的公司看上去和许多中关村的新公司一样,正处于初创阶段,挂在前台的标识由公司名字的中文和拼音上下组合设计而成,呈现在一块橙色的板材上,显得非常醒目。办公区已经略微有些拥挤,400 平方米的空间看起来人头攒动。工位上,一些年轻的程序员正在肩并肩地进行着热烈的讨论。
十几分钟之后,这位青年快步走进了一座办公大楼里一间摆放着几组黑色皮沙发的办公室。在这个房间里,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挂在了一张原木色办公桌后面的墙上,而绿色植物布满了
整个空间。两位“老大哥”已经在那里等他一会儿了。三人没有过多寒暄,各自坐下,相识多年的他们很多时候都对见面交谈的话题充满默契。年轻的创业者觉得,今天的话题他也可以猜得八九不离十。算一算,他们之间相识至今,已经有20 年的时间了,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商业决策中的艰难时刻,彼此之间了解太深。
两个等待青年创业者的人中,一位身材不高,皮肤黝黑,看起来有些文质彬彬,戴着一副黑边眼镜;另一位则身材高大,长着一张国字脸,两只耳朵紧紧贴在脸旁,显得硕大而狭长,也许是早年醉心于程序写作的原因,他的头发有些稀疏。他们中的一位是多年沉浮商海,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投身科技创投领域,在“两通两海”时代就开始在中关村打拼翻滚,创立了一家从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的企业的香港企业家张旋龙;另一位则是被千万程序员视为偶像和榜样,曾经只身一人关在深圳一家酒店里写出10 万行代码,被人们称为“WPS 之父”的求伯君。而坐在他们对面的青年,是从22 岁起就加入张旋龙和求伯君创办的公司,
从程序员一直做到合伙人,在长达16 年的创业历程中亲自带领各项业务穿越火线,从一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路成长为中关村明星企业家的雷军。
也许是刚刚在天使投资领域“休息”了三年多的时间,并且终于选定了自己未来方向的原因,此时的雷军表情坚定,看上去身轻如燕,对新的机会跃跃欲试。他身高1.8 米,身材匀称,梳着偏分头,右侧脸颊上一个浅浅的酒窝若隐若现,就算不说话时,他好像也保持着一种若有若无的笑意。出生于1969 年的雷军此时42 岁,平时总喜欢穿着一身休闲装,尤其是自投资凡客诚品以来,他总是穿着这家新创立的电子商务公司出品的黑色T 恤和深蓝色牛仔裤,这让他保持着一种工程师的气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加年轻。今天,在听张旋龙和求伯君两位老大哥讲话时,他和平时一样目光如炬,好像每分钟都要对交谈的内容解码运算。
今天,张旋龙和求伯君再次把雷军叫到金山大厦,还是为了那家让他们三个人的名字密不可分的公司而来,这家公司,就是20 世纪80 年代靠文字处理软件起家,有着异常悠久历史又历经数次转型的金山软件。尽管在雷军离开金山三年多的时间里,三人还经常在金山的董事会上见面,但是,张旋龙和求伯君知道,今天的这场谈话异常关键,它可能将决定金山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命运。
没有什么特别的开场,求伯君沉吟了一下,然后对雷军说:“如果你这次真的回不来了,那我们最终还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把公司整体打包出售。具体的方案你看看合不合适?”
“卖掉?”
“嗯!”
雷军一时间有点儿失神,半天没有说出话来,办公室里陷入了良久的沉默。尽管在离开金山三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有一些金山的老员工会因为业务问题向他紧急求助,作为公司董事,他也在金山的董事会上分析过一些业务面临的不利局面,批评过那些他当CEO 期间都从来没有批评过的人,但是出售—这是雷军从来没有预想过的一种解决方案。这是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张旋龙和求伯君带给他的谈话如此石破天惊。
卖公司的滋味雷军一点儿都不陌生。2004 年他在亲手卖掉自己创建的卓越网后那种撕心裂肺的心情,让他有半个月的时间几乎茶饭不思,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他不联系那里的同事。雷军知道,如果这次卖掉金山的方案真的启动了,那么他的难受程度可能会是那时的成百上千倍。从1999 年成立到2004 年卖掉,卓越网运营了大约5 年的时间,但当它被卖掉时雷军已经感受到了那种如同卖儿卖女一样的生死诀别的心情。而在金山,他打拼了16 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每天亲临一线,几度帮助公司在困境里摸索转型,多次在公司董事会的质疑声中做出艰难的决定,在商业对手微软和盗版软件多年的合围中左突右支。可以说,这段经历就是一段蜕变成长的青春,卖掉金山就相当于把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夷为平地。在听到张旋龙和求伯君的这个出售建议后,雷军的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可能是真的?
序 每一道伤痕都将是未来的勋章 雷军 V
前言 一个惊艳的企业转型故事 IX
第一部分
困局
第一章
十字路口:“像恐龙一样消失”——传统公司之困
把公司卖掉? 003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008
创小米:无界,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023
金山困局:渐入低谷——传统公司的路径依赖 029
第二章
雷军回归:“去探险、去俘获”——企业家的首要特质
深水炸弹:3Q 大战——还原真相 036
飞往香港,决定回归 044
守护信仰:与资本对决——终究还是要回来 048
第二部分
破局
第三章
进军移动互联网:“战略就是这样”——选准赛道,跨越周期
再造金山,难度不小:大刀阔斧——雷军的五步战略改革 067
“关停并转”,“包产到户”:一场关于信心的博弈 079
触达移动端:“先做了再说” 093
资本运作:新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 106
灵光乍现:一个新的可能性 111
云:一个崭新的赛道 120
第四章
“3+1”模式:“要全面进攻,不要防守”——鲶鱼效应,释放100% 潜能
金山网络:“走出去” 128
WPS:移动端商业化 138
西山居:成长与挣扎 149
金山云: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 157
“不怕死的决心和向死而生的勇气” 166
断臂转型:从传统企业到新兴互联网企业 176
第三部分
变革与转型
第五章
风口又来了:“专注、极致、口碑、快”——抓住行业增长的红利
WPS的云战略:拥抱云时代 199
“最后通牒”:“说实话,你们只有一年的窗口期了” 210
探寻流量变现、内容变现的最好方式:“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219
视频云:行业发展的新物种 231
创业时代的《波希米亚狂想曲》 244
第六章
“道”的力量:“用技术服务、改善这个世界 ”——企业基业长青的密码
开疆拓土:政务云、企业云、医疗云、金融云、智慧城市 253
变局和曙光:停不下来的变奏曲 263
进入云端协作办公时代 274
坚持与梦想:“道”比“术”更深邃 282
第四部分
生生不息
第七章
持续进化:“开拓前行,领跑未来”——生生不息,如同物种进化一般
“乘梦万里,山海相逢” 301
持续30年的英雄梦想 310
“腾笼换鸟”商业思维的一次经典胜利 320
结语
不是终局——一个中国企业的转型
后记 坚持用口述历史记录中国商业文明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