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178919
  • 作      者:
    (英)马修·恩格尔克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
收藏
编辑推荐

★  鹈鹕丛书,为纯粹的求知

创始于1937年,企鹅图书的经典非虚构系列。用当代一流学者的晓畅文字,为读者感兴趣但无从入手的专业领域作导读。

 

★本书是英国人类学家马修·恩格尔克的一本人类学入门读物。从文化、文明、价值观、价值、血统、身份认同、权威、理性和自然九个关键词出发,运用众多人类学研究实例,为读者讲解关于人类学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价值取向等众多问题,妙趣横生、引人深省。

 

★《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向读者阐述了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的人类学敏感,让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现代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展开
作者简介

马修·恩格尔克(Matthew Engelke)

弗吉尼亚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恩格尔克是一名广受好评的作者和教师,曾任英国皇家人类学研究所期刊主编。在多家大众媒体如《卫报》《泰晤士报》《公共图书》上均开设人类学专栏。


展开
内容介绍

人类学家的一大准则便是对日常事物感兴趣。

关于这个世界,人类学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人类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身?

文化为什么重要?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学家走遍了世界各地,从津巴布韦的城市到英格兰的郊区,从北京到巴塞罗那,他们揭示了种种惊人的事实、模式、偏好,以及令人费解的文化实践。马修·恩格尔克从人类学中最重要也最富争议性的九个关键词出发,为探索我们生活的世界提供指引。世界各地的理论和例子编织在一起,出色地展示了人类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因为它让我们能够理解其他人和其他民族的观点,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它也揭示了一些关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展开
精彩书摘

我清楚地记得我读过的第一篇人类学文章。当时我大学一年级,在芝加哥一个寒冷的夜晚蜷缩在图书馆里。我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它让我大为震惊。它挑战了我观察世界的方式。你可以认为它引发了一次小型文化冲击。这篇文章题为《原初丰裕社会》(The Original Affluent Society),作者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是人类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这篇文章中,萨林斯详细描述了那些现代西方人对经济理性和行为的看法(例如经济学教材所阐述的那些)背后的前提和预设。在论述中,他揭示了人们对史前狩猎—采集族群的偏见和误解。这些族群具体来说就是在卡拉哈里(Kalahari)沙漠、刚果森林和澳大利亚或其他地方过着流动生活的部落,他们的财产极少,也几无精致的物质文化可言。他们猎捕野生动物、采集浆果,随时准备按需要迁徙。

萨林斯称,以往的教科书预设这些人是生活悲惨、常常饿肚子,每日挣扎求生。看看吧:他们最多就只有一条裹腰布穿,没有固定的居所,也几乎没有财产。这种对“匮乏”的预设来自另一个更为基本的预设:比起已经拥有的,人类总是想要得更多;希望用有限的手段,去满足无限的欲望。根据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必然会推导出狩猎者和采集者处境惨淡,他们如此生活是迫不得已,而非出于选择。在西方人的眼里,狩猎—采集者“装备着中产阶级的欲望和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因此“我们预先断定了他的绝望处境”。然而,通过一系列的人类学研究,萨林斯表明在狩猎—采集者看待生活的方式里,“欲望”的成分非常少。比如澳洲和非洲的许多这样的群体中,成年人平均每天为了满足生活所需而工作的时间不超过三到五小时。人类学家研究这些社群后意识到,这些人可以做更多的工作,但他们并不想这么做。他们没有中产阶级的欲望,他们的价值观与我们不同。“这个世界上最原始的族群拥有非常少的东西,”萨林斯总结道,“但他们并不贫穷……贫穷是一种社会地位,它本身是文明的产物。”

读了萨林斯之后,我再也无法用以前的方式来谈论“丰裕”。我无法再想当然地继续持有自己之前关于它意味着什么的预设,因为我的预设常常危险地披上了“常识”的伪装。我从萨林斯那里第一次意识到,对于某些词语的用法和意涵,我只是自以为了解。这种情况后来又出现过很多次。作为一名学生,我很快认识到人类学非常善于质疑概念,质疑“常识”。这个学科里有一句为人熟知的老话:我们“让熟悉的变得陌生,让陌生的变得熟悉”。这句话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但事实也的确如此。这种质疑和颠覆的过程是人类学的恒久价值之一。

在接下来的章节,我将从萨林斯那里,从每一位优秀的人类学家的工作里撷取内容,以此为出发点开始探讨和质疑一系列概念。它们不是专业术语,都是一些你非常熟悉的词。事实上,我着意选择了一些日常词汇。通常来说,日常事物正是人类学家的兴趣所在。我会从人类学的根本关切——“文化”出发,接着再考察另外一些概念:文明、价值观、价值、血缘、身份认同、权威、理性和自然。这只是一个最粗略的列表,我非常清楚其中遗漏了什么。“社会”呢?还有“权力”呢?但是现在我们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总会有别的术语可以添加进来。这本书某种程度上是一幅指导性的地图,它的目的是为探索更广阔的疆域——我们生活的疆域——提供指引。对他人生活的认识事关重大,我们自己的生活始终是由此才得到界定。

人类学并不只是提出批判,不只是指出我们对“丰裕”“文明”以及“血缘”的理解是因文化而异的,或甚至被常识中的盲区所遮蔽。人类学还给出解释。尤其是,它解释了何谓文化以及它如何成为人之为人的关键。我们不是机器,我们并非被强烈的“人类本性”所控制,也并不单纯是基因的产物。我们可以做选择。狩猎采集者同样可以做选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经常做出选择,去培养平等主义的价值取向,同时弱化财产的重要性,以此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居无定所的狩猎和采集生活要靠两个要素来维系:资源共享,但不鼓励社会分层和物质积累(毕竟,东西太多只会拖慢你的步伐)。比如,住在坦桑尼亚的哈扎人(Hadza)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仍在从事狩猎采集活动,并选择不去采取附近放牧者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选择”当然常常被限制。环境和文化传统(我们不能凭空将它们制造出来)限制着我们,同样,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趋势也在起作用。萨林斯发表《原初丰裕社会》是在 1972 年。在那个时候,人们选择居无定所的流动生活的能力就已经严重受限了。殖民扩张常常使得游居群体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占领或是被重新分配。萨林斯发现,我们确实看到了这些狩猎—采集者过着贫穷的生活,但更应该将其视为“殖民胁迫”的结果,也就是说,将他们强行拖入“文明”轨道的结果。这就是他所说的“贫穷是文明的产物”。直到今天,这种胁迫仍在继续,但更多的是在全球化的名义下进行的。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哈扎人失去了 90% 曾用于狩猎活动的土地。类似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都在上演,从纳米比亚的卡拉哈里沙漠到马来西亚的森林,如今的狩猎—采集者不再有那么多选择了。我从《原初丰裕社会》里学到的另一件事是:没有一种文化是孤立存在的。没有一种文化是真正“原生”的;我们可以说,每一种文化都在迁徙和传播的进程中。


展开
目录

导论      熟悉与陌生

第一章    文化

第二章    文明

第三章    价值观

第四章    价值

第五章    血统

第六章    身份认同

第七章    权威

第八章    理性

第九章    自然

结语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扩展阅读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